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轮作体系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2015-01-25 06:43:03石子建李建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水旱轮作钾素施用量

石子建,李建辉

(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

水旱轮作体系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石子建,李建辉∗

(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

水旱轮作是我国南方普遍采取的一种稻田耕作制度。通过分析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下的氮磷钾肥管理现状,结合秸秆还田对农田理化性质及肥力的影响,提出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的建议,以实现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旱轮作;养分管理;秸秆还田;无机肥

轮作栽培模式即在同一块地里,按季节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1]。水旱轮作是我国南方普遍采取的一种稻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水稻⁃绿肥、水稻⁃蔬菜、水稻⁃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棉花、水稻⁃烟草、水稻⁃甘蔗、水稻⁃饲料等种植方式,其中以水稻⁃小麦轮作种植面积最大[2]。水旱轮作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压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水旱轮作而言,施肥是保证其生产力可持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已有的研究表明,不施肥或施肥不合理不仅不会使产量增加,还会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如稻麦轮作体系中小麦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27.8%,38.9%和22.9%;水稻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5.8%,26.8%和41.8%[3]。养分精准管理技术的引进,对促进水旱轮作可持续发展、维持较高的地力水平、缓解因施肥导致的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1 水旱轮作体系中的精准施肥

1.1 氮肥管理

氮素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之一。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75%,单季平均施氮量(纯N,下同)为180 kg·hm-2,而在高产田块中,水稻氮肥施用量甚至高达300~450 kg·hm-2,而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仅为30%~35%[4]。氮肥的使用量过多,不仅会造成氮素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进入大气和水体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5]。

王秀斌等[6]研究表明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双季水稻年产量分别为<6 750,6 750~8 250,>8 250 kg·hm-2)分别在施氮量为120,180和240 kg·hm-2的情况下取得高产,氮肥的贡献率达到最高,氮肥贡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均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在太湖地区的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季的施氮量为210~225 kg· hm-2,小麦季施氮量为169~225 kg·hm-2时,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综合效应达到最佳,而当地农民习惯施氮量则高达550~650 kg·hm-2[7-8]。

张福锁等[9]调查的4 218块水稻,氮肥施用量为(209±140)kg·hm-2。对于水稻目前的产量水平来说,推荐施氮量为150~250 kg·hm-2较为合理,若以小于150 kg·hm-2为不足,大于250 kg· hm-2为过量,则施氮不足、合理和过量田块分别占总调查田块的1/3左右。叶静等[10]在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的试验表明,农户常规施肥的氮肥施用量较高,一般为240 kg·hm-2,往往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在推荐施肥量中,减少氮肥施用量,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可增产节肥,增加收入。

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地块间土壤的氮素含量差异很大,供氮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可通过作物诊断迅速确定作物的氮营养状况,并决定是否施氮。范明生[11]建议应用ISPAD仪或硝酸盐反射仪作为作物是否缺氮的诊断工具,以做出相应的施肥决策。但是目前推广难度较大,浙江地区水稻种植以小地块分散经营为主,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为氮肥的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建议采用以推荐施肥为主,以具体田块进行微调为辅的施肥原则。

1.2 磷肥管理

不同于氮肥的易挥发和易淋溶,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当季施用的磷肥至少有75%以上以固定态或有效态等形式残留在土壤中,虽然当季利用率不高但后效期长达至少12年[12]。无机磷酸盐在土壤溶液中浓度相当低,磷酸离子可以被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矿物质上,如铁和铝氧化物。通过吸附/解吸和沉淀/溶解平衡控制了磷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并且影响磷的化学迁移和生物利用效率[13]。据Darilek等[14]报道,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时,只有Fe/Al⁃P增加。Turner等[15]发现土壤的干湿交替过程可提高磷的溶解性,由于干湿交替可以杀死70%的微生物,而微生物量磷是可溶性磷的重要来源。如果迅速风干,微生物细胞会损伤,发生质壁分离或死亡,这一过程伴随着磷的释放。

在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下,可适当减少水稻季磷的施用来充分挖掘土壤磷的潜力;在旱季作物上则应适当增加磷肥的用量以满足作物需求和节约成本。Yadvinder[16]的研究表明,为获得稳定的作物产量,稻麦系统总的磷(P2O5,下同)投入量为40~50 kg·hm-2,在小麦季,磷的投入至少为26 kg·hm-2,而水稻季磷的用量约15~25 kg· hm-2。不施磷处理,经过3个稻麦轮作周期后,磷素亏缺144.73~145.22 kg·hm-2,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呈明显递增趋势,高肥力土壤中小麦⁃水稻轮作施用磷45 kg·hm-2就可以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17]。卜容燕等[18]研究表明在水稻⁃油菜体系中,在水稻季施用磷60 kg·hm-2同样可以保证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提出在“重旱轻水”的磷肥策略下,也要考虑水稻季磷肥投入。

