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对比

2015-01-24 22:37:01刘小庆柳沙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1期
关键词:结合力酮症胰岛素泵

刘小庆 赵 瑛 苏 阳 柳沙利

(吉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吉林 吉林 1320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引发病因为代谢性酸中毒。而造成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胰岛素不明显增加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是胰岛素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一种绝对适应证。长期临床医学实践研究证明,应用多次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具有较好治疗效果,比较简便有效,而且不良反应比较低[1]。我院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和胰岛素泵治疗,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以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作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诊断标准[2],80例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观察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为(62.5±4.2)岁,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16.3±2.4)mmol/L,BMI为(24.1±3.5)kg/m2,入院对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进行检查为(27.3±5.4)mmol/L;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为(62.4±4.3)岁,二氧化碳结合力为(16.7±2.3)mmol/L,BMI为(24.3±3.6)kg/m2,空腹血糖为(26.5±5.3)mmol/L。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各项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液治疗,初始治疗给予患者0.1 U(kg•h),至患者血糖水平下降至13.9 mmol/L后,可于5%葡萄糖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胰岛素,制成混合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尿糖和血糖变化情况,对胰岛素的用量进行有效的调整;观察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剂量为0.1 U(kg•h),纠正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后,尿酮转阴,可于患者餐前进行(0.6~1.0 U/h)基础量胰岛素的负荷量持续皮下输注。

1.3 观察指标: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治疗后二氧化碳结合力、不良反应、血糖和尿酮体转阴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二氧化碳结合力与低血糖变化情况:对照组治疗前CO2CP和FBG的变化情况为(16.4±2.1)mmol/L、(27.4±5.6)mmol/L,治疗后为(26.2±2.3)mmol/L、(8.2±2.4)mmol/L;观察组治疗前CO2CP和FBG的变化情况为(16.7±2.3)mmol/L、(26.6±5.7)mmol/L,治疗后为(25.4±2.2)mmol/L、(8.1±2.3)mmol/L;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糖均得到明显好转,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二氧化碳结合力与平均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胰岛素平均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和尿酮体转阴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胰岛素平均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和尿酮体转阴时间为(0.93±0.15)U/(kg•d),(2.5±0.4)次/人和(31.3±8.7)h;观察组为(0.72±0.13)U/(kg•d),(0.6±0.2)次/人和(18.6±6.2)h。对比可知,观察组尿酮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平均胰岛素也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医学中一项常见的并发症,具有病情变化比较快和发病急等特点,在整个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发病率为1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病发原因主要为胰岛素不明显增加,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等,是一种代谢性酸中毒。如患者严重缺乏胰岛素,会造成细胞分解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血糖升高;患者胰岛素能量不足,很容易造成细胞分解加速,致使患者体内尿酮体和血酮体升高,同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症状。因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一项关键因素是实现对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变化的快速控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胰岛素治疗的绝对适应证。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方法实现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可实现对患者体内血糖的有效控制,迅速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同时,可避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因体内血糖下降过快而造成的脑水肿、心律失常、低血糖和低钾血症等问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患者进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液治疗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如人工注射不精准和输液器调节钮不灵敏等,并且多次皮下注射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盲目性,对患者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时,相对比较被动,不能根据患者机体代谢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造成患者血糖出现反复波动,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3]。

胰岛素泵可实现对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过程,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泵,并且持续泵入,可有效缩短血糖控制时间,对患者体内因为高血糖而引发的代谢紊乱进行迅速给纠正,可积极恢复患者胰岛素细胞功能[4]。同时,应用胰岛素泵的方式持续泵入胰岛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避免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盲目性,具有主观性特点[5]。本组资料中,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尿酮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平均胰岛素也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治疗,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 张淑华.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130-132.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112.

[3] 孙连增,梁丽芳,宋超宇,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 业医学杂志,2010,13(12):1807-1808.

[4] 周红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5):514-516.

[5] 黄正有,姜丽萍,胡惠华.胰岛素泵治疗5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6-17.

猜你喜欢
结合力酮症胰岛素泵
三种预处理工艺对汽轮发电机铝合金部件表面结合力的影响
大电机技术(2022年4期)2022-08-30 01:39:04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蓝莓采摘期结合力测试与变化趋势的分析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40:0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电镀级ABS树脂(Ⅱ)电镀工艺对镀层结合力的影响
上海塑料(2015年3期)2015-02-28 14: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