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锡芬 纪洪刚
(1.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畜牧兽医站,吉林敦化 133722;
2.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乡畜牧兽医站,吉林桦甸 132418)
鸡白痢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石锡芬1纪洪刚2
(1.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畜牧兽医站,吉林敦化133722;
2.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乡畜牧兽医站,吉林桦甸132418)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起鸡的一种常见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雏鸡白痢、急性败血症经过,本病发生于各种类型的养鸡场,引起雏鸡大批死亡,产蛋鸡的产蛋率、孵化率降低和鸡生长迟缓,造成很大损失,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和检疫净化,危害更趋严重。
鸡白痢的发生与鸡日龄及品种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在2~3周龄内的仔鸡发病率最高,且呈现流行性经过。任何品种及日龄阶段的鸡都有易感性。这些年,随着鸡群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青年鸡感染白痢逐年呈现新的特点,像是不出现下痢症状,死亡率增加等等。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鸡抵抗能力提升,成年鸡感染仅局限于卵巢、输卵管、睾丸等处,为慢性、隐性经过,且症状不明显。
此病传染源为病鸡和带菌鸡,既可水平传染,又可垂直感染,常致鸡终身受染。经被病菌感染的蛋及蛋壳,都可成为带菌蛋,进行垂直感染。此外,致病菌还可经过污染水源、饲料、环境等等,经呼吸道、消化道进行传播。雏鸡感染后的致死率与周边养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像是养殖密度大、通风不良、营养不佳、继发感染等等,此外还与之前养殖场地有无被病菌感染较相关。研究证实:感染后的老鸡场,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新疫场要低得多。新传入疫病场,发病率有时可达100%,致死率相对也比较高。
鸡白痢感染症状与日龄、饲养管理条件、病毒毒力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雏鸡:精神萎靡、绒毛松乱、缩头、闭眼、不愿走动、常拥挤一块、食欲废绝。严重下痢,白色稀便,肛门周边被粪便粘结,伴有炎症有疼痛感。多数病例,呼吸困难,伸颈、张口,病程4~7d,死亡率在40%~70%。以出壳后5~10d发病和死亡率最高,3周龄以上鸡发病死亡较少。有些病雏有关节炎,跛行;有时表现眼炎,乃至失明,采食、饮水困难,最后衰竭死亡。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带菌者。
青年鸡:发病日龄在50~120日龄,常见于50~80日龄。典型症状为黄色稀便,病程在20天,死亡率在20%。
成年鸡:潜伏期2~3周,病程1~5d。典型症状不明显,多为隐性感染者,不呈急性经过。感染蛋鸡,产蛋降低,孵化率降低,死胚增多。
早期急性死亡的病雏,无明显病变,偶见肝大或出血。病程稍长的病雏,卵黄吸收不全,心肌、肺有灰褐色或白色坏死结节。肝大,呈土黄色,有白色、灰色坏死点,脾充血、肿大或见有坏死点,肾肿大、充血或出血,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盲肠肿大,有灰白色干酪样物嵌塞肠腔。有时可见关节肿胀,关节内有奶油样物质。
青年鸡:主要表现肝、脾,心等器官有坏死结节,或心包积液。
成年鸡:性腺发育受阻,母鸡呈现较多的变形卵子,呈褐色,剪开后内含干酪样油脂状物。有时可见卵黄性腹膜炎。
临诊雏鸡,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等可做综合性的判断。但是,青年鸡和成年鸡的临床症状仅可做参考,不宜做初诊依据。
确诊必须要结合实验室试验进行,病料做常规镜检作为诊断基础;病料经处理后进行细菌培养和生化试验做鉴定;应用全血快速凝集反应等方法做血清学反应鉴定。
5.1综合性防治
鸡白痢既有水平传染病例,又有垂直感染病例。一旦有爆发迹象,可迅速感染全群。长期用药,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耐药后的致病菌,严重影响接种免疫效果,达不到预期的免疫防治目的。由此,建议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综合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实现净化和防治鸡白痢的目的。
(1)培育健康种群。定期组织种鸡群检疫,借助全血平板快速凝集试验,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淘汰检疫显阳性鸡,消除种群中带菌鸡、慢性、阴性感染鸡,建立健康种鸡群。加强种蛋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谨慎自外地引种,杜绝致病原的传入。
(2)消毒。做好种蛋、环境、饮食及饮水器械等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强种蛋管理,隔离及管理好种蛋的收集、贮藏及孵化工作。鸡舍内的病死畜、粪便、污物等及时清理,集中无公害处理,可有效降低鸡白痢发生的频率。
(3)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群管理,特别是育雏期管理尤为重要。舍内所有的食槽、饮水器等用具,保持清洁卫生,舍内温湿度确保适宜,做好通风管理,饲喂全价日粮,切实提升鸡群疾病抵抗能力。
5.2防治方法
结合鸡场养殖实际,采用适宜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减少和控制鸡白痢大有裨益。常见的防治药物,像是抗生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微生态制剂等等,对于防治鸡白痢效果都较好。但是,具体选择何种药物,建议结合实验室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
此外,在药物防治鸡白痢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间的配伍,避免相互间拮抗作用的产生。同时,要严格参照相关规定 进行规范用药。
[1] 汪仁莉,张珠明,张成莲.银川地区部分鸡场鸡白痢的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14-115.
[2] 朱长清,张永欣.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技术版),2008,(10):32-34.
[3] 沙莎,孙裕光,王琴.我国鸡白痢沙门氏菌病诊断与防治研究概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9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