中医脾藏象的文化基因*

2015-01-25 17:53王彩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素问内涵文化

秦 微,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理论探讨】

中医脾藏象的文化基因*

秦 微,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中医理论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受到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负载着多面的信息,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因此对概念的相关理论思想、综合背景的立体研究才更具意义。对于中医藏象理论中“脾”的特有概念在不同层面诠释不尽相同。故着眼藏象理论中的“脾”,从脾的文字内涵、脾的古代哲学内涵、脾藏象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

脾(中医);天人合一;五行;哲学;传统文化

中医理论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受到哲学思想、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负载着多方面信息。对于中医藏象理论中“脾”的特有概念在不同层面诠释不尽相同,本文从脾的文字内涵、脾的古代哲学内涵、脾藏象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

1 脾的文字内涵

1.1 脾者为卑

《说文》曰:“脾,土藏也。从肉,卑声。”土,具有敦厚宽广包容的品格,展现生化万物的母性,这与脾主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的特性相契合,故中医脾有“土脏”之称。《易·系辞》云:“天尊地卑”,“卑”字多有卑下、低微之义,本身就是一个偏阴性的字。而中医理论认为,脾脏主四季土月,阴气为主,所以说脾为至阴,是“脾”字从“卑”得声的原因[1]。

1.2 脾者裨也

裨,益也,有辅助之意,在功能上脾与“胃”共同调理人体运化功能。《医旨绪余·问十二经脏腑命名之义》中“《卮言》:‘脾者,裨也,所以为胃行水谷,而裨助乎四脏也。又脾属土,天高而地下,尊卑之义也。’”

2 脾的古代哲学内涵

2.1 置天人合一思想框架,解读脾的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2]。“脾”相当于人体小宇宙中的“地”,大地如母亲,源源不断地为人体后天发育、成长、维持生命历程给养。“脾”主要是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各脏腑组织中,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其运输作用不断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2]。由于天人相应,中央与脾气相通,故在中央方位人体脾的功能旺盛。五运之三运为土,六气中四之气为太阴湿土,同气相求,人体“至阴”之脾与气候潮湿而温暖之长夏相应。脾的生理病理及脾病的转归预后都有其年、月、日、辰等自然节律[3]。《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备化之纪……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亦云:“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了解脾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可为脾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2 居五行时空观之“中”,解读脾的定位

脾与时令的配合依据于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一说“脾主长夏”,也就是一年五时中的长夏为脾所主,其时在夏秋之交,这个观点是从土居五行时序之中央以主运化立论;二说“脾不主时”,是脾主四时之末各18 d,而不是单独主一个时令,这个观点是从土居五行五方之中央以养万物立论[4]。这两种说法均源于“脾位中央为孤脏,以灌四旁,主化生万物”这一观念。

脾与方位的配合依据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根据五行概念源于“五位”之说,脾主长养生化的特点与五位中的“中”、五行中的“土”相应,故有“中土”之说。《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由于五行生克制化作用,在中、南、西、北等方位的地域上,人体脾的功能相对较强,病变主要以脾胃的实证多见;而在东方地域上,人体脾的功能相对较弱,病变主要以脾胃虚寒证多见[3]。

3 脾藏象的文化内涵

3.1 脾属土主四方,体现传统文化“尚中”情结

《灵枢·热病》云:“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中医学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土为万物之母”等说,故脾在藏象学说中居重要地位。探踪寻源,正是“土”的孕育化生了我肌肉、骨骼和血脉,决定了中华民族子孙的肤色。生生不息,“尚中(土)”情结已融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尔雅》:“土,田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以土为中的思想,可能源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中央表土,土为黄色,故又以中央代表黄色。《幼学琼林·岁时》:“中央戊巳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殷商时代的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都证明殷人已有尚中意识,这种思想是对前人传统文化的总结[5]。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这种思维的痕迹,现实生活中人们修炼豁达包容的好脾气,追求平淡从容的生活,“中道思想”已融入我们的灵魂之中。

3.2 从脾“治未病”,体现传统文化防患于未然理念

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均以气血为基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五脏之本,中焦气机之枢纽。《格致余论·臌胀论》谓之“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故“治未病”应从脾(胃)入手。《商书·说命》中有“唯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中医所说的“上工治未病”就是这个意思。“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思想自古被众多医家所推崇,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正是传统文化中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等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从脾“治未病”贯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始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提到:“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顾护脾胃,未病可先防。《灵枢·九针论》曰:“阳明多血多气”,“刺阳明,出血气”,故刺足阳明经穴能壮中焦正气,健胃祛邪,待正气来复,立可抗邪外出而愈,使邪不内传,既病可防变。《伤寒论》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着重从脾胃的角度阐述疾病恢复过程中应注意调养、以防病情复发、瘥后可防复之意不言而喻。

3.3 “后天之本”合于“以食为天”的传统饮食文化观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本草纲目·水部》亦云:“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诠释了饮食对维系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而脾(胃)作为将饮食化为精微布散周身的重要脏腑,被誉为后天之本,是对人类生存本真的回归。

3.4 从脾调心识、注重人文心理建设,体现传统文化和谐观

调心识是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观的一个表现,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及和谐观。“五神藏”作为中医心理学主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支撑着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中医心理学身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素问·宣明五气》云:“脾藏意”,《难经·三十四难》亦说:“脾藏意与智”。从中医心理学角度讲,“脾藏意”、“脾主思”等主要体现人的统摄力,称之为“谏议之官”(《素问遗篇·刺法论》)。

研究表明,“意”包括记忆、思维、注意、意志、思念、预测、怀疑、任意等多种涵义。“意”伴随人的各种精神心理活动之中,任何心理活动过程总是由注意指向其反映的事物才能产生。“脾”之所以与意密切相关,就在于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只有后天充养正常,“意”才能充分表达,回忆力强,思路宽广而敏捷,注意力集中。由此,脾与“意”具有特殊相关性,从而确立了脾与“意”密切相应的形神关系[6]。

古代医家发现,思为脾志,即人的思虑之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如人们在思考、焦虑某一问题时常常不思饮食,甚则废寝忘食等,这就与“脾主运化”功能相符。“思”有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属于认知范畴,从病因病机学角度属于中医心理的七情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思胜恐”,延展到情绪管理方面,勤于思考、温柔敦厚可以缓解恐惧。又脾统四脏,冷静思考可以化解各种情绪,有助于心理健康。

中医“脾”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细读中医“脾”相关理论思想、综合背景,才能完整理解“脾”的内涵和外延,并延展“脾”的现代研究思路。

[1]段石羽.汉字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63.

[2]郑洪新,吉文辉.中医药文化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02.

[3]王琦.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4-357.

[4]胡正芬,郑红斌.脾主时令形成渊源初探[J].国医论坛,2007,22(3):18-19.

[5]刘青.从卜辞“立中”到《易传》的中道思想[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3):58-64.

[6]纪立金.中医脾脏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93.

R22

:A

:1006-3250(2015)07-0777-02

2015-04-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2013CB531700);“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2013CB531701)

秦 微(1978-),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藏象理论及中医药信息学研究。

△通讯作者:王彩霞(1963-),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藏象理论研究,Tel:024-31207083,E-mail:wang_cai@126.com。

猜你喜欢
素问内涵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挖掘习题的内涵
谁远谁近?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