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例报告

2015-01-25 08:40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6期
关键词:病鸭肌注鸭群

陈 岗

(自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自贡 643000)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例报告

陈 岗

(自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自贡 64300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幼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慢性、败血性的传染病,以侵害2~7周龄的小鸭为主。本病的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心膜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关节炎及麻痹。是目前造成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1 发病情况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古佳乡道果寺村八组范德荣鸭场,2011年3月2日,3月16日和3月22日购入3批一日龄商品肉鸭,每批700只,按常规饲养管理方法饲喂,至10日龄脱温转为地面平养,自由采食。第一批饲养至16日龄时成活692只,体重为0.15 kg,整群鸭精神状态较好,3月19日(17日龄)第一批肉鸭个别出现咳嗽,眼有浆液或黏液分泌物。食欲减少,呆立一旁,缩颈、软脚等现象,甚至残废此后病鸭逐渐增多,至20日龄时死亡29只,病鸭38只,病鸭伏卧地,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色,5只病鸭腹部膨胀,25日龄时,死亡达153只。发病初期,先后用青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肌注,只能暂时控制病情,3 d后鸭群再次爆发同样疾病,初步诊断为传染性浆膜炎,于27日龄时用利高霉素按肌注50 mg/kg,2次/d,连用3 d,有良效;同时,用盐酸诺氟沙星100PPm饮水连用3 d,病情得到控制。但是病鸭体况消瘦,给该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另外两批鸭也于18日龄和16日龄发生同样疾病,分别于19日龄和17日龄,用利高霉素和盐酸蒽诺沙星肌注和饮水。同时,用消毒灵1:300比例喷雾消毒,病情控制较好,没有出现大面积死亡。

2 临床症状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腿软、不愿走动、洪济失调、食欲不振、眼有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鼻孔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病鸭腹部膨胀。临死前出现痉挛、摇头或点头等神经症状,头向背部卷曲,两腿伸直呈角弯反张状,最后抽搐死亡。部分小鸭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发作2~3次死亡,病程一般为2~4d。

慢性型:日龄较大的小鸭(4—7周龄),病程可达1周或以上,临床症状为沉郁、困倦、少食或不食、伏卧、腿软、不愿走,站立时呈犬坐姿势,共济失调,摇头摇尾,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少数病例出现头颈歪斜,遇有惊扰时小鸭不断鸣叫,颈部弯转90度左右,转圈或倒退。另外也有少数病例呼吸困难,张口呼吸、迅速消瘦死亡。还有的病例出现附关节胀肿,多伏地不愿走动。

3 病理变化

肝脏:可见肝脏肿胀,肝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极易剥离,肝土黄色或棕红色,急性死亡者常见橙红色,实质较脆。胆囊肿大。

心脏:病程较急者可见心包液增量,心外膜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慢者,则心包有淡黄色纤维素,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渗出物干燥。

气囊:多数病例气囊上有纤维素膜,气囊变得浑浊。脾脏肿大,表面有纤维素膜。

关节:足关节肿大,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多,乳白色、黏稠。

脾:肿大或肿胀不明显,表面经常有纤维素膜。

腹膜:腹膜有渗出性炎症,腹水为淡黄色。

4 实验室检查

采取病死鸭的心血、肝脏、脾脏接种在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37℃培养24 h,生长出一致的圆形,凸起,直径1~2 mm的边缘整齐,半透明微闪光的奶油状菌落。挑取分离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见有两端浓染的菌体,初步鉴定为鸭疫巴氏杆菌。

5 治疗

(1)利高霉素肌注50 mg/kg,2 次/d,连用3 d。

(2)盐酸诺氟沙星100 PPm饮水,连用3 d。

(3)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每只鸭肌注300 IU,2次/d,连用2 d。

(4)复方敌菌净,按0.04%的比例混料,连用4 d。

(5)鸭病必治+电解多维对此病菌具有特效,能有效杀灭鸭疫巴氏杆菌,3~4 d为一个疗程。

6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

(2)定期对鸭群及鸭场用1:300的消毒灵液进行喷雾消毒。

(3)对尚未发病的鸭群,在饮水和饲粮中添加环丙沙星预防。

(4)出现临床症状的病鸭隔离饲养,逐只肌注利高霉素50 mg/kg,2次/d,连续3 d。同时,饮水中可添加多维及抗生素。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在肌注一周后可用磺胺喹沙啉0.1~0.2%的比例混料,连喂3 d,停药2 d,再喂3 d。

7 体会

(1)本病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且在感染群中的污染率很高,有时可达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的5%,高的可达80%,一般为10%~20%。本病常因引进传染源而发生,可以鸭—鸭相传,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环境等传播,感染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等途径传播。另外,一般认为本病可经蛋垂直传播。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较多。由于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2)提倡科学饲养,加强饲养管理。一是避免鸭只饲养密度过大,一般为7日龄20只/平方米,以100只为一群;二是鸭群应全进全出,消毒圈舍2~4次/周;三是垫料应尽量保持干燥。

(3)计划免疫。鸭疫巴氏杆菌有多个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灭活菌苗,于3周龄时每只肌注,可有效预防此病;此外,四川农业大学禽病防治研究中心程安春教授针对商品鸭饲养周期短的特点,研制了“鸭传染性浆膜炎蜂胶复合佐剂灭活苗”及“鸭传染性浆膜炎—雏鸭大肠杆菌多价蜂胶复合佐剂二联灭活苗”,后者主要是针对本病与鸭大肠杆菌并发的特点而制,经试用,克服了油乳剂苗产生免疫力慢的缺点,第5天即可抵抗强毒的攻击。

猜你喜欢
病鸭肌注鸭群
自然感染鸭坦布苏病毒蛋鸭卵巢的病理学观察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改良肌注方法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中的应用
甲氨蝶呤不同肌注方案治疗异位妊娠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