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儒道文化阐释

2015-01-24 05:23韦宝畏
关键词:朝鲜族朝鲜半岛民居

韦宝畏,李 波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反映着建筑者本人对实用及功能目的的表达,而且还体现着该民族的宇宙观、宗法观与社会道德伦理观[1]。朝鲜族传统民居是朝鲜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无论在建筑的选址、平面布局、形态构成、空间组织、立面造型、室内装饰,还是艺术处理以及设计手法的运用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建筑语汇和独特完美的意境表达,彰显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放宽历史和文化的视野,追溯和阐释儒释道和风水思想对朝鲜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可进一步深化对其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对延续朝鲜族民居建筑风格,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朝鲜族文化的背景和渊源

就朝鲜族的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朝鲜族通常被称为高丽族或韩族,是东亚地区的主流民族之一。狭义上的朝鲜族仅指从朝鲜半岛越境迁入中国境内的一个跨境民族。朝鲜人迁移中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初叶,到19世纪后半期开始大量迁移,一直持续到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为止[2],有约100万以上的朝鲜人移居到中国东北地区,新中国建立后取得了朝鲜族的名称,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从文化的延续性上来说,中国朝鲜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应当追溯到该民族的发祥地——朝鲜半岛, 其文化源头应当从属于朝鲜半岛文化。但任何民族的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既会受到该民族所处地域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否认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浸润而得到整合与提升,朝鲜半岛文化的形成自然也不能例外。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在文化上同属于“东北亚文化圈”。在东北亚地区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长期居于优势地位,其他文化则持续不断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绝对、深刻的影响[3]。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东北亚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渊源。中国与朝鲜半岛一衣带水,地域相连,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纷争与秦汉之际,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就开始了比较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期间从未中断。就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文化发展变迁的影响而言,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属儒学、佛教、道教和风水等思想和文化等,这些在当时中国十分流行的文化传统相继传入朝鲜半岛后,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并与当地固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协调发展,从而建构起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道宗教思想和朝鲜半岛本土民俗文化的朝鲜民族文化架构,对朝鲜民族的日常生活及建筑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二、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儒道文化表达

朝鲜族通过民居形态、体量等外在表现和空间布局以及居住环境设计,来表达其对传统伦理观念和社会价值的坚持和维守。下面就从朝鲜族民居建筑的选址布局、平面立面的设计、内部空间构成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对儒道思想和风水文化的表达作一粗浅的诠释。

1.道法自然——民居的建筑选址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真谛。朝鲜族民居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此种建筑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与和睦相处,同时还能营造民居建筑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和谐,往往依托地形地貌、溪水河流,将住宅或独立布置、或自由随意、不拘章法地加以组织(图1),体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反映了朝鲜族受道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崇尚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对自然的“尊崇”表现在顺应自然,并不刻意追求技巧和尺度,而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均讲求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的思维与习惯。

图1 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朝鲜族村落与住宅

图2 理想宅址的风水意象

2.趋吉避凶——民居的平面布局

受风水思想影响,朝鲜族自古以来就喜欢选择在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的地方建房居住。《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茸舍。”《新唐书·东夷传》中也说:“居依山谷,以草茨屋。”说明朝鲜族民族建房时对选址十分地重视和讲究。尤其是在住宅外环境的选择上,非常强调风水中有关“四象俱备”的说教,认为 “凡住宅东有流水谓之青龙,西有长途谓之白虎,南有污池谓之朱雀,北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4],可见,“四象俱备”与否是衡量一个房址风水好坏的重要标准(图2)。此外,在宅址的选择上还明确规定:凡宅东高西低生气隆基,西高东低不富且豪,前高后低败绝门户,后高前低多足马,凡宅地平坦居之最吉,四面高中央低居之先富后贫”,住宅的平面设计也以风水理论说教为准绳,通常多选择口字形、月字形、一字形、用字形等吉祥形状,以避开带有不祥之意的尸字形、工字形等形态,深刻地反映了朝鲜族在宅居环境选择上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

3.礼仪秩序——民居的空间构成

朝鲜族民居的建筑原型来自于朝鲜半岛传统士大夫院落空间模式。该院落是由男性空间,女性空间,行廊空间,祠堂空间等构成。分内院和外院,是一种递进式院落空间模式(图3)。而贫穷的庶民阶层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封建“礼制”的制约而将这种院落空间模式加以变通,使朝鲜传统士大夫院落的发散形多功能空间形式聚合成一体,即组合为一栋房屋内变成复合型的收敛性生活空间形式,成为朝鲜半岛极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5]。移居中国东北地区后,民居空间是以朝鲜半岛传统庶民阶层的住宅为基型的。由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伦理思想在朝鲜族民众心目中扎根很深,致使民居沦为一个以家庭为社会核心的伦理道德产物,在室内空间的划分上严格遵循儒家所倡导的“长幼有别、尊卑有别、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最好的房间永远给长辈居住,不同辈分的家庭成员各有自己专属的居室。

