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尺骨茎突骨折对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5-01-24 18:59:20胡春吉高庆举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3期
关键词:尺骨固定架腕关节

胡春吉 高庆举

(辉南县人民医院,吉林 辉南 135100)

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尺骨茎突骨折对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观察

胡春吉 高庆举

(辉南县人民医院,吉林 辉南 135100)

目的 观察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尺骨茎突骨折对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伴有尺骨茎突骨骨折患者(35例)为观察组,无尺骨茎突骨折患者(33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尺骨茎突骨折不给予任何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在术后6~8周将外固定支架拆除,并随访一年,终末随访时对患者影像学参数以及腕关节活动度进行测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包括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与腕关节活动度(包括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与旋后角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时,如果下尺桡关节稳定,对伴有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可不给予任何治疗,即即可保持腕关节稳定性。

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茎突骨折;对外固定架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率的1.25%,多发于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群,多因摔伤所致,属于低能量损伤,年龄相对于较轻的患者一般为高能量损伤。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常用手术方式治疗,主要以恢复桡骨茎突高度、桡骨长度、关节面平整以及角度为治疗目标[1]。我院为研究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尺骨茎突骨折对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收治的68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对外固定架治疗,现将其相关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8例,根据患者有无尺骨茎突骨骨折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尺骨茎突骨骨折患者35例,对照组为无无尺骨茎突骨折患者33例。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7岁,平均(58.4±2.1)岁;对照组男23例,女10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58.1±2.5)岁。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且下尺桡关节稳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对外固定架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于患者骨折线近端5~10 cm桡骨干及第2掌骨基底部行小切口(纵行),钝性分离至骨面,术中要避免对周围神经、血管以及肌腱等结构造成损伤。直视下在桡骨干及第2掌骨基底部将螺纹针(直径为2.5 mm)钻入,在X线透视下牵引桡腕关节,复位满意后将外固定支架进行紧锁;术后根据患者骨折块移位情况,在患者掌侧或背侧行小切口撬拨复位,用克氏针实施固定。术后患者需定期对医院门诊复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在术后6~8周内将克氏针与外固定支架拆除,并随访1年。

1.3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随访一年,在终末随访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用角度测量尺对患者腕关节活动度进行测量,主要包括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与旋后角度。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比较:观察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分别为(2.5±1.8)°,(21.2±2.9)°,(11.4±2.2)mm;对照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分别为(2.8±1.1)°,(22.4±2.5)°,(12.0±2.0)mm;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观察组掌屈(57.7±9.6)°,背伸(53.2±6.7)°,尺偏(37.8±10.1)°,桡偏(21.7±5.9)°,旋前(81.9±8.9)°,旋后(80.5±10.9)°;对照组掌屈(58.8± 9.5)°,背伸(55.5±6.6)°,尺偏(36.7±18.9)°,桡偏(22.1 ±7.1)°,旋前(83.8±7.2)°,旋后(81.5±11.1)°。观察组患者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与旋后角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由于老年患者各项身体功能不断下降,手术耐受性较差,因此在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时,需将患者年龄、骨折分类、日常生活状况、骨质疏松情况、并发损伤以及操作者技术经验等多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常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其中在尺骨茎突骨折中,体部骨折主要是受撕脱因素导致,基底部骨折一般是受扭转或撞击暴力导致,其骨折移位越大,表示患者所受暴力越大。临床对于尺骨茎突骨折的处理方式一直有着巨大争议,一般存在两种说法[2]。一种是认为当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移位>2 mm时,因常伴有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造成下尺桡关节不稳定,导致患者腕关节活动时发生疼痛明显、活动度受限以及握力降低等不良情况,因此认为对于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另外一种手法与之相反,认为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移位程度以及骨折线部位对其腕关节活动度、功能等方面无显著影响;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与旋后角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这与何家文等的研究结果一致[3]。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下尺桡关节骨性关系、腕骨的排列序列、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尺侧伸腕肌腱及远端骨间膜韧带等因素对人体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在桡骨远端骨折损伤机制的不同时期会对人体相关结构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于桡骨远端骨折严重粉碎患者,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严重,且还造成远端骨间膜韧带损伤,从而严重影响患者下尺桡关节稳定性。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还可引起下尺桡掌背侧韧带损伤,进一步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特别是腕关节的旋转功能[4]。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尺骨茎突基底型骨折是造成残留腕尺侧疼痛的重要原因,且术后患者易出现腕关节僵硬,因此术后患者应积极进行功能训练,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5]。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均给予对外固定架治疗,随访1年后,观察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等影像学参数与腕关节掌屈度、背伸度、尺偏度、桡偏度、旋前度与旋后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患者,若下尺桡关节稳定,可对尺骨茎突骨折不进行任何治疗,对患者腕关节功能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1] 李书振,陈跃平,林宗汉,等.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6):666-670.

[2] 谢小肖,郑欣,邱旭升,等.尺骨茎突骨折对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1):111-113.

[3] 何家文,禹宝庆,黄建明,等.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6(5):430-432.

[4] 赵亮,王宝军,李亚东,等.尺骨茎突骨折及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随访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 (5):675-680.

[5] 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经验[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1):1053-1056.

R683.41

B

1671-8194(2015)33-0078-02

猜你喜欢
尺骨固定架腕关节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不同类型尺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和疗效分析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无天于上2035(一)
航空世界(2019年7期)2019-02-16 14:42:52
KD407:悬挂器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型犬桡尺骨骨折的PRCL-S5型锁定骨板固定术诊疗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