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

2015-01-24 19:44马晓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形神中医学经络

马晓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

马晓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面对形神合一的机体,中西医由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不同,分别选择了重神、以神统形的信息医学道路,与重形、以形统神的结构医学道路。反映中医信息医学特点的典型,是明显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经络、脏腑、气血是3个核心的中医生理学范畴,三者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药物归经等命题,形成完整的信息医学核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中医学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范畴联系起来。除运用以神统形的方法学原则建构成体系的、以神为本的信息医学主体框架,中医学还通过这一原则将四肢、百骸、孔窍这些实体范畴以及四时、五味、六律这些环境范畴整合起来,使中医学成为天人合一、主客融合的知识体系。

经络系统;信息医学;结构医学;形神关系;以神统形

经络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惟一在西医学体系中找不到丝毫相似处的另类范畴。正因为如此,肯定中医者以经络为至宝,否定中医者则以经络为靶标。当下研究经络的框架有数个,包括还原论框架、整体论框架和系统论框架。简单概括,还原论框架的基点是“形”,整体论框架的基点是“神”,而系统论框架的基点是“以神统形”。从本文的标题不难看出,笔者的观点属于系统论框架,主张对经络需要广义理解与狭义理解相结合。广义理解是在传统中医学语境中所谈的经络,凡具有网络、循环、脉动特征的现象及其背后的系统均属于经络;而狭义理解则是在现代解剖学与生理学语境中所说的经络,它是指排除掉已知结构之外的、具有网络、循环、脉动属性的独特系统。目前,两种理解的融合点在于体表经脉循行线,它不对应任何已知深层组织结构,但自身具有规律性的循行定位特征,通过信息化测量,还能在其上发现众多类型的理化信号[1],这是打开经络之窗、实现传统与现代统一的着力点,为从理论上说明这一问题,需要从中医到经络、再到人体的概念梳理。

1 中医学的传统与倾向

尽管中医理论的内容林林总总,难以轻易把握,但从直观治疗技术层面来看则较为简单明了。不论如何理解人体和疾病,处置的主要方式不外乎内科(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和理疗(心理与物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大同小异。

1.1 三个技术类型

中西医看待生命的视角有所不同,西医重形,偏向于从结构理解功能;而中医重神,偏向于从信息理解功能。正因为这样,西医的解剖学发展充分,它的外科学也因此得以发达。相形之下,中医则信息学发展充分,与之相关的理疗学较为发达,不论是心理治疗为主的导引,还是物理治疗为主的针灸推拿都具备完整的理法体系,且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内科的情况较为复杂,虽然都在用药,西医由于其还原论模式,注重因果关系,往往通过局部调整达到治疗目的。而中医采用的是整体论模式,看重整体平衡关系的维护与调整,而不在意局部的细微变化。所以,中西医的内科机制不同,分属重神的整体论与重形的还原论两种模式。如果进一步概括,还可将三种技术类型划分为结构医学与信息医学两个传统,中西医的各自组合规律不同。西医的结构医学包括内科与外科,信息医学则为理疗科。而中医的结构医学则指外科(骨伤、疮疡等),信息医学则包括理疗科(导引、针灸、推拿等)和内科。可见,西医的结构医学比重大于信息医学,中医则相反。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技术类型的不同,而在于比重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它们的认知模式有所不同。中西医的认知模式差异由来已久,自轴心时代既已存在。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差异只是表现为偏向不同而已,并非截然不同。两个医学体系都有整体论与还原论传统,只是西医以还原论为主流倾向,中医以整体论为主流倾向罢了。随着时代变化,这些认知模式也表现为不同形式,对具体的医学理论与技术产生着微妙影响,打上了时代烙印。

1.2 《黄帝内经》的知识成分

《黄帝内经》中有着大量篇幅的解剖学知识(关于形的知识),也有着丰富的信息学知识(关于神的知识)。从量的角度看,几乎旗鼓相当,但从质的角度看,则形者散在,神者有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知识范畴就是经络,自成体系且结构严密,与其他范畴形成鲜明反差。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清晰的定位,每一条经脉线的循行起止泾渭分明,每一个经穴的描述选取精致入微,其精准程度可与西医解剖学相媲美。除了定位,在逻辑结构上经络也十分严谨,包括经脉、络脉、经气、血络、孙络、浮络、气节、节会等重要的机能概念。此外,还通过三阴三阳将自身组织起来,形成外联天地时空的运动网络。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药物归经等关系,建构出内在统一的信息调控之网。在《黄帝内经》之前,形的知识更为凸显,这在《十一足臂脉灸经》和《十一阴阳脉灸经》得到显著体现[2]。到了《黄帝内经》时代,形神知识的比重较为平衡,而到了后世形的知识渐渐淡化,神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比重也进一步增大。这在金元医家以及明清针灸著作中得到明显反映。通过形神知识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中医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演化规律,先是从形到神的变化历程,然后待走到神的极端后又出现一系列形的反弹。代表性的案例包括吴又可的《瘟疫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这些著作分别从病原学、药物学和病机学角度,凸显了学术界试图用强化形来平衡神的极端努力,但由于历史的惯性,这些独创性的工作并未能改变以神为本的中医学主流。人们对这些著作也都是选择性地吸取那些与神有关的内容,关于形的部分则在有意无意之中过滤掉了。

