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2015-01-25 07:34蒋以号超洪玲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2期
关键词:荆芥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蒋以号* 周 超洪玲玲

(1 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970)

荆芥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蒋以号1* 周 超2洪玲玲1

(1 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970)

目的 弄清荆芥炮制历史演变情况。方法 查阅唐代至清代医学和本草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结果 荆芥历代炮制法有10余种。主要有净制、火制及液体辅料制三种,古代荆芥多去梗取穗用,现代炮制方法除炒炭外,其他方法少见承袭。结论 荆芥的历代炮制都以生用及炒炭法为主并沿用至今。

荆芥;炮制;历史沿革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临床用名有荆芥、炒荆芥、荆芥炭、荆芥穗、炒荆芥穗、荆芥穗炭。最早以“假苏”一名载于《神农本草经》[1]。多系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原植物荆芥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油砂土、夹沙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功效解表祛风、解毒透疹,炒炭止血。《本草分经》:辛、苦,温,芳香。升浮,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发汗散风湿,通利血脉,助脾消食。能散血中之风,清热散瘀,破结解毒。为风病、血病、疮家要药。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2]。《本草思辨录》记载:荆芥散血中之风,为产后血晕第一要药[3]。历代本草对荆芥的炮制方法记载较多,为进一步研究其炮制工艺,弄清荆芥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炮制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1 净 制

荆芥净制法最早在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中就有“不见火,晒”的记载[4]。而在金元时期,论述荆芥净制的著作较多,如《活幼心书》中有“去根,老梗[5]”;《汤液本草》:去枝,手搓碎用[6];《瑞竹堂经验方》:去枝[7];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去梗”等[8]论述。明、清时期还注重用荆芥穗,如明《普济方》中有:“去根净[9]”,《仁术便览》有“去根土,用穗[10]”,《炮炙大法》中有“陈者良,去梗取穗[11]”,《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有“其穗治产晕如神。陈久者良[12]”等记载。清•汪昂《本草备要》也有“连穗用[13]”的记载。

荆芥净制主要以除去枝梗、杂质等非药用部位及优选药用部位为主。如陈嘉谟《本草蒙筌》记载:须取花实成穗,能清头目上行[14];《得配本草》:血晕,用穗;散风,生用[15];《本草分经》:穗,善升发[2]。

2 切 制

荆芥切制是指将药物切成一定规格的段及碎片等炮制工艺,以便于煎煮及药效煎出。唐《仙授理伤续秘方》中就有“剉”的记载[16];宋《太平圣惠方》中荆芥的切制方法为“细[17]”,及元《世医得效方》中“和根碎剉[8]”,明《本草品汇精要》也记载:“去根剉碎用[18]”。

荆芥切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切碎药物,易于药效的煎出。如《药性论》中记载:“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19]”。

3 炮 炙

3.1火制

3.1.1炒制:炒制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加热容器内,用不同的火力加热,并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如《宋氏女科秘书》中有“炒[20]”,《济阴纲目》中有“微炒[21]”,《本草述》中有“以新瓦半生半炒[22]”等记载。

荆芥炒制的目的:魏晋时期《吴普本草》记载:“治血炒黑用,炒黑者,以黑胜红也[23]”;清代张秉成认为荆芥“炒黑能入血分,故又能宣血中之风,凡产后疡溃血虚感风之证最宜[24]”。《医宗说约》也认为“止血,炒黑用,祛风生用[25]”;而《本草新编》更是有详细的论述:“或问荆芥引血归经,亦有引之而不归经者乎?夫荆芥炒黑,则引血归经,生用则引气归经。引血归经者,有益于血者;引气归经者,有益于气。有益于血者,血无乱动之虞;益于气者,气有过动之失。气过动,而血不能静矣,故用荆芥必须黑炒也,炒黑以治,无不归经也[26]”。

3.1.2制炭:制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加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并不断翻炒至表面焦黑色。荆芥制炭方法应用较早,在宋代就有文献记载。宋《太平惠民和课剂局方》有“烧[27]”;《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中有“烧灰[28]”,《急救仙方》中有“烧灰,置地上出火毒[29]”等记载。明代《万氏女科》中有“炒黑色[30]”;《仁术便览》中有“去根土,用穗,有生用,焙用,烧灰用,有连梗用者[10]”;《济阴纲目》有“烧灰存性为细末[21]”等记载;明清时明确提出了制炭及“存性”等概念。如明代《药品辨义》中有“如若炒黑用,须炒极黑存性[31]”;《得配本草》中有“炭[15]”;《本草述》中有“于盏内烧存性不得犯油火[22]”等记载。

荆芥制炭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止血作用。《药品辨义》论述:“生用解散风邪,清利头目。若炒黑用,须炒极黑存性,治肠红下血,女人崩漏,产后血晕,取其凉血及血遇黑则止之义也[31]”;《得配本草》论述荆芥炭:“止血,炒炭[15]”。《嵩崖尊生全书》也有“生用解散风邪,炒黑专主崩漏”[32]的记载。

