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丁宁张梅1张琳丽2张艳慧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课教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91)
关键词〔〕血脂异常;脂代谢紊乱;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259〔
通讯作者:张艳慧(1966-),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
1石家庄科技信息学院2石家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第一作者:丁宁(1967-),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
调查表明〔1〕,我国成人脂代谢紊乱的患病率高达30%。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的高危因素。目前西方医学临床〔2〕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然而这些药物肝毒性大,对继发性脂代谢紊乱疗效不理想。
1古医籍文献研究
传统医学并无“血脂”这一概念,但很早就有关于“膏、脂”的论述。《灵枢·卫气失常篇》曰:“人有膏、有脂、有肉”。所谓“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脂者,其身瘦小。肉者,身体容大”。并且论述了其气血关系:“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医学就已经认识到人体内膏脂的存在,并论述其来源为水谷精微:“五谷之滓液,和合而为膏者”。这与现代医学理论脂肪来自于机体合成及食物供给不谋而合。《内经》又进一步论述了膏脂的作用“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可见古医家亦认为膏脂在正常情况下是生理性的,具有一定的生理功效。后世医家继承了此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张志聪给予《内经》中此段的注解为:“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李东垣亦论述“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也”。
事物是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既认识到生理状态,亦会思考其对立面,在病理状态下“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黑、浊”二字形象地说明了膏脂处于病理状态“盛、多”之时血液的黏稠性、色调,这与现代医学中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非常接近。究其病因,众说纷纭。金元时期百家争鸣,有从脾胃论治“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有从痰湿论治“肥人多痰”;亦有从正虚论治“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后世医家莫可明辨,然以培补后天之气为重。正如《证治汇补》所主张“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以健运脾胃,升清降浊为要。
2临床研究
2.1脏腑论证
2.1.1从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胧,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撰度,以为常也”。可见水谷精微依靠脾升清降浊,敷布全身。脾失健运,津液停聚,为痰为湿,膏脂生化失常,偏居一处,酿生病患。目前有医家〔3~5〕采用健脾之黄芪、山药、生白术、云苓等药,随症加减,治疗糖调节受损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疗程为12 w。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后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降低,血清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与西药吡咯列酮组治疗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健脾中药取得了与西药疗效相同的效果。可见采用传统医学健脾益气,升清化浊,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其机制应与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关。
2.1.2从肝论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升胃降,气血正常运行;亦可促进胆汁排泄,运化中焦水谷。肝失疏泄,克雍脾土,脾失健运,胆汁排泄不利,痰浊内生,膏脂堵塞脉道,气血壅滞。马民等〔6〕用自拟的舒肝降脂汤(柴胡12 g,决明子、丹参、生首乌各20 g,赤芍15 g,茵陈、生山楂各30 g,陈皮、白术、泽泻各10 g)治疗脂肪肝,3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等方面,发现经治疗上述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达91.85%,疗效确切。王德伟等〔7〕自拟疏肝降糖汤对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共观察2006~2007年门诊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服用格列吡嗪及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组140例除服用格列吡嗪及二甲双胍肠溶片之外,每日口服疏肝降糖汤。