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源流考证*

2015-01-24 19:44于彩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熟地黄血脉本草

于彩媛

(国家开放大学农林医药教学部,北京 100039)

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源流考证
*

于彩媛

(国家开放大学农林医药教学部,北京 100039)

目的:考证熟地黄功效与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方法: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主流本草及其相关方书有关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的记载,了解医家运用熟地黄的经验,明晰其历史沿革。结果: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为世人所公认,在其衍化发展过程中尚出现去脐腹急痛、通血脉、补脾阴、消痰、行气、发汗、回阳等作用有待今人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结论: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起源不晚于唐代,甚至为《神农本草经》,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最终形成现今的认识。

熟地黄;本草;功效;临床运用

熟地黄又名熟地,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载有干地黄,并未明言其为生干或熟干,而效用中“填骨髓,长肌肉”显然更符合现今对熟地黄的认识。《中药学》或是《临床中药学》多认为熟地黄首载于《本草图经》,本文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探讨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的源流,明晰其历史沿革,并为拓展熟地黄的适应范围以及实验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学材料。

1 秦汉前后至两晋时期

《本经》中载有干地黄,认为其“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久服,轻身不老”。如前所述,《本经》没有明确表明此干地黄为生干或熟干,而李时珍认为“《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名医别录》(简称《别录》)记载干地黄:“主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并也无生干或熟干之别。而《金匮要略方论》中防己地黄汤条文下记载:“生地黄二斤,(呅)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此处地黄明显为熟干,但有别于现今熟地黄的蒸法,一般认为此为现今熟地黄炮制方法之雏形。

秦汉前后至两晋时期,在本草典籍中没有熟地黄之名,但有类似的炮制方法并有干地黄之谓。这段历史时期所存本草及方书较少,不能确定《本经》中所载干地黄为生干或熟干。但《本经》中的记载与现今对熟地黄的认识基本一致,故为后世医药学家关于《本经》中生干地黄、熟干地黄之争留下了讨论空间。

2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雷斅的《雷公炮炙论》依然以干地黄为标题,但论述的“采生地黄去白皮,甆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令犯铜铁器”与现在熟地黄的酒制方法相似,故可以明确此处干地黄为熟干地黄。

至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描述“作熟干地黄法”,自此有熟干地黄之名。由《千金翼方》所述“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尽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可知,熟地黄蒸制多次的方法在此之前即有,遗憾的是尚未见相关文献记载,所谓“古法九遍”何时出现不得而知。孙思邈详尽介绍“造生干地黄”和“熟干地黄法”,所载方剂却只有干地黄,没有熟干或生干的标注。《新修本草》仍以干地黄作为标题,但有“作干者有法,捣汁和蒸,殊用工意;而此直云阴干,色味乃不相似,更恐以蒸作为失乎”的记载,对于功效的认识同于《本经》与《别录》。甄权的《药性论》记述干地黄功效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临床运用为“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此书虽仍载为干地黄,但“温中”明显是温性熟地黄之效,“通血脉”为酒蒸制熟地黄的作用。故甄权笔下的干地黄应为熟干地黄。陈藏器《本草拾遗·解纷》中论述更为明确:“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即平宣。当依此以用之。”由此可见,虽然本草只言干地黄,但是医家已经认识到生干和蒸干即熟干功效不同,分而用之。如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四物汤,由熟地黄配伍白芍药、川当归、川芎组成,治疗“伤重肠内有瘀血者”。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中医药典籍中熟地黄之名已现,但主流本草仍以干地黄命名,业已明晰熟地黄炮制方法。这一时期对熟地黄功效的认识主要在于温补、通血脉,临床用于产后腹痛、吐血、跌损瘀血等。

3 宋金元时期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可见,宋代本草著作开始将生地黄、生干地黄、熟地黄分述,明确“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为熟地黄应用范围。在主流本草典籍中,熟地黄之名首见于《本草图经》:“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烂,曝干,谓之熟地黄”,但无功效与临床运用方面的阐述。但唐慎微《证类本草》依然以干地黄作题,集前人所述,未增添新的内容。

金元时期,张元素在《医学启源》首次以熟地黄作为药名论述其功效与临床运用,言其“气寒味苦,酒晒熏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可“补血虚不足,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并引用《主治秘要》将其效用概括为5方面:“益肾水真阴一也,和产后气血二也,去脐腹急痛三也,养阴退阳四也,壮水之源五也。”李东垣的《雷公药性赋·主治掌指》记载熟地黄“其用有四:活血气,封填骨髓;滋肾气,补益真阴;伤寒后胫股最痛,新产后脐腹难禁”。《雷公药性赋·用药须知》曰:“熟地黄能补血,更治虚劳焦躁……止崩漏,安魂魄,治惊悸,补内伤。”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强调熟地黄大补,“血衰者须用之”。

