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颖 张 影 陈佳美 曹 慧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锦州 121001)
4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常 颖 张 影 陈佳美 曹 慧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锦州 121001)
目的 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将2012年~2014年本院确诊的49例MDS临床和血液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DS病例的血涂片及骨髓涂片中粒、红、巨三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在可供细胞遗传学分析的31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51.6%(15/31例),其中单一异常53.3%(8/31),两种异常33.3%(5/31),复杂异常13.3%(2/31),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其余依次为-7/del(7q),5q-/del(5)(q13),5q-/del(5)(q22q35),5q-/del(5)(q11q15),del(20)(q11),del(18)(q21),+16(q24)),-6,-15,-17,+21(p11)。结论 细胞形态学是MDS最重要、最基础的诊断手段,细胞遗传学是MDS的确诊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判断预后以及制定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形态学;遗传学;染色体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表现为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部分高危患者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1-2],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测对于MD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49例MDS的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确诊MDS病例4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32~85岁,中位年龄58.5岁。依据2008年WHO诊断分型标准,进行分型。
1.2方法
1.2.1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选择合适的骨髓涂片与外周血涂片,进行Wright-Giemsa染色,骨髓片分类500个有核细胞,外周血分类100个有核细胞,计算各系细胞的比例,进行形态学分析。根据WHO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各系细胞有病态改变的定量标准为形态异常的细胞数≥该系细胞总数的10%。
1.2.2染色体制备及分析方法:MDS患者核型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和R显带技术,参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1995)》进行核型描述,至少2个细胞具有同样的染色体增加或结构重排,或者3个细胞有同样的染色体丢失方可确认为一个异常克隆。
1.3分型:根据2008年WHO诊断分型标准,各亚型分布情况,难治性贫血(RA)12例(14.2);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S)6例(12.7);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7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I型(RAEB-I)1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Ⅱ型(RAEB-II)9例,MDS伴有单纯del(5q)3例。
2.l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外周血涂片中找到幼稚粒细胞37例,有核红细胞19例,细胞的病态改变:粒细胞可见Pelger-Huet畸形、成熟粒细胞胞质颗粒减少或增粗以及过多分叶现象,可见巨大血小板,成熟红细胞中可见大红细胞及嗜多色性红细胞。
2.2骨髓象:骨髓涂片中增生明显活跃和活跃40例(81.6%),减低9例(18.4%)。粒/红比正常10例(20.4%),减低19例(38.8%),增高20例(40.8%);一系病态造血10例(20.4%),二系病态造血22例(44.9%),三系病态造血17例(34.7%)。其中粒系可见中晚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胞质颗粒粗大或明显减少、缺如,出现内外浆,有“黄沙土”样改变。可见Pelger-Huet畸形核异常或分叶过多,大多有核左移,41例(83.7%)可见双核粒细胞。12例(24.5%)有Auer小体,在RAEB(Ⅰ和(Ⅱ)病例的髓象中大多可见原始细胞“簇”的现象。红系可见类巨幼样变、奇数核、花瓣红、豪周氏小体、点彩晚幼红,14例(28.6%)可见巨大的成熟红细胞},49例患者全部行铁染色外铁大多为++~+++,内铁阳性率明显增高,平均铁粒幼细胞阳性率68.5%,11例有环铁,其中6例RAS铁粒幼细胞环铁>15,;巨核系可见增生程度不等,可见核多分叶,单圆、多圆核巨核细胞以及小巨核细胞,血小板大多散在或偶见,可见巨大血小板。
2.3细胞遗传学:在49例患者中,我们对可供检测的31例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51.6%(15/31),其中单一异常53.3%(8/31),两种异常33.3%(5/31),复杂异常13.3%(2/31),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其余依次为-7/del(7q),5q-/del(5)(q13),,5q-/del(5)(q22q35),5q-/del(5)(q11q15),del(20)(q11),del(18)(q21),+16(q24),-6,-15,-17,+21(p11)。
MDS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组表现多样、转归不一的临床血液学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是MDS患者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在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血细胞形态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特别是结合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在MDS患者中,半数以上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可出现原始细胞,绝大多数患者的细胞形态存在明显的病态改变,并根据病情的进展病态细胞增多,病态细胞累及红系、粒系、以及巨核系的细胞,但有少数患者在初诊时骨髓与外周血中未出现原始细胞,且细胞病态改变不明显,这时在技术人员对细胞形态进行仔细辨认和分类计数的同时,需要结合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出染色体的异常,以便进一步诊断,大约半数的MDS患者在初诊时即可检测出染色体的异常,随着病程的进展可高达80%,克隆性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是最主要的克隆性造血证据,是MDS的确诊条件之一,同时,也是判断预后以及治疗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据。通过研究,在MDS中已发现数百种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在WHO(2008)标准中明确了MDS的重现染色体异常:①非平衡异常包括+8,-7或del(7q),-5或del(5q),del(20q),-Y,i(17q)或t(17p),-13或del(13q),del(1lq),del(12p),或t(12p),del(9q),idic(X)(q13),其中+8,del(20q)和一Y,在不符合形态学标准的情况下不能作为MDS的确诊依据;②平衡异常包括t(1l;16)(q23;p13.3),t(3;21)(q26.2;q22.1),t(1;3)(p36.3;q21.1),t(2;11)(p21;q23),inv(3)(q21q26.2),t(6;9)(p23;q34)。我们对染色体核型可供分析的31例MDS患者的分析发现,非平衡异常占到总的染色体异常的90%左右,符合国内[3-4]报道的平衡异常仅占不到10%,常见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臂的异常频次与西方国家的-5/5q-、-7/7q-、+8、-20/20q-也有所不同,可能是源于人种和地域的差异。尽管MDS中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与AML中的异常一样重要,但二者之间不同在于AML中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特点是平衡易位,可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其他方法来确定特异性基因重排;而在MDS中,细胞遗传学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同断裂点的染色体缺失和数条染色体的异常,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哪些特定基因对表型起决定作用。
[1] Update on developments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onsensus statements and report from an expert workshop[J].Leuk Res,2012,36(2):264-270.
[2] Cogle CR,Craig BM,Rollison DE,et al.Incidence of 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using a novel claims-based algorithm: high number of uncaptured cases by cancer registries[J].Blood,2011,117(16):7121–7125.
[3]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 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8-10.
R551.31
B
1671-8194(2015)32-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