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糖血脂得到很好控制,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方中用了大量疏肝理气之品:柴胡、佛手、荔枝核、香橼、葛根、薄荷等,调畅气机,气血得舒,津液得展,调理膏脂运行,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2.1.3从肾论治肾者,先天之本,蕴含元阴元阳。所谓“阳化气,阴成形”。肾阳旺盛,温煦机体,则有助于膏脂的气化敷布;肾阴充足,濡养四肢百骸,则有利于膏脂贮藏。若肾元衰败,阳无所生,阴无所化,则疏泄失职,酿生本病。王海松等〔8〕采用补肾活血颗粒治疗糖尿病进行动物实验研究,采用四氧嘧啶皮下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同时给予补肾活血颗粒(枸杞、淫羊藿、太子参、泽泻、山楂、红花)和格列本脲(优降糖)治疗,疗程6 w,经眶静脉采血,观察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出现严重脂代谢紊乱,经中药组治疗后异常代谢明显缓解,血糖血脂水平明显降低,疗效显著。
2.1.4从三焦论治三焦者,分上中下三部分,为五脏六腑之“孤府”。《内经》云其“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并详细论述其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具有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效。有研究〔9〕认为“三焦的功能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并且与脏腑功能密不可分”,其理论依据亦来源于《内经》“三焦者,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和者”。可见三焦作为“生化之宇”,沟通各脏腑,分布及广,从而协调诸脏共同完成水谷代谢。高脂血症属于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对全身多脏器均造成损伤,不是某一单因素的结果,是涉及上、中、下三焦所涵盖的多个脏腑,协调功能失常所导致的〔10〕。有学者〔11〕提出三焦功能失调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代谢综合征〔12〕是指同时具有高胰岛素血症、中心性肥胖、糖代谢障碍、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障碍的一组证候。而三焦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总枢纽与总管道,三焦功能障碍,“管道不通”或通而不畅,上焦不能敷布精微之气、中焦不能腐熟水谷、下焦不能正常排泄机体废物,导致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故而调理三焦法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法则。有学者〔13〕提出,三焦学说与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极相似。现代医学〔14〕认识到脂肪组织具有活跃的内分泌功能。例如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通过下丘脑中的神经肽Y发挥作用,调节交感神经系统与脂肪组织之间的正反馈环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功能,实现脂-脑对话。这与《灵枢·决气第十三》中所云:“上焦开发…谷入气满…补益脑髓”相似。
2.2病理产物论治
2.2.1从痰浊论治血脂的异常和痰浊有着一定的联系。杨秀双等〔15〕用健脾化痰消脂法(药物组成为:白术、云苓、半夏、陈皮、山药、生楂、首乌、大黄、泽泻、草决明、红花、甘草)治疗抗精神病药所导致的脂代谢紊乱:将114例服抗精神病药所致的脂代谢紊乱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常规氟伐他汀口服),历时30 d。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体重明显下降。由此可见从痰论治由抗精神病药导致的脂代谢紊乱者疗效显著,亦可改善药物性肥胖。亦有学者〔16〕用化痰法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脂代谢紊乱,他们观测到服用了星蒌通腑胶囊的患者血中TC、TG、LDL-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化痰法对于脑出血引发的脂代谢紊乱有良好疗效。后有多名学者〔17~19〕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中TC、TG、LDL-C是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物质基础,亦证实用化痰降浊法治疗高脂血症取得良好效果。有医家〔20~22〕认为高脂血症之异常血脂是血中痰浊,痰浊是高脂血症的根本,故从痰论治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首要选择。
2.2.2从淤血论治存在脂代谢紊乱的患者,血脂升高的同时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且二者呈正相关〔23〕。脂代谢紊乱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血小板易于凝集,从而导致凝血的发生。其具体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据相关报道〔24~26〕:高脂血症可促进白细胞活化,释放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自由基等炎性介质,诱导血小板聚集,诱导红细胞细胞膜弹性、变形性下降,还可灭活NO活性,抑制血管扩张,并引发LDL-C氧化修饰,同时血脂异常还可影响到纤溶功能,干扰纤溶系统激活。