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合并类白血病反应32例临床分析

2015-01-24 10:43朴明玉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5期
关键词:骨髓细胞白细胞骨髓

朴明玉

(辽宁省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 东港 118300)

恶性肿瘤合并类白血病反应32例临床分析

朴明玉

(辽宁省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 东港 118300)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合并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分析。方法 将我院肿瘤内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为类白细胞反应为22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放化疗12例,肝动脉灌注栓塞术2例,中成药物抗肿瘤5例,仅给予支持对症治疗3例。结果 3例患者白细胞逐渐下降至正常;14例白细胞没有明显变化,5例白细胞逐渐升高;经随访后,有18例在诊断后1周~8个月后死亡,有4例带瘤生存。结论 恶性肿瘤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后,需根据肿瘤的病症、分期及病史,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和手段。

恶性肿瘤;类白血病反应;临床分析

类白血病反应又名白血病样反应,是由某些因素刺激机体造血组织引起的外周血白包细胞数量升高,又称为白细胞增多症。该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和(或)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可能是生理或者病理原因,可能还可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1]。本文回顾了我院肿瘤内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405例,确诊为类白细胞反应的为22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性14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67±8.2)岁。肺癌8例(Ⅳ期6例、Ⅲ期1例、Ⅱ期1例),肝癌5例(Ⅳ期4例、Ⅲ期1例),胃癌3例(Ⅳ期2例、Ⅲ期1例),卵巢癌2例(Ⅳ期2例),胰腺癌1例(Ⅳ期),宫颈癌1例(Ⅳ期),恶性淋巴瘤1例(Ⅳ期)。22例患者均有原发病临床表现,其中14例有发热,4例有骨转移,2例有骨髓浸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8.8~47.2×109/L,平均24.6×109/L,血红蛋白60~125 g/L,平均101 g/L。根据临床上对贫血诊断标准:轻度贫血15例,中度贫血6例,重度贫血1例。血小板计数正常标准为76~452 ×109/L,有4例低于正常水平。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可以看到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本研究有16例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检测结果显示骨髓增生比较活跃或明显活跃,可见,原始幼粒细胞,中毒颗粒或空泡已变性;有3例患者出现癌细胞浸润,癌细胞成团聚集,胞体大小明显不一,结构比较模糊。

1.2治疗方法:22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依据病情进行放化疗患者12例,有2例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栓塞术,给予中成药物抗肿瘤5例,仅给予支持对症治疗3例。

2 结 果

有3例患者白细胞逐渐下降至正常,体温由发热逐渐恢复至正常。14例白细胞没有明显变化,5例白细胞逐渐升高。经随访后,18例在诊断后1周~8个月后死亡,有4例患者带瘤生存。

3 讨 论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般认为是由于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但有文献报道少数病例白细胞可正常或降低[2],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或并发症,如结核病、恶性肿瘤、变态反应等,其中恶性肿瘤较常见。有文献统计显示:患者中男性稍多于女性[3]。本文主要探讨恶性肿瘤并类白血病反应,其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文献报道,林梅英等[4]研究者,对统计分析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的107份肿瘤病例,研究结果显示:在107肿瘤病例中,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病率约为21.49%,而本文研究结果为5.4%。

目前研究已表明,类白血病的病例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特别是脑部肿瘤、消化道相关肿瘤、呼吸系统类如肺部肿瘤。从本文统计结果来看符合以上特点,肺癌发病率最高,消化道肿瘤其次。有关文献[5],当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特别是中年以后患者;同时,肿瘤分期也与白血病样反应的发生有关,特别是Ⅲ~Ⅳ期肿瘤患者有较高的发生率。本文统计结果符合发病时以处在Ⅲ~Ⅳ期的患者为多的结果。关于恶性肿瘤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①当患有肿瘤时,巨噬细胞将活化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作用方式为产生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活化T细胞产生大量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粒细胞分化和增殖,使外周血液的粒细胞数增多。②肿瘤细胞可能刺激骨髓细胞生长因子或骨髓干细胞有可能已经癌病,成为肿瘤细胞的发源地,当肿瘤进行转移时,可能会分化出一些血细胞,从而发生类白血病反应。③肿瘤细胞浸润的过程,可能破坏骨髓,骨髓纤维化致髓外造血,外周血中出现幼稚血细胞。④肿瘤细胞可能刺激骨髓细胞生长因子,外周的血象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样反应中,以中性粒细胞型为多见,目前主要有4种分型:①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②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③红白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④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本次研究中,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型20例,嗜酸性粒细胞1例,单核细胞型1例。有16例患者进行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学情况具体为:发现骨髓转移3例;均显示粒细胞增生活跃,并可见细胞空洞、细胞退行性变、核左移等异常改变。

恶性肿瘤类白血病反应临床表现基本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而就类白血病反应本身无特异性表现。本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白细胞下降至正常,体温由发热恢复至正常,类白血病反应为恶性肿瘤并发感染表现。感染控制后血象恢复正常。本组余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白细胞数无明显波动,5例随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白细胞逐渐升高至死亡。

类白血病反应有如下特点:有明确的病因,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当患者的原发病灶除去后,其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细胞学检测逐渐恢复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测没有白血病细胞,镜检可以看见细胞中有中毒颗粒、空泡和异常的核分裂,无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受抑;全身各脏器无白血病细胞浸润,无髓外造血现象;白细胞无染色体及融合基因异常。具有以上条件可确诊为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极易误诊为白血病,本组病例均为确诊的恶性肿瘤,多为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多有发热,容易误诊为感染,但是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后,检测其白细胞不下降、下降不明显或升高,大夫需要考虑类白血病反应发生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得以明确。

晚期的恶性肿瘤患者比较容易感染或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医师治疗过程中,要准确寻找肿瘤的发病源,从而使白细胞数恢复正常。若白细胞数不下降或进行性升高,预示预后极差。类白血病反应作为副癌综合征中的血液系统主要表现往往见于复发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本文22例患者中有12例为治疗后复发患者,有16例发生多处转移。有研究指出类白血病反应可作为恶性肿瘤复发的标志之一。恶性肿瘤患者同时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提示预后风险。林梅英等[4]研究者研究报道,经整理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同时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的病死率升高(30.43%),若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类白血病反应,则预后比较差。本研究中的22例患者,有5例患者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并在2个月内死亡,其他13例患者也均在发病8个月内先后死亡。因此,肿瘤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应考虑有骨转移、骨髓浸润和病情进展的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示,也是对患者病情的进展进行评估的依据之一。故恶性肿瘤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后,要根据肿瘤的具体病症、分期及既往的治疗经过,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和手段。

[1] 赵长明,谭程,孙小康,等.胸部恶性肿瘤病人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3):538-540.

[2] McCoach CE,Rogers JG,Dwyre DM,et al.Paraneoplastic leukemoid reaction as a marker of tumor progress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ancer Treat Commun,2015,4:15-18.

[3] 韩艳玲.类白血病反应178例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13):92-93.

[4] 林梅英.恶性肿瘤出现类白血病反应23例l临床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7):32.

[5] Chakraborty S,Keenportz B,Woodward S,et al.Paraneoplastic leukemoid reaction in solid tumors[J].Am J Clin Oncol,2015,38(3): 326-330.

R73

B

1671-8194(2015)35-0105-02

猜你喜欢
骨髓细胞白细胞骨髓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白细胞
案例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骨髓细胞形态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学生自身素质及实验教学模式对骨髓形态教学效果的影响
安胎丸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联苯双酯对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