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清胰利胆汤治疗胆囊炎65例
周红玲周国宇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134300)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34人,年龄20~60岁,其中急性患者6例,慢性患者59例。患者一般表现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腹痛程度一般多在上腹部,牵涉到右肩或后背痛。较少出现畏寒、高热、黄疸,可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查体:可见腹部无明显压痛,或右上腹部压痛,墨菲征(+)。彩超急性胆囊炎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 mm,明显水肿“双边征”,可见胆囊结石强回声,其后伴声影。慢性期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壁厚毛糙。
治疗方法
疏肝利胆,理气止痛,化瘀导滞。 处方:金钱草20 g,茵陈15 g,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木香15 g,元胡20 g,川楝子20 g,生大黄9 g(后下),鸡内金10 g,元明粉6 g(另冲),白术15 g,五灵脂10 g,生蒲黄10 g,青皮10 g,黄芩9 g,龙胆草10 g,苡仁15 g。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元明粉;热重加黄芩、龙胆草;湿重加苡仁、白术;剧痛加五灵脂、生蒲黄、延胡索、白芍、川楝子;腹胀甚者加枳壳、青皮、木香、柴胡;黄疸不退加金钱草、茵陈、生大黄;呕逆加半夏、竹茹;体质虚甚者加党参、黄芪;胆石加鸡内金、冬葵子、急性子、王不留行。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查体及B超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好转,查体及B超改善。无效:症状无好转,体格检查及B超检查无改善。
治疗结果:治疗组65例中临床治愈42例(64.6%),好转21例(32.3%),无效2例(3.1%),总有效率96.9%。
典型病例
1.患者,女,34岁。发病节气:处暑。因胃脘隐痛1年,加重2 d入院。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有胃脘疼痛不适,疼痛呈阵发性,痛甚则反射至肩背,时有腹泻,口渴干苦,纳差,大便干,小便黄,经输液及口服药物(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于入院前2 d,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次加重,伴两侧胁痛,连及脘腹、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多,大便干燥, 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以:①慢性胃炎急性发作;②胆囊炎收住我科。患者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精神欠佳,饮食差, 睡眠可,小便正常,舌苔黄腻,脉弦。 既往史:既往体健。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长期毒物接触史及放射线接触史,无不良嗜好。体格检查:T 37 ℃,P 82次/min,BP 100/70 mmHg,腹软,右上腹及脐周有压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肿大,墨菲征(+) ,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②血常规WBC 4.0×109L,RBC 3.74×1012L,Hb 134 gL,血小板312×109L。③腹部彩超示:胆囊大小正常,壁厚、毛糙,胆汁淤积。 初步诊断:(1)中医诊断:胃痛(肝气犯胃);(2)西医诊断:①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②胆囊炎。处方:金钱草30 g,茵陈20 g,柴胡20 g,白芍20 g,枳壳15 g,木香15 g,延胡索20 g,川楝子20 g,鸡内金10 g,白术15 g,五灵脂10 g,生蒲黄20 g,黄芩9 g,龙胆草15 g,半夏10 g、竹茹10 g。5剂。水煎服。服药后患者右上腹部疼痛减轻,恶心、呕吐消失。查体:腹软,右上腹压痛减轻,脐周压痛消失,墨菲征(-),肠鸣音活跃。经上方治疗15 d后右腹部疼痛及胃脘部疼痛消失。复查彩超: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光滑,腔内未见异常。
2.患者某,女,42岁。因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10 h就诊。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放射到右肩部,伴恶心,无呕吐,无牵涉痛,无腰痛、气促,无反酸、发热。查体:T 36.6℃,P 60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Hg。腹部平坦,触诊柔软,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彩超:肝脏轻度增大,胆壁厚0.3 cm,胆壁毛糙,胆汁内透声欠佳。脾胰腺未见异常。初步诊断: ①中医诊断:胁痛;②西医诊断:胆囊炎。处方:金钱草30 g,茵陈20 g,柴胡20 g,白芍20 g,枳壳15 g,木香15 g,延胡索20 g,川楝子20 g,白术15 g,五灵脂10 g,生蒲黄20 g,黄芩9 g,龙胆草15 g,鸡内金10 g。7剂,水煎服。药后右上腹部疼痛好转,无恶心。继续口服3剂症状消失。复诊:胆囊壁明显变薄,厚度为0.22 cm,胆囊内回声尚可。据患者反应,之前一吃东西就会产生腹胀现象,治疗后完全消失。
讨论
胆囊炎是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胆胀”。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应与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辨证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应注意疗程要足,除邪务尽。
收稿日期(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