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高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使用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陈 静
(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目的 总结高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经验。方法对8例高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使用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因气道阻塞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意外拔管,未发生因伤口感染而致的其他并发症。结论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高龄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护理
呼吸衰竭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通气量,迅速解决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问题,改善换气功能,是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使呼吸机的发挥其最佳效能,减轻机械通气给患者带来的不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需要加强相关的护理[1]。现将我科室近3年来收治的8例高龄气管切开后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气管切开术可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有效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增加通气量,同时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等,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了。但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起严重并发症,使用机械通气者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如何做好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护理,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已成为了每位护理人员应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收集我科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期间气管切开后使用机械通气患者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81岁,最大90岁,平均年龄85.75岁。气管切开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年半。
2.1环境护理:患者住单间或同病种病房,限制探视和陪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2~25 ℃,相对湿度在50%~70%[2]。工作人员进入应戴好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减少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重视地面及空气清洁,每天湿式拖地2次,如地面受排泄物或血液污染,应及时清理,可用0.2%过氧乙酸拖擦。
2.2卧位护理: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常规选择取半卧位,抬高床头至少30°,翻身时注意保护管道,防止因体位改变使导管偏移,导致气道密闭不严,或气道受压,致使通气量不足。置鼻胃管鼻饲期间,应做好鼻饲的相应护理,如鼻饲前回抽,确保胃管留置在胃内,无胃潴留,鼻饲时头部应抬高30°~40°,防止食物反流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鼻饲后注意食物有无反流情况,防止通气过度,引起腹胀。必要时暂停鼻饲使用负压引流,及时吸出胃内气体及胃内容物。
2.3导管固定:先使用纱带穿过套管一侧的固定孔,并打一死结,绕颈部一圈,再从另一侧方孔中穿出,同时调节纱带松紧度,以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好,太松不能起到固定作用,太紧压迫皮肤组织循环,给患者带来不适,一般以能容纳1~2指为宜,最后将纱带在固定孔处打一死结。每班检查系带松紧度并及时调整,每周更换系带,遇污染及时更换,保持纱带清洁。
2.4气囊管理
2.4.1气囊注气:使用指感法给气囊注气,即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气,用手指感觉压力指示小气囊,以气囊软硬程度如正常人鼻尖为宜。该方法所用时间较短操作简便,但因个人感觉不同,所以压力会有较大差异[3]。如对气管套囊充气压力过大,会造成气管黏膜局部出现水肿[4]。
2.4.2压力调整:以往认为,为防止气囊压迫导致气管黏膜损伤,气管套管的气囊应常规定期放气-充气。目前认为,不需要进行常规气囊放气,主要理论依据是:①相关实验证明气囊在放气后1 h,其气囊所在区域压迫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仍难以恢复,故气囊放气仅5 min不可能使局部血流得到恢复。②常规的定期放气-充气,会造成医护人员忽视压力的调整,反而易出现充气过高过多的情况。③对于机械通气条件较高的危重患者,气囊放气将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引起循环波动,因此,危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气囊放气。尽管如此,非常规性的放气或调整,仍然十分必要[5]。
2.5气管切口护理:切口周围分泌物是切口的感染源,因此要保持切口局部皮肤清洁和干燥,每日用75%酒精棉球清洁切口周围皮肤,每6 h更换1次切口敷料,如敷料潮湿或污染应随时更换,预防切口感染。如有感染征象,可用安尔碘消毒纱布外敷;如出现湿疹,可外涂氧化锌软膏,效果较好。
2.6吸痰护理:按需吸痰,保持气道通畅,由于套管对患者气管的刺激,致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液不能排出淤积在气道,而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为防止吸痰时缺氧,吸痰前后可给予100%的纯氧数分钟,在吸痰前可用金霉素眼膏润滑吸痰管,便于插进气管套管,其效果较使用生理盐水沾湿吸痰管好,且使用方便[6]。吸痰管插入深度要超过套管远端3~5 cm,以利吸出套管远端和气道深部分泌物。吸引负压控制在40.0~53.3 kPa,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更换吸痰管和无菌手套,先吸引气道后再吸引口腔分泌物。采用一次性负压吸引装置,每周更换,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2.7湿化护理:使用机械通气者在湿化罐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加入水量不可超过刻度标记,注意调节湿化罐温度在32~36 ℃。0.9%氯化钠25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每两小时给予气道内滴药1~2 mL。
2.8呼吸机监护:每班检查呼吸机各管道连接情况,对意识不清患者,不要人为造成管道脱落,尤其是在翻身、吸痰时,可适当约束,加强人力看护,对清醒不耐受患者,要讲清厉害关系取得患者配合[7]。注意观察潮气量及气道压力等呼吸机参数,若潮气量下降,表示气道密闭不严,逐一排除泄漏原因,并使气囊重新充气;若气道峰压上升,提示有痰液堵塞气道、管道受压或人机对抗等原因,应给予对症处理。及时清理呼吸管道中的冷凝水,防止呼吸机相关肺炎和机器损坏[8-11]。
2.9康复锻炼:在病情允许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锻炼应有针对性,体现患者的个体需求:如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可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脱衣服、用餐、洗漱、如厕等,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及生存质量;有意识的患者科多进行语言及肢体交流,鼓励患者发音和用眼神、文字、图片、手势等表达需求;能行走者协助下床行走;不能行走者可坐轮椅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卧床不起者应给予全身关节和肌肉被动按摩,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废用性萎缩。
通过以上方法护理,8例患者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因气道阻塞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意外拔管,未发生因伤口感染而致的其他并发症。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危重患者在医疗抢救过程中使用机械通气的频率也随之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往往存在病情危重、病程长、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只有在护理中采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上述方法的护理,可大大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治愈率。
呼吸机作为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措施,护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风险大,护理质量与呼吸机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呼吸机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下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减少呼吸机依赖情况的发生。
[1]方力争,周畔,方强,等.气管内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因素和预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04-406.
[2]田勇泉,孙爱华,金春顺,等. 耳鼻喉头颈外科[M]. 6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30.
[3]郭军荣,刘冬霞.机械通气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10(4):88.
[4]杨巧龙.气管导管套囊不同充气方法的比较[J].工企医刊,2009,22(6):25-27.
[5]张忠汉,王英,张锦.不同气管插管套囊压力对气管黏膜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35(2):153.
[6]黄月华.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气管插管在持续机械通气中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下半月版:37-38.
[7]虞美慧.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92-293.
[8]韩雪飞,宋艳玲,黄小梅,等.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43-44.
[9]张龙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558.
[10]赵晓红.舒适护理用于预防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5):3227-3227.
[11]李洋,冯林英,彭菲.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363-364.
R473.6
B
1671-8194(2015)11-0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