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土壤中的矿物固定,残效期长,短期内不施磷可能不会造成作物减产,但必然导致土壤中的磷肥力降低,因此施用磷肥应兼顾当前的产量和长远的环境效益。

1.3 钾肥管理

土壤是一个钾库,钾的形态可以分为水溶态、交换态、非交换态和矿物钾;以其对生物的有效性,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被看作是速效钾,非交换性钾被看作缓效钾,矿物钾被看作无效钾;各种形态钾之间处于一个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体系中[19]。在水旱轮作种植条件下会增加土壤中钾的淋洗,在淹水条件下,因为土壤中的Fe2+,Mn2+等阳离子的增加,能够置换出土壤胶体吸附的更多K+[20]。植物对钾的需要量很高,一般情况下植物吸钾量会超过吸磷量,与吸氮量相近[21]。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作物产量的增加,以及粪便、秸秆等有机肥施用量的减少,使得目前钾肥的投入远不能维持钾素平衡,农田钾素亏缺已成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之一[22]。

大量试验和调查结果[23]显示,太湖地区农田、浙江杭嘉湖平原中低产区的钾素都是亏缺的,年亏缺量(K2O,下同)分别为52.5,30.75 kg· hm-2;在一年两熟和三熟水旱轮作系统中不施肥的土壤每年钾素亏缺148.2和182.7 kg·hm-2。尽管钾肥的施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缓解了土壤钾素不足,但在一年两熟和三熟轮作制中施钾土壤平均每年仍亏钾。李继福等[24]在湖北低钾田块(速效钾含量<100 mg·kg-2)的试验表明,即使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用量75 kg·hm-2,虽增产效果显著,但钾肥用量仍然不足。范明生等[25]研究表明在稻⁃麦轮作体系中,优化施钾(112 kg·hm-2)相对农民习惯施钾量(78 kg·hm-2)对农田中钾的负平衡相当,均约亏损182 kg·hm-2。

综上,在低钾田块上的推荐施钾量70~80 kg· hm-2,并不能满足农田的钾平衡的需求,应结合秸秆还田适当增加钾肥的施用,而在中高钾田块上则应当结合秸秆还田适当减少钾肥的施用[23-25]。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旱轮作高产田(产量13 t· hm-2)N,P2O5和K2O最佳施用量分别约为200,145和250 kg·hm-2,施用比例约为1∶0.72∶1.23[26]。

2 水旱轮作体系中的秸秆还田技术

浙江地区水旱轮作种植体系下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但由于运费较高和化肥的广泛使用等原因,农民一般采用直接将秸秆焚烧的做法,这样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27]。已有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中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性质。通过减小土壤容重,增加耕层土壤通气孔隙度、总孔隙度、增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等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还可通过释放氮、磷、钾以及中微量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来代替部分化肥的使用[27-29]。此外,秸秆还田结合以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为基础的实地氮肥管理,优化氮肥施用量(200 kg· hm-2)和施用时期,相比农民习惯施肥量(300 kg· hm-2)不仅可增加产量,还可以改善稻米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30]。同样,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在增产的同时,中、高钾土壤田块比钾肥推荐用量分别减少49.1%,20.0%[24]。

对于稻⁃麦水旱轮作种植体系而言,采用小麦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模式组合,可以增加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是南方地区麦稻水旱轮作制度下较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28]。操作流程为,麦季水稻机械化收获后稻草直接覆盖地表,免耕精量播种,施用尿素300 kg·hm-2,60%作为基肥,40%作为返青肥,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为减少甲烷产生可配施一定的腐解剂。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直接机械化粉碎后耕翻入土壤。

3 讨论

目前,水旱轮作体系中肥料施用不合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偏施氮肥,而磷、钾肥的施用量相对较少,氮肥施用时期与作物最大需求时期不匹配等[9-21,23]。据调查,氮肥施用过量、施用合理、施用不足均占1/3,而大部分农户均在移栽水稻前10 d施用氮肥,这与水稻的需氮规律不相匹配[25]。磷肥施用应“重旱轻水”,充分挖掘作物的根系潜力并充分利用干湿交替过程中磷素的释放。由于每年秸秆从农田中带走大部分钾素,钾肥投入不足,造成大部分农田均处于钾素负平衡的状态。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充分利用秸秆资源、避免因焚烧带来环境污染,在促进作物增产方面有很多报道,但是在增加土壤中速效磷方面仍然存在争议[31]。秸秆还田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前期氮肥的施用,防止微生物与作物竞争氮素的现象,同时运用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可以适当减少氮肥施用总量,调整施用时期,维持或增加产量[25]。应注意相应的钾肥施用量,利用秸秆还田来增加农田中的钾素投入,对于缓解秸秆过剩的压力、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但有些地区土壤中钾素处于亏缺状态,即使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还是要增加钾肥的施用[24-25]。

