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的发展现状

2015-01-24 02:18杨小生王永胜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医医院重庆市中医药

杨小生 王永胜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药学部,重庆 408300 )

浅谈某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的发展现状

杨小生王永胜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药学部,重庆 408300 )

针对重庆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本市中医医院都存在规模偏小、人才缺乏的问题等问题;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医药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加快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医护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市场经营与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宣传工作,坚持中医药自主创新。市政府应整合、优化全市中医药资源配置,促进基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

中医药(TCM);中医医院;重庆;现状

进入新世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全世界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今天,中医药才被世人所接受并得以重视。中医药的保健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压力,提高了生命质量。各级中医医院与中医馆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地位显赫,足见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关注。相比西部其他省市,重庆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相对迟缓,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受到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医疗模式转变及人们健康观念等因素影响,本市基层中医医院还存在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充分认识本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的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正确的应对政策与措施,使本市基层中医医院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振兴重庆市中医药事业,使其蓬勃发展。

1 我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的现状

据潘伦等人[1]报道重庆市共有中医疗机构数1981个,其中卫生部门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主要为基层中医医院)53个,其他部门主办的10个,民营机构12个,中、西医个体诊所1906个。全市2010年中医医疗机构的百分比为11.85%,这一数字低于全国水平(2009年为12.3%)[2]。现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个,领先全国各省市,其余基层中医医院基本被“西医化”。在中医病床数方面,全市中医病床数(含中医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共11713张,每千人中医病床数不足0.45。在中医医疗业务收入和财政投入方面,2010年,全市中医药收入(含中医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18.47亿元。各级财政投入26950.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214.3万元,市财政投入2263.1万元,区县财政投入17648.5万元。可见基层中医医院还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全市中医药技术人员总数16109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8478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075人,中医护士1261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1836人。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共77人,副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697人,中医类乡村医师10666人。可见基层中医医院在人才与人员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调查发现我市基层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1.1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国家与市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因一些主、客观因素限制只是停留在政策方面,落实不够,甚至无法落实、实施。如“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基层不能得到彻底贯彻落实,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医药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中医执业类别不具体,执业范围笼统、不明确,制约着中医药事业发展。

1.2人才缺乏。中医药人才不足,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偏低。中医药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3],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引进受限,名老中医经验、技术继承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优秀中医人才严重不足。且我市无独立的中医药本科院校,难以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并且“中医医院被西医化”、“中医人员被西医化”现象较普遍并日益严重。现有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年轻中医药人员被西医化越来越重,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匮乏有加剧趋势。

1.3科研创新性差。中医药科研政策不利于科技创新,且缺少经费支持。科研人员更是缺少继续学习机会,导致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代表行业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奇缺,科研学术团队和梯队建设不够完善。中药剂型改革,中药制剂、验方、秘方研发更为落后甚至是空白;中药自制制剂申请注册批号困难且程序复杂繁琐,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医院自身能力差。基层中医医院普遍存在建院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空间拥挤、人才稀少等客观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有的基层中医医院发展方向不对,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的特色疗法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偏低,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建设难以形成特色。有的医院还面临生存危机,正处于被兼并或倒闭的境地。

1.5医保报账比例低。基本医疗保险中,中医药倾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或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低。

2 基层中医医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对策[4]

2.1市政府应加大对基层中医医院投入力度,包括政策、财政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颁布,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5]。目前,重庆市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应增加中医药发展专项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措施,规范、细化中医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充分考虑中医药师承教育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制订师承教育的优惠政策,解决困扰包括师承人员在内的所用中医人员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职称评定、岗位聘请等问题,培养既擅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名符其实的中医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发展根基,体现中医公益特色,避免因生存被兼并、倒闭现象的发生。市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和挖掘传统医学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

2.2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市政府应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加快设置独立中医药本科院校的步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医疗、科研的带动作用[6-7],也可根据“近期靠培训,中期靠引进,长期靠教育”原则,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与上级医院、院校的合作交流;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大力倡导“师徒传承、以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培养“学徒派”人才[8];各个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学习,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学院派”和“学徒派”有机结合;各大中医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和操作考试,提高医技水平[9]。这些措施不仅对重庆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还能提升重庆市中医药的总体水平,从而振兴和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3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建设,促进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发展。各级中医医院应在卫计委的带领下规范中医临床路径和技术规范,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让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基本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提倡以中医为主的查房或病案讨论,方能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整个医疗工作中;发挥自制制剂特色和优势,提高其参与治疗率。此外,还应加强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在专科和特色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单病种质控、临床路径管理、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给予政策倾斜,采取“面向需求,立足基础,求特求效”的原则,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便”的宗旨,建设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4规范中药科室建设。本市各级中医医院应规范中药饮片库、中成药库、中药饮片调剂室、中药制剂室、炮制室和煎药室建设,完善中药饮片验收制度,提高地道药材的购进和使用;加强对药剂人员中药技术专业培训,制定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2.5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本市各级中医医院应抓好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为重点的医院文化建设,制定繁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目标,设计院徽,确立院训;坚持环境和突出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基础建设中融入中医药元素,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自古就植根于民众,诊断凭的是“望、闻、问、切”,治疗凭的是草药、针灸、推拿,相比现代的大型诊疗仪器,中医在基层更容易发挥作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易学易会、方便价廉,是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集中体现。应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接收进修学习,印发中医药科普宣传材料,普及中医药预防疾病小常识。

2.6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坚持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要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2.7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加中医药专项科研经费的投入,充分整合科研资源,增强与学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营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良好外环境。做好中药剂型改革、验方、中药制剂、秘方研发等工作,让中医药科技创新切实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2.8落实中医药倾斜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险中应向邻省市学习,适当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补偿、报销比例,将中成药、中药饮片、院内制剂及包括针灸推拿等在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部列入报销范围,甚至100%报销。

3 结 语

从重庆市基层中医医院基本情况来说,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参差不起、相应设施缺乏、人员待遇较低等,这些因素迫切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城乡基层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10],把基层中医医院真正建设成为中医药服务的前沿阵地。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基层中医医院与中医药的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政策、措施并认真执行、落实,方能使本市基层中医医院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振兴重庆市中医药事业,使其蓬勃健康发展。

[1]潘伦,吴海峰,何坪,等.重庆市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9):895-89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EB].2010.

[3]白剑峰.下代中医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9-04-02(15).

[4]周启东,田德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现状的思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113-116.

[5]王淑军.从“十二五”规划看中医药新布局[N].中国中医药报,2011-03-23(1).

[6]董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73-76.

[7]张莉.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理论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8(5): 175-177.

[8]张小刚.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42-44.

[9]洪宝林,黄晓静,郑晓宇,等.2007年至2009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存量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767-769.

[10]曹东义.反中医情结根于文化自卑[J].中医药通报,2006,5(5):34-36.

R197.3

A

1671-8194(2015)16-0287-02

猜你喜欢
中医医院重庆市中医药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重庆市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评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