朝鲜族民居内部空间上最大的特点是厨房和炕间连为一体,形成开放空间——“主间”,作为平面的核心来组织各功能空间。“火炕”是朝鲜族传统民居室内空间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图4)。朝鲜族火炕与朝鲜族传统的“席居”生活方式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据《宣和奉旨高丽图经》记载,早在高丽时期,官员的升阶复位,皆拖履膝行。高丽宫廷举行“燕饮之礼”时,“堂上施锦茵,两廊籍苑席”。“文席精粗不等,精巧者施于床榻,粗者用于籍地”。可见,朝鲜族席居生活方式既受儒家“礼制”文化的影响,也留有佛道两家“打坐和静修”文化的烙印,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3 朝鲜半岛典型传统士大夫院落鸟瞰

图4 不同类型朝鲜族民居 “火炕”布置示意图

4.中庸之道——空间的自由转换

同时,朝鲜族民居内部空间的划分也要契合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中庸不是不偏不倚,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究变通性和合理性。居室多少、大小可视家居生活的需要,由推拉门将整个建筑的室内空间加以分隔,日常活动时可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休息时又可以形成一个个单一的私密性空间。空间的灵活分隔和组合形成了可有限增值的有机平面体系,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广阔的应用性。朝鲜族传统民居多数四周设有外廊(图5),下方为台基,前廊主要是方便家人和来客换鞋、整理着装等活动的需要。在这里,建筑的正面为阳,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呢?这就涉及到朝鲜族民居室内外空间的分隔手法。通过设计建造出挑深远的大屋顶,使之与建筑外立面共同定义了一个特有的“阴”的空间,该空间既非室内空间,也非室外空间,而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通过空间的渗透和变化来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目的,取得了“阴阳平衡”的美学效果,最终成就儒家的“中庸之道”。

图5 朝鲜族民居外廊空间示意图

5.对称平和——民居的立面造型

朝鲜族传统民居深受儒家“尚中”的伦理秩序观念与“和谐”的审美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强调对称平和。这里讲的“对称”即是“中”,“平和”即为“和”。即强调建筑布局的中轴对称,构成建筑立面的屋顶、屋身和台阶的组合都力求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朝鲜族传统民居屋顶硕大、屋身平矮、台阶低矮,给人以外观舒展、平稳和尺度亲切之感,也体现了建筑的“和谐统一”之美,从而成就了朝鲜民居建筑艺术最典型的特征与独特的风格。不同形式的大屋顶坡度相对缓和,屋脊左右对称均衡,屋面盖瓦,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使得朝鲜族民居整体上呈现出特有的飘逸、潇洒和灵动的风格及神韵(图6)。低矮的墙壁与敦厚的屋顶基本接近 1:2的比例。而窗与门的比例纤细,线条富于变化,虽与建筑轮廓产生了对立的视觉效果,但却在无形之中打破了建筑本身的笨拙,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整个民居建筑立面以白墙青瓦(或干稻草屋面)为主色调,外墙粉以白灰,墙面干净洁白,再以灰色瓦面或苫草相衬,给人一种朴素洁净、拙朴典雅、赏心悦目的感觉。

图6 不同类型的朝鲜族民居立面示意图

6.无为质朴—民居的建材加工

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朝鲜族民族文化也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无为思想是以老子所倡导的“守柔”思想为渊源的,追求的是一种崇尚自然的朴素审美观念。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所以说“弱者道之用。”如朝鲜族民众对建材的加工方式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崇尚自然的朴素设计和审美观念,特别强调对建筑材料自然本色的表现和原始状态的使用,建筑用料常以原木粗加工而成,有时甚至刻意保留树干天然曲折的形态,这种在自然面前“无为”的思想在朝鲜族民居建筑中得到普遍反映。

7.化仙长生—民居的室内装饰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传入朝鲜半岛后,“乘鹤飞升、羽化为仙”的观念便深深扎根高句丽王族内心,成为他们终极追求的精神目标。在高句丽王族墓室的壁画上往往绘有墓主骑鹤飞升的图案即为明证。可见“乘鹤飞升,羽化成仙”已成为高句丽王族心目当中的图腾具象。受此影响,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朝鲜族民众心目中最为喜爱的“仙鸟”。“鹤”寓意吉祥和长寿,朝鲜族民众对鹤的无限崇拜之情蕴涵着浓浓的祈福愿求,这种强烈的愿望在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室内装饰上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朝鲜族还特别喜爱和崇拜“十长生”的图腾景象,通常在屏风、画幅、镜绘画、彩笔画上绘制海、山、水、石、云、松、不老草、龟、鹤、鹿等长生之物,将艺术化了的长生之物悬挂或矗立在室内,营造出吉庆祥和的氛围,从而使民居内部空间极具民族特色。

三、结 语

通过朝鲜族传统民居在建筑选址、平面布局、空间构成、立面造型、以及室内装饰等方面对传统儒道思想和风水文化的表达,深刻地揭示出朝鲜族传统民居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地文化内涵,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今天的人们去珍惜和守护。作为建筑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和建筑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建筑文化素养,积极投身于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深入挖掘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内涵,这对进一步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延续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建设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许明. 儒家思想对北方古民居建筑的影响:浅说陕西韩城党家村明清古民居[J].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0(3):83-85.

[2] 孙春日.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9:1.

[3] 孙英春. 东北亚文化传统的同质性与”文化共同体”远景[J]. 浙江学刊,2009(4):25-33.

[4] (韩)洪万选.山林经济[M].首尔:景仁文化社,1969:5-7.

[5] 李佰寿,金松浩. 东北朝鲜族农村居住空间探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139-142.

猜你喜欢
朝鲜族朝鲜半岛民居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