大量学者〔27,28〕将血流动力学、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方面看成是血瘀的客观本质,从而就痰浊之血与血液流变学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高脂血症、痰浊、淤血三者具有一定相关性。就传统中医理论而言,痰浊之邪,阻滞脉道日久,血液运行不畅、凝聚一隅、酿生淤血、淤血日久、阻滞气机、升降失常、痰浊无以运、溢愈加剧、久则痰淤互结、沉积血府、脉道失柔,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生。有医者〔29〕从病症互参的角度再次肯定了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其共同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存在共同的病因病机。亦有医者〔30〕用益气活血法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治疗,认为丹参决明颗粒(药物组成:太子参、决明子、山楂各15 g,丹参20 g,泽泻、陈皮、水蛭各10 g)具有调节老年高脂血症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凝血系统的作用。
2.3针灸治疗
2.3.1针法大量临床实验证实〔31~33〕针刺疗法对脂类代谢具有双调节作用,通过对体内经络系统的调整,来协调内分泌、循环、消化及生物酶活性,通过多环节、多靶点调节血脂代谢。张露芬等〔34〕采用逆针刺关元穴调节自然更年期大鼠血脂,疗效显著。该实验采用健康9.8月龄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逆针刺关元穴,即在关元下2分(0.2寸)处,先直刺0.2寸后斜向上完全刺入,时间20 min,期间大鼠自由活动,持续8 w,待大鼠进入相当于人类更年期的12、14、16月龄时,分别取材,每组8只。结果发现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更年期大鼠血脂异常。袁爱红等〔35〕将针刺疗法进一步细化,辨证论治,用针刺配耳穴治疗2型糖尿病引发的脂代谢紊乱,采用35例门诊病历,按1997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肺热津伤、胃热炽盛、肾阴亏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型。其中肺热津伤型腧穴用:肺俞、中府、胰俞、鱼际、足三里、丰隆、然谷、内庭,配以耳穴:肺、胰、内分泌、皮质下、三焦、渴点。胃热炽盛型腧穴用:胃俞、胰俞、中脘、曲池、支沟、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内庭,配以耳穴:胃、脾、胰、饥点、渴点、便秘点、内分泌、皮质下、三焦、大肠。肾阴亏虚型:肾俞、胰俞、肝俞、中脘、京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配以耳穴:肾、肝、胰、内分泌、三焦、脾、膀胱、渴点。气阴两虚型:脾俞、胰俞、肾俞、肺俞、章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太溪,配以耳穴:脾、胃、肾、肺、胰、内分泌、三焦、皮质下、渴点。阴阳俱虚型:肾俞、京门、脾俞、章门、胰俞、膈俞、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谷、阴陵泉、太溪、照海,配以耳穴:肾、脾、胃、胰、肝、肺、内分泌、三焦、膀胱、皮质下。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3次/w,12次为1个疗程,每日三餐前按压耳穴,30~50次,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研究表明治疗后患者血脂明显改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TC、TG、LDL-C降低,HDL-C回升,较治疗前差异显著,可见针刺疗法对2型糖尿病引发的脂代谢紊乱有良性调整作用。亦有学者〔36〕从脾论治高脂血症:采用临床病例45例,针刺治疗组取穴足三里、丰隆、内关,结果观察到治疗后针刺组与药物组相比,TC、TG、LDL-C、HDL-C无显著差异,但明显改善(ApoA),说明从脾论治取穴针刺可以调整脂类代谢,与药物功效相当,疗效确切。
2.3.2灸法邓柏颖等〔37〕采用其功能保健灸法,选穴足三里和悬钟采用化脓灸法,并服用豆类等发物促灸疮早发,观察60 d。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脂明显改善,血中TG、TC、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HDL-C变化不明显,故此功能保健灸法对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3.3其他高磊〔38〕采用电针和穴位埋线的方法观测其对单纯肥胖大鼠脂代谢的影响。SD大鼠120只,取穴后三里、天枢、脾俞。电针每天一次,共15 d,埋线一次7 d,共2次。观察血脂生化指标、脂蛋白脂肪酶及肝脂酶活性、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肝酶活性升高、血脂下降、PPAR-γ基因表达水平上调,说明电针和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与PPAR-γ基因相关。有学者〔39〕研究泻血疗法对脂代谢的影响,采用126例临床病例,选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阳陵泉、委阳、曲泉、尺泽、曲泽,每次选取其中4个穴位进行刺络放血疗法,观察到泻血疗法对高脂血症有明显影响。
综上,中医药治疗脂代谢紊乱效果明显,其机制有:影响体内脂类代谢,抑制吸收与合成,促进体内脂质的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调控血脂相关基因,清除氧化自由基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综合调节脂质代谢,从而实现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
3参考文献
1李洁.中西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0;5(14):122-3.
