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
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60例临床护理
黄华
目的 观察肿瘤患者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的临床护理效果, 分析探讨置管前、中、后相关护理方法以及置管化疗中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对60例行PICC化疗的肿瘤患者, 给予置管各阶段相关护理措施, 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6例, 其中穿刺点出血2例, 穿刺点感染1例, 静脉炎1例, 导管阻塞1例, 导管滑脱1例, 通过处理好转, 其余54例均于治疗结束后拔管。结论 PICC置管化疗可以有效减轻肿瘤患者化疗中的痛苦, 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科学正确的临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提高成功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化疗;肿瘤;护理
化疗作为肿瘤常用临床治疗手段, 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会对患者外周静脉及局部组织产生较大损伤与刺激, 患者易产生疼痛及不适感, 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是一种将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 可以将药物直接导入体内大血管, 使血液更迅速的稀释药物, 降低药物带来的刺激,且有效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患者痛苦[1]。该技术安全有效易操作, 尤其适用于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 降低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效减少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保障治疗过程顺利完成。现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 本院60例采取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采取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60例, 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2.4±3.7)岁, 其中肺癌21例, 乳腺癌16例, 肝癌11例, 食道癌7例, 鼻咽癌5例。60例患者均采用上肢静脉穿刺, 其中贵要静脉33例, 肘正中静脉21例,头静脉6例。化疗药物有:顺铂、卡铂、长春新碱、紫杉醇、环磷酰胺等。置管时间7~180 d。
1.2 操作方法 配齐相关物品,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原则上以贵要静脉为首选,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进行穿刺点附近皮肤的常规消毒, 直径20 cm[2]。建立无菌区, 准备导管, 打开PICC包, 用生理盐水浸泡。左手绷紧患者皮肤, 右手进针, 角度建议15~30°为宜, 回血后降低角度, 再进针1 mm, 推进外套管, 松止血带, 撤针芯, 左手食指压住外套管针位防止滑出血管, 左手中指压住套管尖端所在血管, 减少血液流出[3]。将生理盐水浸泡过的PICC导管轻缓送入, 至预测长度后撤出插管鞘, 注入盐水肝素液正压封管。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清洗局部血迹, 摄X线确认导管位置。
1.3 护理要点 ①行PICC置管前,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PICC置管的必要性、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让患者充分了解置管过程, 避免患者置管中产生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 积极配合工作顺利进行。②置管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穿刺后24 h更换1次敷料, 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更换时间, 常规为每周更换1次。每日输液前应将输液装置接头用碘酒进行清洁。③置管后, 要密切观察患者状况, 若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护理人员在护理记录上应详细记录患者穿刺时间、部位、导管长度、每日输液时有无异常情况、低速监测以及患者主诉等。
本组6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置管时间7~180 d, 置管期间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穿刺点出血2例, 穿刺点感染1例, 静脉炎1例, 导管阻塞1例, 导管滑脱1例, 通过相关处理均有好转, 其余54例均于治疗结束后拔管。
肿瘤治疗过程中, 化疗药物会刺激血管, 反复多次穿刺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且肿瘤患者多数营养不良, 导致血管条件差, 药物刺激加重血管损伤, 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置管术则可以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损伤, 且操作简单方便, 过程中并发症较少, 对于肿瘤患者以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无痛性的治疗方法, 可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
PICC置管术具备许多优点, 例如:穿刺点主要选在外周浅表静脉, 选择范围大, 可有效穿刺成功。PICC导管比较柔软, 不易折断, 可较好地顺应组织, 体内置管时间可达6~12个月, 且置管后患者基本活动能力不受限[4]。导管可直接导入上腔静脉, 血流迅速, 血流量大, 可以更好地稀释药物, 减轻药物刺激, 降低疼痛感, 减少组织坏死、静脉炎等并发症的产生, 使静脉保持通畅, 促进治疗顺利实施。
在实施PICC置管术前, 需全面了解患者状况, 并对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相关工作内容, 消除患者紧张感, 并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置管时, 需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 准确测量PICC外露及导入的长度, 注意进针角度及出针时机, 并及时更换敷料, 正确的冲管与封管。
置管后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护患者情况变化, 及时有效地控制穿刺点出血、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预防药物外渗引起患者局部组织损伤, 确保治疗顺利完成。
常见并发症的产生、预防及处理:①静脉炎:导管型号选择与患者血管粗细不适合, 操作欠妥或由于穿刺力度不当刺激损伤血管内膜等有关。可进行局部热敷并将穿刺肢体抬高, 促进溶栓, 穿刺动作需保证轻缓适当。②感染:与治疗过程中未确保严格的无菌操作, 执行相关消毒、未能及时按时更换敷料、未能及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 导致患者抵抗力低下等有关。必须确保整个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穿刺部位多次消毒, 及时更换敷料, 及时给予营养支持,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 提高抵抗力。③导管阻塞:封管技术实施不恰当, 时机与方法未准确掌握, 使血液回流, 管腔内形成血栓或导管变形, 导致扭曲弯折, 流通不顺畅, 尤其年龄偏大、血液黏稠的患者, 导管阻塞情况较显著。需掌握正确的封管时机与方法, 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管或用肝素钠液注入导管再进行穿刺。④导管脱出:与血液、汗液溢出引起贴膜不粘黏, 导致导管松动脱出有关。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防范导管松动, 且一旦导管脱出后, 导管不可再次使用。
综上所述, PICC置管术可降低化疗药物伤害, 减轻患者疼痛, 操作方便安全,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1] 罗孝贞.肿瘤患者PICC置管堵塞的原因与临床护理措施.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3):144-146.
[2] 刘小渊, 袁卫华.肿瘤患者50例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07):1758-1759.
[3] 史莹, 周海燕, 郭惠玲, 等.127例患者PICC置管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7):253-254.
[4] 李岩, 王洪阳, 陆艳红.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2(4):317-31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121
2014-09-28]
266200 即墨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