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小议

2015-01-24 15:23艾虹静,王卓慧,赖小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神气腧穴经络

通信作者:胡幼平(1955-),男,教授,硕博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筋经病的临床研究。

腧穴小议

艾虹静王卓慧赖小燕张琪胡幼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目的:理解腧穴的蕴义,提出几点对腧穴的认识,为临床医师准确取穴以及为研究学者科学设计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参阅与腧穴相关历史资料和当代文献,结合中医学理论思想,回顾经典著作。结果:在腧穴的本质概念、腧穴与经络的关系以及现代对腧穴敏化研究方面得出对输穴的三点认识。结论:腧穴的本质概念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腧穴是经络形成的基础,并不隶属于经络,其存在“寂静”到“激活”的敏化过程。

【关键词】腧穴;神气;经络;穴敏

作者简介:艾虹静(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筋经病的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49-01

收稿日期:(2015.07.21)

《灵枢·四时气》曰:“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针灸等法只有施准于穴位才可取得一定疗效。随着针灸面向世界,腧穴越来越规范化,腧穴有了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部位》(GB/T 12346-2006),为针灸学习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提及腧穴,随之便是何经何穴,在何解剖体位、旁开或上下多少寸来选取穴位。然而,对于腧穴而言,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若腧穴的领悟仅限于此,只见其形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腧穴蕴义不学习,或习而不精,妄用腧穴,那么在临床上就会出现针刺疗效甚差的现象,在实验中就会得出失真的结论。因此,正确认识腧穴是针刺施治和腧穴研究的前提。现就腧穴提出如下几点认识,以期为临床医师准确取穴和相关研究者科学设计实验提供依据。

1腧穴的本质概念

《黄帝内经》中“输”、“腧”、“俞”三字同义,腧穴又有“节”、“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等称谓,然腧穴是什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句话给腧穴作出了定义,诠释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而不是简单的“皮肉筋骨”之类的解剖结构。首先,何为神?《灵枢·小针解》解释曰:“神者,正气也。”正气由营卫气血来体现,一身正气是生命的根本,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第二,“神气游行出入”为何意?神气游行于腧穴这个特殊部位时,既可向“外”出,以反映相联络的脏腑经络生理病理情况,又可向内“入”,激发相对应的脏腑经气、调节阴阳虚实,由此与脏腑、经络构成统一整体。《千金要方》上就载:“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相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句话的蕴义不止于此,“游行”二字突出腧穴因“神气”的运行而或深或浅,或大或小,时间、地点、体质、病情、性别、年龄等都可能对腧穴产生影响,即腧穴是动态的。例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就是以腧穴的时间动态性来指导取穴的。因此,临证取穴,若只是运用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体表解剖标志、简便取穴等方法“量”出穴位在体表的位置,未免太过局限,还应加以动态观把握腧穴,即“量穴”与“感穴”相结合。如《灵枢·背腧》中描述背俞穴的取穴方式,并不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几椎下,再旁开1.5寸,而是“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其中“欲得而验之”便是“感穴”的过程。总之,腧穴的实质是“神”,腧穴的定位就是一个捕捉“神”的过程,对于临床医师而言,腧穴易“量”而难“感”,能否捕捉到神气是针刺疗效的关键,若只是拘泥于体表皮肉筋骨,将标准穴位定位法生搬硬套,则取效难也。

2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如今,腧穴与经络紧密相连,共同指导着针灸临床及针灸研究,然而,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就发展历程而言,腧穴、经络是各自发展的,腧穴理论形成虽稍晚于经络理论,但腧穴的发展远远早于经络。远古时代,先人们出现疼痛时,便按压疼痛部位,体生痈疡时,便用砭石割刺排脓放血以解除病痛,经过反复实践得出“以痛为腧”的规律,既无名称,也无定位,是腧穴最原始阶段[1]。其后,历代医家对腧穴认识加深,归纳总结,为其定位、命名,最终与经络结合至归经阶段[1]。腧穴与经络相结合也正是在归经阶段。腧穴的“归经”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古代医者对杂乱无章的腧穴进行归集纳入——依据腧穴的主治规律将主治相近者列为同一经脉,同时这也是经络出现的基础。第二是经络理论已趋于成熟后,又将某些非经穴调整到某经脉,例如原为奇穴的印堂穴现已被归入督脉经穴。就数目变化来说,腧穴数目在不断增加,以经穴为例,《内经》论腧穴约160个,《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经穴354个,《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至《针灸逢源》定下361个[1],2006年,我国颁布腧穴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部位》(GB/T 12346-2006),将印堂穴纳入经穴,更定经穴数目为362个。与几千年几乎未变化的经络系统相比较,腧穴显现出其活跃的一面,这不仅是腧穴理论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也是经络理论的支撑。最后,从分类来讲,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经穴是被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主治十四经病症,然经穴又有其他主治规律,随着历代医家临床经验不断积累总结,又将经穴再分为“五输穴”、“下合穴”、“郗穴”、“八会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若从经穴、特定穴都为腧穴主治规律的归集来看,经穴、特定穴是平等的,同时,也说明经络只是腧穴特性总结的其中之一。有学者[2]提出人体经络只是古代医家对腧穴做的一个分类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腧穴分类体系的针灸临床指导理论将是针灸学发展的方向。

3结合现代“穴敏”研究进一步认识腧穴

目前,穴敏(腧穴敏化)成为研究热点。穴敏是指腧穴从“寂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表现在腧穴面积大小和功能强弱变化两方面。以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敏化穴位动态观察实验[3]为例,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使伊文思蓝(EB)在大鼠体表胃俞、脾俞等渗出,且渗出点呈动态分部,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

疾病自愈渗出点消退。由此看来,一方面,腧穴这个反应内脏疾病的“点”有一定面积,而且这个面积的大小随病情的改变而呈动态变化。可见,研究实验以避开已知穴位和经络线选取的“非穴”并不一定不在腧穴扩大的面积范围内,由此得出的实验结果必将受到质疑。临床选穴若不加思索呆板地按“标准”找到某个点以确定腧穴,那么用针刺等刺激腧穴的疗效就可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腧穴作为调节脏腑虚实的刺激部位,其功能强弱是变化的,疾病可以“激活”腧穴,使腧穴表现出疼痛、结节、瘀斑等体征,正应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老话,对激活状态的腧穴施以针灸等手法,更易得气更易取得疗效。然而对于年老体弱、长期针灸治疗以致腧穴敏感度降低的患者,如何加强腧穴敏化便成为针灸疗效的关键。《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论述针刺虚证患者时,指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所言“扪”、“切”、“推”、“弹”、“抓”、“通”实际上就是以按摩推拿的手法促进腧穴“激活”,增加疗效,将针灸推拿相结合运用于现代临床上,收效颇好。腧穴研究已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之一,相信现代研究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孜孜不倦对腧穴研究解读,与我们智慧的祖先进行跨时空的交流,不断发现腧穴新特性,补充腧穴理论,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结语

历代医家对针刺手法、腧穴配伍、经络理论等方面做了丰富的论述,对腧穴蕴义的阐述却少之又少,然腧穴蕴义博大精深,临证选穴切忌只见其形而不知其义,对腧穴的认识、再认识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同时,期待更多高质量的腧穴研究成果和临床医师经验总结以补充完善腧穴理论。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

[2]王永禄.应用统计学方法认知经络本质[J].医学与哲学,2010,31(4):61-65.

[3]程斌,石宏,吉长福,等.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J].针刺研究,2010,35(3):193-197.

猜你喜欢
神气腧穴经络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旅途止泻按脾腧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神气的公鸡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神气小老虎
神气小羊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