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军
(莱州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山东 莱州 261410)
190例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分析
苗 军
(莱州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山东 莱州 261410)
目的总结小儿复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至2010年5年间共收治肠套叠患儿457例,采用空气灌肠446例,手术治疗46例(术前空气灌肠35例,直接手术11例),复发190例,对其复发次数、复发年龄、复发时间间隔、复发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作总结。结果190例患儿共复发263次;复发年龄3个月~5岁,<1岁占73%;复发时间间隔2 d~12个月,复发次数1~4次,2周内复发占54%;空气灌肠复位复发260例次,手术复位复发3例次,结论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空气灌肠整复患儿,且年龄多<1岁者,复发时间<2周,2周内复发率较高。手术复位患儿复发较少,治疗上空气灌肠为首选,不能复位者手术,短时间内多次复发者,疑有器质性病变者可手术探查。
复发性肠套叠;小儿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1岁以下,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幼儿,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的复发率。我们于2005年至2010年共收治复发性肠套叠190例,共复发263次,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1 一般资料:5年间共收治肠套叠患儿457例,采用空气灌肠446例,手术治疗46例(术前空气灌肠35例,直接手术11例),复发190例,我院治疗的190例复发性肠套叠病例,其中采用空气灌肠复位病例446例,手术复位病例46例,其中男362例,女84例。首次套叠手术位者11例,余皆为灌肠复位;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5岁;4个月以下者10例,4~10个月者372例,10个月以上者64例。首次套叠时肥胖患儿299例(65.4%)(肥胖儿为大于或等于标准体质量的20%);1周内有腹泻病史者155例(33.9%),上呼吸道感染者84例(18.3%),无任何诱因者22例。
1.2 复发的频次和间隔时间:190例复发性肠套叠,复发1次者156例,复发2次者23例,复发3次者11例。在48 h内复发者46例次,2~3个月复发者33例次,3~6个月复发者57例次,6个月以上者20例次。两次套叠之间间隔时间最短为24 h,最长为8个月。
1.3 临床表现:本组190例皆有腹痛,哭闹不安,恶心、呕吐,67例有便血症状,能触及腹部肿块者167例,触诊不满意者23例。
190例患儿共复发263次。空气灌肠复位复发260例次,手术复位复发3例次。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空气灌肠整复患儿,手术复位患儿复发较少,治疗上空气灌肠为首选,不能复位者手术,短时间内多次复发者,疑有器质性病变者可手术探查。
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复发性肠套叠并不罕见,国外报道复发率为8%~15%[1-2],有学者认为复发性肠套叠的发生没有明显的规律[3]。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肥胖儿比例增加,肠套叠和复发性肠套叠发病率都有增加的趋势。
3.1 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190例复发性肠套叠复发263例次,本组发病年龄大都在3岁以内,一般来说2岁以内的婴幼儿抵抗力弱,易被病毒侵袭,本组发病前有腹泻病史者155例次,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84例次。腹泻病主要来自轮状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腺病毒感染。病毒感染肠道后引起胃肠蠕动不协调和功能紊乱和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尤其腺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加之婴幼儿回盲部比较游离易引起肠套叠。首次手术复位者仅3例复发,因为手术后肠管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粘连,回盲部粘连固定,不易再发。余187例都是经灌肠复位成功的,因灌肠复位后腹腔没有受到干扰,肠管之间没有粘连固定,套叠再次复发的机会比首次手术复位的复发率高。再者,复发间隔时间<48 h者多与灌肠复位不彻底或者因套头水肿瘪陷有关,灌肠复位时应用山莨菪碱以促进肠管血运和减慢肠蠕动,对复位后短时内复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2 灌肠复位是治疗复发性肠套叠的首选方法。由于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复发时症状比初次套叠时得到较早的重视,一般就诊时间较早,通过灌肠复位的成功率高而没有并发症,所以肠套叠复发时很少需要手术治疗。对初次套叠手术复位而没有病理性套头的患者再发时仍可用灌肠复位。有学者主张对复发性肠套叠经灌肠后可疑复位者可采取腹腔镜治疗有其独到的好处,但对3岁以上有病理套头者采用腹腔镜治疗益处不大[4]。也有学者认为对于儿童复发性肠套叠发作时经腹腔镜行回结肠固定术可避免外科手术,所以腹腔镜治疗是一个有益的选择[5]。但作者认为目前腹腔镜治疗还未能普及,治疗病例是有一定选择性的,对没有病理性套头的复发性肠套叠,流体灌肠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
3.3 对套头为病理性的复发性肠套叠应尽量采取手术治疗。本组11例,有病理性套头者1例,套叠间隔时间在1个月左右,该患者套叠复发2次才行手术治疗,在首次套叠后,因复位时和复位后便血较多,考虑有器质性病变,便血停止后行钡灌肠检查未发现异常,2次复发时因X线下钡灌肠复位后仍有大量鲜血便排出,考虑有器质性病变的存在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美克尔憩室并溃疡出血,行憩室切除肠吻合术。而余10例(包括首次套叠手术没有见到器质性病变1例)没有发现病理性套头皆用流体灌肠复位成功。故手术治疗复发性肠套叠多因灌肠复位失败和套头为器质性病变或者复位后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便血不止者需要剖腹探查。小儿急性肠套叠初次手术复位后很少有套叠再次发生。一般复发性肠套叠间隔时间多发生在2~3个月,有病理套头的肠套叠复发次数多并且间隔时间短[6]。
[1]Champoux AN,Del Beccaro MA,Nazar SV.Recurrent intussusception: risks and feature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1994,148(5):474-478.
[2]Yang CM,Hsu HY,Tsao PN,et al.Recurrence of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hood[J].Acta Paediatr,2001,42(3):158-161.
[3]Fecteau A,Flageole H,Nguyen LT,et al.Recurrent intussusception:safe use of hydrostatic enema[J].J Pediat Surg,1996,31(6):859-861.
[4]Laan M,Bax NM,Zee DC,et al.The role of lapar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intussusception[J].Surg Endosc,2001,15 (4):373-376.
[5]Boehm R,Till H.Recurrent intussusceptions in an infant that were terminated by laparoscopic ileocolonic pexie[J].Surg Endosc,2003,17(5):831.
[6]Navarro O,Dugougeat F,Kornecki A,et al.The impact of imaging the management of intussusception owing to pathologic lead points in children:a review of 43 cases[J].Pedatr Radiol,2000,30(9):594-603.
R725.7
B
1671-8194(2015)03-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