1.3 主流的信息医学

如果说《黄帝内经》中的信息医学只是刚出现雏形,表现为经络的完整体系与针灸学的基本轮廓,那么到了《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针灸甲乙经》,中医的信息医学体系就相当完整了,神的意识已经远远大于形的影响。此后的中医,沿着信息医学的道路不断前行,埋藏在《黄帝内经》中的那些信息医学的种子陆续发芽并茁壮成长,较为典型的是唐代五运六气学说的兴盛和宋代子午流注针法的成熟。金元医家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又一次中医理论的系统提升,其主要标志就是进一步将“神”的思想进行了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与中医学信息医学形成对照的是,西医学沿着结构医学的方向突飞猛进。文艺复兴时期,系统的人体解剖学得到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学、免疫学、手术学在几百年时间里陆续成形完善,在全球化的世界成为执牛耳的主流医学。但在21世纪,随着生态文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身心疾病日益严重的危害,以传统中医学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转化而成的现代信息医学可望成为新的主流医学。

2 经络的信息属性

传统中医学里的“神”走向了极端,本不是好事,但在西医结构医学已在现代社会走向极端的情况下,其正面意义开始凸显,不仅不需要拨乱反正,而且还要继续走向新的极端,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的中医信息医学转化为更有威力的现代信息医学,以平衡现代西方医学重形偏向过强的作用。在这一进程中,经络将扮演极其重要的关键角色。

2.1 离散的形

中医学视角的人体是形神合一的,由于它的认知模式强调了整体特征的功能体验与实际观察,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研究流于粗疏,像西医那样的系统解剖学没有发展起来。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医的外科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早期在信息医学经典辈出的时代,结构医学方面仅留下华佗的动人传说。后期的外科学,主要在骨伤、疮疡、皮肤病方面较成体系,内部脏器的手术记载则是不完整的。在缺乏解剖学联系的不同结构之间,中医学有着复杂的信息联系,可谓形中有神、神中有形。这为多样化,以经验为基础的各家学说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术界的分化埋下了伏笔。经络可以算作将众多离散的结构串在一起的连线,它可以逻辑贯通,但却无法确切看到具体结构,这一点让以还原论为知识基础的现代学者伤透了脑筋。

2.2 系统的神

神是无形而有行的,通过功能变化而体现。与西医通过解剖学系统研究形的路径不同,中医一般通过两条主要路径研究神的特征,一个是针灸实践积累的局部知识,一个是内丹体验取得的整体感受。两者的结合体现了物与心的融合,也表现出物性与心性的合一,于是一个反映中医独特身体观的“以神统形”的格局形成了。在传统语境中,人们不在意形神的具体关系,孰重孰轻也无所谓,久而久之,形神一体的模糊感便日益强化,区分形神也就越来越没有必要了。但当中医面对西医,尤其是以系统解剖学知识为基础的现代西医时,形与神的关系便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它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中西医各自的本质特征,从而避免不自觉的混淆与异化。当人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重新审视形神关系时,便会发现在中医学知识中尽管形神兼有,但只有神是系统的,而形则是散在的,神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是体系的核心,而形仅仅是理解或者说建构神的脚手架而已。

2.3 以神统形

在对经络系统的描述中,常见的概念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还有经筋、皮部等[3]。前面三组概念只在神的意义上有明确的表述,一旦涉及形便会陷入难以名状的复杂局面而语焉不详。后面两个概念则相反,从形的角度来看十分明显,而一旦涉及神,便让人感到浅显粗糙。显而易见,这便是宏观上看来较为明显的以神统形的例子,前面的是主体概念,后面的是辅助概念,两者并不等价。主体概念精细完整,辅助概念则简要零散,其逻辑结果便只能是主体概念统摄辅助概念,也就是以神统形了。由此展开,在中医学的概念中,可以做出若干划分,通过这种划分可以深化对中医学内涵的理解。除了前面提到的形神概念(通常神的概念为主体概念,而形的概念往往为辅助概念)之外,还可以划分象数概念与实体概念,前者如阴阳五行,后者如经络脏腑。还可以继续划分核心概念与周围概念,如象数概念中的阴阳五行为其核心概念,五运六气与九宫八风为其周围概念,实体概念中的经络、脏腑、气血为其核心概念,津液、经筋、皮部等则为其周围概念[4]。有了这些划分,就可以在学术探讨中有效克服中医学体系柔性过强的平面感,使之刚性增强,具有一定的立体感[5]。