宋金元时期,医药学家开始以熟地黄单独阐述。这一时期熟地黄的功效有补血养阴、益肾填髓、安神定魄,以及止崩漏、活血气、黑须发、补内伤,临床用于产后虚热、血虚劳热、虚损血衰、肾阴不足、崩漏、惊悸等。

4 明清时期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明确熟地黄“性微温稍除寒气”,具有“大补血衰,倍滋肾水。增气力,明耳目,填骨髓,益真阴……乌髭黑发,悦色驻颜”之功,而且“久久服之,明目益寿”。《本草纲目》将熟地黄功效概括为“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认为可治疗“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多种病症。虽然李时珍认为《本经》中干地黄并非熟地黄,但《本草纲目》中论及的熟地黄功效与临床应用与《本经》、《别录》极为相似。这一时期的张景岳善用熟地黄,有“张熟地”之称,以熟地黄配伍组方治疗多种疾病,极大地扩增了其应用范围,如治肾之真阴真阳不足的左归丸、右归丸,肺肾不足之痰喘的金水六君煎,妇人胎动不安的胎元饮,老年虚性便秘的济川煎等。

清·汪昂《本草备要》将熟地黄列为“为补血之上剂”,吴仪洛《本草从新》不但认同汪昂将熟地黄功效概括为“滋肾水,补真阴,填骨髓,生精血,聪耳明目……黑发乌髭”,又增加“补脾阴,止久泻”之功,解释为“肾司二便,久泻多属肾虚、且下多亡阴、自宜补肾、不可专责脾也”,所以其“补脾阴,止久泻”应是补肾之功派生出来的。张秉成《本草便读》把熟地黄列为补肾中精血之首药,“熟地……自能独入肾家,填精补血,为培助下元之首药”。张士铎《本草新编》认为熟地除“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外,亦能“消痰”、“行气”,并以六味汤、地黄汤为佐证。姚澜《本草分经》全面整理熟地黄的功效与临床运用,除“滋肾补肝,封填骨髓”外,亦“补脾阴,利血脉,益真阴,除痰退热,止泻……兼散剂亦能发汗,兼温剂又能回阳”,治疗“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

明清时期,医药学家明确熟地黄补肾填精和养血益阴之效,将其作为肾精不足和阴血亏虚的首选药;亦有聪耳明目、黑发乌髭、利血脉、退热等前人提出功效,又有补脾阴、止泻、消痰、行气、发汗、回阳等新功效的出现,并有别于现今对熟地黄的认识。

5 近现代

民国时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将熟地黄功效高度概括为“滋阴补肾”,可治疗“阴虚发热,阴虚不纳气喘,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积成水肿”,以及“各脏腑阴分虚损”。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凝聚熟地黄功效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治“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眩晕耳鸣,内热消渴,须发早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熟地黄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如益智、抗焦虑、抗肿瘤、免疫增强、抗氧化等[4-6],与其“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功效是一致的。

一般本草学认为,熟地黄首现于《本草图经》。经考证,对熟地黄功效与临床运用的认识至少不晚于唐代,极有可能源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经过历代医药学者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认识。值得关注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有“去脐腹急痛”、“通血脉”、“补脾阴”、“消痰”、“行气”、“发汗”、“回阳”等作用,为现代药典弃而不用,是否为其潜在功效,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加以证明。

[1] 崔瑛,颜正华,侯士良,等.论熟地黄的益智作用与研究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6):404-406.

[2] 冯静,崔瑛.论熟地黄抗焦虑作用及研究思路[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6):67-69.

[3] 吴勃岩,王雪,王君龙,等.熟地黄多糖对H22、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存活时间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2,29(6): 19-21.

[4] 郑晓珂,侯委位,段鹏飞,等.熟地黄提取物体外免疫调节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4):1995-2000.

[5] 苗明三,孙艳红,方晓艳,等.(怀)熟地黄多糖抗氧化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0):32-33.

R289.1

:A

:1006-3250(2015)08-1009-02

2015-02-15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31072)

于彩媛(1980-),女(满族),辽宁黑山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远程药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熟地黄血脉本草
松龄血脉康胶囊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熟地黄膏缓解震颤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