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药相伍的意义探析

2015-01-24 17:22聂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苦寒药性苍术

聂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寒热药相伍的意义探析

聂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分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用药基本原则。古今名方中,寒热药相互配伍者甚多,故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认为寒热药相伍具有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反佐药用4方面作用。

寒热药;寒热错杂;配伍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了药性寒热与治则的关系,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神农本草经》则进一步提出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因此,方有诸如麻黄汤、理中丸、四逆汤等由温热药组成的温热剂,也有如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等由寒凉药组成的寒凉剂。然临证组方用药却未必如此单纯,纵观古今名方,寒热药相互配伍者不在少数,今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协调阴阳

寒热相伍意义之一是协调阴阳。阴阳是对立的亦是互根互用的,《内经》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说。明·赵献可《医贯·阴阳论》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依存的关系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普遍,在疾病治疗上亦有应用。其在中医治法中的应用,集中体现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提出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该治法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肾气丸中即有充分体现,该方为补肾助阳的经典名方,方中既有大热之附子,甘温之桂枝,温润之山茱萸,亦有甘寒之干地黄,辛寒之丹皮,淡寒之泽泻,外加平和之山药和茯苓组成,其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1]。如此寒热相伍协调阴阳的方剂还有明·张景岳的左归丸、右归丸等,左归丸功能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真阴不足证。该方由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他认为:“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故去“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龟板胶、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又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阳中求阴。本方纯补无泻、阳中求阴是其配伍特点;右归丸由《金匮要略》肾气丸加减衍化而成,其配伍特点是补阳药与补阴药相配,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体现了“阴中求阳”的治则。

2 分治寒热

临床病证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寒热错杂每常可见。寒热错杂是指寒证、热证同时并见,临床上一般常见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对此,在组方用药时就须考虑寒热并用,而寒热配伍的意义在于各司其职,分治寒热证。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中芩连与干姜的配伍,该方是张仲景为治柴胡证误下伤阳,外邪乘虚内陷、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以致心下痞满、呕吐下利之证而创立的。如此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为法,是以方用芩连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人参、姜枣益气补其虚,7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而成调和之剂。如大青龙汤之麻桂与石膏配伍用于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黄连汤中黄连与干姜配伍治疗上热下寒证;乌梅丸中大热之附子、干姜与大寒之黄连、黄柏配伍用于寒热错杂之蛔厥重证等皆属此例。

3 制性存用

配伍是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而“制性存用”是药物配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遣方用药时,有些药物虽药性不利于病(如寒凉之药性不利于寒证,温热之药性不利于热证),但其作用可取,临证通过配伍相反药性的药物以制其性,独取其用。如麻黄配石膏治疗热喘。麻黄为辛温之品,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最宜于外感风寒束肺、肺气不宣之咳喘。就单味药而言,因其性温热证不宜。但张仲景《伤寒论》用治表邪不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证之麻杏甘石汤,即择用性温之麻黄,配大寒之石膏,且石膏用量倍于麻黄,以制其药性,独取其宣肺平喘之擅长。正如《方剂学》中所述:“两药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虽一辛温,一辛寒,但辛寒大于辛温,使本方仍不失为辛凉之剂。”又如苍术配黄柏除湿热。二妙散由苍术与黄柏所组成,临床主要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湿热病证。本着“疗热以寒药”的原则,对此湿热证当用苦寒清热燥湿之品,方中为何选用苦温性燥之苍术?究其原因,一是本方证虽为湿热下注,但湿之生由于脾,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二是《内经》说:“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主肌肉,故取苍术芳香悦脾之功,脾胃健运,肌肉得养,痿证自除。故《用药法象》说,苍术……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三是方中以苍术配苦寒之黄柏,其温燥之性被制,且两苦相合燥湿之力大增。由此可见,古人制方用意深远。

由此可见,药物通过配伍以“制性存用”可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减少或消除药物的不利因素,正所谓“药有益即有害,方有利而无弊”。可见,药物的“制性存用”在方剂中的重要意义。

4 反佐药用

“反佐”是中医组方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历代名方配伍中具有技巧性的内容之一。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就指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反佐法是为避免病性对药性在寒热方面的格拒,以致病不纳药而设,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用药反佐在《伤寒论》中,主要是大热剂中稍加寒凉药,大寒剂中稍加温热药。如《伤寒论》315条少阴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伤寒论》390条霍乱病:“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两方均治阳虚至甚、阴寒盛极之证,故用大剂姜附以回阳救逆,但纯用阳药恐阴盛格拒而呕,故加苦寒之猪胆汁以为引导之用,也就是《内经》的“甚者从之”之意。而反佐用药在后世方中亦多有体现,如《丹溪心法》左金丸中以吴茱萸配黄连止热呕。对此方《医方集解》云:“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2]”又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用治湿热痢疾的芍药汤中芩连与官桂配伍,方中苦寒之芩连清热燥湿解毒,以除病因用为君药,以少量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于佐助兼反佐之用[3]。

综上所述,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的意义在于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以及反佐为用4方面,足见古人制方之妙,值得后人深思。

[1]邓中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8.

[2]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65.

[3]邓中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9.

R222.15

:A

:1006-3250(2015)05-0494-01

2015-02-09

聂晶(1963-),女,江西武宁人,教授,医学学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药药性理论及配伍规律的研究。

猜你喜欢
苦寒药性苍术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观菊赏鹦有怀
咏棕树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苦寒吟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田横祭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