2吴深涛,梁家利,高婧,等.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7):626-31.
3毛丹丹,林士毅,苏孝.从脾虚痰浊论治糖调节受损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及对血清脂联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34-5.
4王振盛,方祝元.中医药干预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28-9.
5陈英群,董福轮.从脾论治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的思路〔J〕.中医杂志,2003;49(3):273-80.
6马民,杨钦河.舒肝降脂汤治疗脂肪肝86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4):44.
7王德伟,华晓珊,金新返,等.疏肝降糖汤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4-5.
8王海松,段华,程斌.补肾活血颗粒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2):45-7.
9刘卫红,张蕾,颜贤忠.以三焦气化理论指导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42-3.
10郭蕾,齐冬梅.从功能性结构认识三焦〔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4):174-6.
11张剑.从三焦与“毒”探讨代谢综合征〔J〕.中医杂志,2007;48(6):487-9.
12Kolaczynsk JW,Nyce MR,Considine RV,etal.Acute and chroniceffect of insulin produciton in human studies in vivo and in vitro〔J〕.Dia-betes,1996;45:699-701.
13王智明.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与三焦实质〔J〕.中医药学刊,2003;21(8):131-2.
14Robbins DC,Andersen L,Bowsher R,etal.Repor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on’s task force on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sulin assay〔J〕.Diabetes,1996;45:242-56.
15杨秀双,张春霞,张平鑫,等.健脾化痰消脂法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脂代谢紊乱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16-8.
16赵敏,王新志.通腑化痰法对急性出血性中风血肿吸收速度与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2;20(4):429-31.
17刘瑞杰.高脂血症和相关疾病〔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43-4.
18马群英.健脾化痰法对培养前脂肪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31-5.
19孙建芝,牛晓亚,韩丽华,等.痰浊证微观辨证指标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1996;16(2):21-2.
20张国胜.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中医中药,2011;8(33):121-3.
21倪约翰.小陷胸汤对Ⅱ型高脂血症(痰热阻遏型)患者血脂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27-35.
22尹倚艰.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07-24.
23Mc Garry JD.Dys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2diabetes〔J〕.Diabetes,2001;50(2):718.
24Skalak R.Rheologial aspects of red blood cell aggregation〔J〕.Biorheology,1990;27(3):309-10.
25Park KS,Lee YS,Park HW.Factors associated or related to pathological severit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Korean J Int Med,2004;19(1):19-26.
26毋小玉,陈青珍,张英.肥胖症儿童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分析〔J〕.医学检验,2007;17(2):305-7.
27沙树伟,张晓莉,唐南,等.血府逐瘀口服液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31):4490-1.
28陈德生.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8(15):3208-9.
29房秋香.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及脂代谢等相关性临床研究〔D〕.武汉: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10-28.
30韩丽蓓,杨惠民.丹参决明颗粒对老年高脂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8):259-61.
31李晓泓.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82-5.
32李子勇,卢佩斯.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7):1-3.
33石锋,黄贵心.核转录因子PPAR-Y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J〕.医学综述,2005;11(1):32-4.
34张露芬,李晓泓,张慧.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J〕.中医临床康复,2005;9(23):132-4.
35袁爱红,刘志诚,魏群,等.针刺配耳穴对Ⅱ型糖尿病伴脂代谢紊乱的调整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9):22-3.
36陈瑞,梁凤霞,毛红蓉.针刺从脾论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3):162-4.
37邓柏颖,谢感共,罗本.功能保健灸对血脂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355-6.
38高磊.电针和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代谢紊乱的影响〔D〕.北京:军区进修学院军区总医院,2011:8-30.
39张艳玲.刺络泻血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在不同时间调脂效应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34-62.
〔2013-10-25修回〕
(编辑安冉冉/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