3 以经络为组织者的人体

人体本身客观上是形神兼备的,但由于文化个性与认知模式的差异,中西医分别选择了重神的信息医学之路与重形的结构医学之路,并分别沿着各自的道路充分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西医的整体性以解剖学为基础,从宏观的大体解剖直到微观的细胞、分子解剖,构成一个象“大厦”一样的系统。而中医的整体性则以经络的联系为基础,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丰富信息关系,以神统形,将机体各部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统一起来,形成“大树”般的系统,都是整体,但中西有别。西医的大厦是整体构成论的产物,而中医的大树则是整体生成论的结果[6]。

3.1 经络、脏腑、气血

在中医的系统里,经络、脏腑、气血可以说是三个最为核心的概念,而且以“神”为基础,形成一个严密的信息网络,其属性与电路有相似之处。其中经络好比线路,脏腑好比电器元件,气血好比电流。只是经络系统是一个以信息调控为本的虚体框架,它的实体结构不是关注重点,看上去似有似无,并不能从严格意义的解剖学角度做出说明,惟一具有明确定位特征的标识只有体表的经脉循行线。传统中医在这些体表循行线上选穴进针,现代中医在这些体表循行线上进行各种理化测量,采集反映机体状态的生理、病理信息。在这个可以实证的经络平台上,脏腑、气血以及药性等中医学核心范畴,分别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药物归经等命题,彼此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有了这个可靠的坚实核心,其他各种外围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范畴均可与之联系起来。于是乎,一个现代意义的中医学实证系统便展现在人们面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系统,结构方面的属性不能直接体现,各种传统的中医学结构概念在这里仅仅具有脚手架的功能,而不能进入结构体系的机制说明。在这里,中西医实证研究的分野出现了,只要把握住中医学的信息医学本征,常见的、令人烦恼的中医西化问题便可以从根本上得以避免。

3.2 四肢、百骸、孔窍

在上述以经络、脏腑、气血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统摄下,结构意义的四肢、百骸、孔窍也被赋予了整体性,它们不再是散在的部件,既受到信息系统的调控,也是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与效应器。与西医解剖学的观念不同,这些中医结构概念通常都与信息过程密切联系,看不到信息联系和功能价值的生命特征往往不被重视。因此,这些概念从结构角度看,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细节也不那么精确清晰。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对此做出了生动的说明,要么神精确,要么形精确,要想都精确则是不可能的。中医走了神精确、形模糊的以神统形之路,而西医则走了形精确、神模糊的以形统神之路,也许未来人们能够找到形神对等的、融合中西医的更高级的新医学,超越或者说推翻测不准原理。

3.3 四时、五味、六律

中医不仅以神统形,而且还能够以神统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时空与食物因素,它们可以看作是以神统形模式的延伸。西医因为重形,对环境因素的关注只在于那些有形的部分,如有形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而对于那些无形的因素则基本上视而不见。中医则相反,特别重视那些无形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范畴便是四时、五味、六律。四时的本质是时间,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机体的状态也发生着规律性的改变。六律的本质是空间,在一个立方体中,其中心点主要受到6个面的作用力,这6个面虽然力度大小相等,但由于方位不同,节律则不同。也就是说,实体相同、关系不同的系统其功能状态也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机体受到6种方位的影响力不同,机体状态也就产生了与之协调的适应性变化。食物的无形部分是其味,或者说气味,它是与神相通的信息范畴。相同化学组成的食物包括药物,可以有不同的食性包括药性,这种区别来自时空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不同采摘季节收获的相同品系的食物和药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便是以神统形属性在环境影响方面的表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形的东西可以脱离主体而存在,而无形的东西离开主体便无从说起。

[1] 胡翔龙,程莘农.金针之魂[J].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

[2]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J].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5.

[3] 李鼎.经络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7.

[4] 马晓彤,刘燕池,吕英华.经络脏腑相关联系的定位、定性与定量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1):59.

[5] 马晓彤.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需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1484.

[6] 金吾伦.生成哲学[J].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82.

R224.1

A

:1006-3250(2015)08-0960-03

2015-01-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2011CB505401)

马晓彤(1961-),男,副研究员,从事科学哲学与经络理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形神中医学经络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