水旱轮作体系的精准施肥应该以实现粮食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可持续的目标展开,运用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以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但最重要的是以“大配方,小调整”为原则做好后续的推广工作,为水旱轮作更好地发挥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出贡献。

[1] 吴余粮,蒋凯.水旱轮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6):813-815.

[2] 周超亚.南方耕作制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1-37.

[3] 田秀英,石孝均.不同施肥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2):44-47.

[4]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等.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9):1095-2103.

[5] 朱兆良.中国土壤氮素研究[J].土壤学报,2009,45(5):778-783.

[6] 王秀斌,徐新朋,孙刚,等.氮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6):1279-2286.

[7] 张均华,刘建立,张佳宝,等.施氮量对稻麦干物质转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10):1736-2742.

[8] 王德建,林静慧,孙瑞娟,等.太湖地区稻麦高产的氮肥适宜用量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3):426-432.

[9] 张福锁,崔振岭,王激清,等.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植物学通报,2007,24(6):687-694.

[10] 叶静,叶近天,宋仿根,等.水旱轮作制度下稻田精准施肥技术应用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3(8):941-943.

[11] 范明生,江荣风,张福锁,等.水旱轮作系统作物养分管理策略[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424-432.

[12] 林继熊,林葆,艾卫.磷肥后效与利用率的定位试验[J].土壤肥料,1995(6):1-5.

[13] Hinsinger P.Bioavailability of soil inorganic P in the rhizosphere as affected by root⁃induced chemical changes:a review[J].Plant and Soil,2001,237:173-295.

[14] Darilek J L,Sun W X,Huang B,et al.Effect of moisture conditions in rice paddies on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in agriculture soils of rapidly developing regions of China[J].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11,42:1752-2764.

[15] Turner BL,Hmygarth PM.Changes in bicarbonate⁃extractable inorganic and organic phosphorus by drying pasture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3,67:344-350.

[16] Yadvinder⁃Singh,Dobermann A,Bijay⁃Singh,et al.Optimal phosphorus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wheat⁃rice cropping on a loamy sand[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0,64(4):1413-2423.

[17] 孙泽强,董亮,王学君,等.稻麦轮作体系农田养分循环与养分管理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3):29-34.

[18] 卜容燕,任涛,鲁剑巍,等.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6):1227-2234.

[19] 黄绍文,金继运.土壤钾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1995(5):23-29.

[20] Ponnamperuma F N.The chemistry of submerged soils[J]. Advances in agronomy,1972,24:29-96.

[21] Liu M,Yu Z,Liu Y,et al.Fertilizer requirements for wheat and maize in China:the QUEFTS approach[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6,74:245-258.

[22] 谢建昌,周健民.我国土壤钾素研究和钾肥使用的进展[J].土壤,1999(5):244-254.

[23] 王亚艺.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24] 李继福,鲁剑巍,任涛,等.稻田不同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292-302.

[25] 范明生.水旱轮作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6] 张国荣.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产稻田合理施肥[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

[27] 刘威,黄丽,鲁剑巍,等.两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46(2):420-427.

[28]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等.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7):48-51.

[29] 胡乃娟,张四伟,杨敏芳,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结构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36(4):7-22.

[30] 徐国伟,谈桂露,王志琴,等.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直播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8):2736-2746.

[31] 陈武.水旱轮作条件下秸轩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511.062

A

0528⁃9017(2015)11⁃1819⁃03

文献著录格式:石子建,李建辉.水旱轮作体系养分管理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819-1821,182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136

2015⁃09⁃26

浙江省旱作粮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1R50026);衢州市旱作粮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衢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Y022,20132006,2014Y022)

石子建(1991-),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根际磷养分研究工作。E⁃mail:zijiansh@126.com。

李建辉,博士,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工作。E-mail:lijianhui@yeah.net。

猜你喜欢
水旱轮作钾素施用量
“稻+藠”水旱轮作高产栽培试验初探
种子世界(2023年4期)2023-04-29 01:15:35
春大豆施钼条件下最适氮磷肥施用量研究
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让云南节本增效24.30亿元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稻—油轮作生产力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早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槟榔芋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钾素吸收及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三料磷不同施用量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钾素对玉米茎腐病抗性反应中糖类物质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