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华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中心医院,122300)
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陈艳华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中心医院,12230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危险因素的对比。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120例,按患者脑卒中的类型分为急性脑梗死组60例,急性脑出血组60例。结果患者入院时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吸烟、冠心病、脑卒中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喝酒、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认为吸烟、冠心病、脑卒中史是急性脑梗死区别急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危险因素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突然起病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1]。它具有复发率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2]。进行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并进行一级预防成为治疗的重点以及难点[3]。我们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收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治疗与预后分析,试图发现两种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中不同危险因素间的差异。
1.1 病例选择: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120例,按患者脑卒中的类型分为急性脑梗死组60例,平均年龄(63.4 ±12.5)岁,中位数年龄64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发病时间(2.6±1.4)d;急性脑出血组60例,年龄(62.1±13.5)岁,中位数年龄65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发病时间(3.1±2.4)d;2组人员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第2天早6点对所有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量。采肘部静脉血,EDTA抗凝,抽血后立即送检,使用日本日立生化分析仪分析。FPG用氧化酶法测定;TC,TG用酶比色法测定;LDL-L,HDL-L采用选择性清除法。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已戒<6个月时间算作吸烟,已戒>6个月时间算作不吸)、饮酒(已戒>3个月时间算作不饮,<6个月时间算作饮酒)。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等);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卒中家族史、心脏病家族史。
1.3 评价方法:比较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以及既往史、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入院时一般情况、既往史及现病史比较
1.4 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SPSS13.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计量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入院时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 患者入院时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分别为(6.7±0.5、1.6±0.2、1.4±0.4、2.5±0.7、6.8± 0.3;6.8±0.6、1.9±0.9、1.5±0.2、2.4±0.5、6.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入院时一般情况、既往史及现病史比较: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吸烟、喝酒、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比例分别为(65、35、58、24、19例;43、36、59、7、2例),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吸烟、冠心病、脑卒中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喝酒、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有50万~60万,患病后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且脑卒中的后期治疗费用昂贵,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在中国脑卒中或其后期的并发症所引起的死亡占据着城市女性死因第1位,脑卒中或其后期的并发症所引起的死亡在农村妇女中占据第2位主要死因[4]。
我们研究发现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吸烟、冠心病、脑卒中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研究仍未吸烟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5]。但是吸烟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吸烟对脑梗死危险大,与吸烟量相关,但国外也发现吸烟同样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6]。糖尿病、心脏病及卒中史、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为目前最强的引起脑梗死的病因。我们研究显示高血压是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与解剖结构有关,脑梗患者由于血压增高时血流对管壁切应力增加,导致血管脆增加,使血管顺应性下降,管径变细,易发生脑梗死[7]。
有研究显示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高血压(收缩压>160 mm Hg时)是脑出血更重要的危险因素[8]。因此对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应该有所不同。更进一步的结论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1]Progress Collaborative Group.Randomised trial of a perindoprilbased blood-pressure-lowering regimen among 6105 individuals with previous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Lancet, 2001,358(9287):1033-1041.
[2]刘新峰,徐格林,Guy Van Melle,等.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7):421-424.
[3]Lee BC,Hwang SH,Jung S,et al.TheHallymStroke Registry:aweb based stroke data bank with an analysis of 1,654 consecutive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Eur Neurol,2005,54(2):81-87.
[4]Liu XF,Van Melle G,Bogousslavsky J.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in 3901 patients with stroke[J].Chin Med Sci J,2005,20(1):35-39.
[5]Patricio Mellado T,Jaime Court L,Jaime Godoy F,et 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a Neurologic Intermediate CareUnit in Chile.Analysis of 459 consecutive patients[J].Rev Med Chile,2005, 133(11):1274-1284.
[6]Yang QD,Niu Q,Zhou YH,et al.Incidenc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Changsha community.A prospective study from 1986 to 2000[J].Cerebrovasc Dis,2004,17(4):303-313.
R743.33
B
1671-8194(2015)07-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