3.1.3焙制:焙制是将药物文火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宋《普济本事方》中记载:“纸七、八裹焙[33]”;明《仁术便览》记载:“去根土,用穗,有生用,焙用[10]”;清《本草述》也有“微焙为细末[22]”的记载。

荆芥焙制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干燥或粉碎及贮存药材。

3.2液体辅料制

3.2.1醋制:醋制系将净药材或生片与定量的米醋混合后,稍闷润,使米醋渗入药材组织内部,再经炒制、煮制和醋淬制等加热处理的一种炮制方法。如清代《玉楸药解》中记载“敷毒醋调[34]”;《类证治裁》中也有“醋炒黑[35]”的记载。

荆芥醋制可以引药入肝经及增强解毒功效。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捣和醋,敷风肿疔疮”[14];《得配本草》云:“敷毒,醋调[15]”;《药性论》也有“又捣末和醋封毒肿[19]”的论述。

3.2.2童便制:童便制是指采10岁以下健康儿童的小便,喷洒于饮片上稍加闷润,然后入锅加热同炒至焦黄色。清《本草逢原》、《得配本草》等著作都有“童便制[36]”“童便炒黑[15]”等相关记载。

童便亦名“还元汤”,具有补中益气、壮元阳、理血、祛痕生新等作用。荆芥童便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止血祛瘀的功效。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治产后血晕,杵末搀入童便[14]”。《得配本草》也记载:“止崩漏,童便炒黑[15]”。

4 小 结

荆芥历代炮制法有10余种。其中以生用与炒炭用为主流,现代炮制方法仍沿用净制切片,炒炭为主流,其他方法少见承袭。炒法、焙法最早出现在宋代,明代以炒法为主,醋制、醋炒法及童便制法主要出现在清代。古代荆芥多去梗取穗用,明清以后有连梗用者。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有:荆芥、荆芥穗、荆芥炭及芥穗炭四种。荆芥与荆芥穗功效相同,但穗的发散力较强。研究证实[37-39],梗中止痛活性成分薄荷酮较高,生品无止血作用,炒炭后止血作用较强,其止血活性成分主要为脂溶性物质。荆芥炮制目的,主要以加强入肝经血分而增强解毒、祛风及止血等功效,尤以炒炭后产生止血功效为主。也有根据临床病情需要而改变辅料以协同药效的炮制法。研究古人炮制荆芥的目的,阐明其炮制机制,将利于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工艺,质量控制等各项标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为荆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清•孙星衍,孙星翼.神农本草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2]清•姚澜.本草分经[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10.

[3]清•周岩.本草思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宋•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公司,2003.

[5]元•曾世荣.活幼心书[M].武昌医馆据艺风堂藏至元刻本重校刊.

[6]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7]元•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59.

[8]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64.

[9]明•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10]明•张浩.仁术便览[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

[11]明•缪希雍.炮炙大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12]明•李中梓编.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13]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4.

[14]明•陈嘉谟,王淑民(点校).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15]清•严西亭.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16]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7]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8]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19]唐•甄权.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0]明•宋林皋.宋氏女科秘书[M].上海: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4.

[21]明•武之望.济阴纲目[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22]清•刘若金.本草述校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

[23]魏晋•吴普著,尚志钧辑校.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4]清•张秉成.本草便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5]清•蒋示吉著,王道瑞等校.医宗说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6]清•陈士铎著,柳长华等校注.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7]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刘景源整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8]宋•作者不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29]宋•作者不详.急救仙方[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2.

[30]明•万全.万氏女科[M].康熙甲午西昌裘琅玉声氏重刊木刻本.

[31]明•贾所学撰,清•尤乘增辑.药品辨义[M].康熙三十年林屋绣梓本.

[32]清•景冬阳.嵩崖尊生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3]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34]清•黄元御.玉楸药解[M].宣统六年上海江左书林石印.

[35]清•林珮琴原著,孙玉信,朱平生主校.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36]清•张璐.本草逢原[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1959.

[37]杨建平,丁安伟.荆芥、芥穗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38]张丽,包贝华,丁安伟.荆芥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7):438-440.

[39]张丽.荆芥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3学术研讨会,2003.

Research of History Evolution about Processing Methods on Herba Schizonepetae

JIANG Yi-hao1, ZHOU Chao2, HONG Ling-ling1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2 Guangzhou Hanfang Pharmaceutical Co.,LTD, Guangzhou 510970, China)

s]Objective Ascerta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chizonepeta processing. Method Looking up th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literature from the Tang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collating. Results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Herba Schizonepetae are more than 10 in every dynasty. The major methods are processed through purifying, fire and liquid excipients. Herba Schizonepetae spikes were used while its stalks were picked-off in ancient. The other methods are seldom adopted except the carborizing in modern times. Conclusion The processing methods-oriented are crude and carborizing Schizonepeta from the past dynastis to the present.

Herba Schizonepetae; Processing; History evolution

R28

A

1671-8194(2015)012-0177-02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12BBG70019);南昌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1-ZCSF-CXYWJZYXDH-006)

E-mail:jhy.ncdx@163.com

猜你喜欢
荆芥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