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导引下组织间植入125I治疗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应用研究

2015-01-24 00:33:20宋新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穿刺针植入术进针

宋新宇

CT导引下组织间植入125I治疗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应用研究

宋新宇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60例恶性肿瘤患者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所有患者在植入术前均采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 然后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 粒子植入完后行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情况, 术后1、2、3、6个月进行CT复查分析其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行粒子植入术后粒子在瘤体内分布满意, 随访CT检查24例病灶消失, 原病灶处仅残存粒子, 28例病灶缩小, 4例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 4例病灶复查较前有所增大。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对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近距离放射治疗;肿瘤;碘放射性同位素

实体肿瘤约占恶性肿瘤的70%以上, 临床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及化疗等, 但恶性肿瘤通常都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明显, 而无法进行彻底的切除, 且还存在一定的浸润性, 因此, 恶性肿瘤的复发率较高, 且目前因肿瘤复发后治疗难度增大, 预后较差[1-3]。目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靶向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 在CT导引下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已逐渐在临床上获得应用, 且临床效果较好。为进一步了解其临床治疗效果, 现对本院行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术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 研究对象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 男36例,女24例, 最小年龄41岁, 最大年龄81岁, 中位年龄为59.7岁;肿瘤类型:38例患者肺癌, 约占63.3%;14例肝癌, 约占23.3%;4例胰腺癌, 约占6.7%, 2例脑转移瘤, 约占3.3%, 2例脑胶质瘤, 约占3.3%。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术前均采取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对肿瘤的大小、部位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进行观察, 并予以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结果。将CT图像输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并对肿瘤组织所需要的125I粒子总量进行计算,同时对粒子的分布范围及进针通路进行明确。植入步骤:全部患者体位的选择均针对肿瘤发生的区域进行选择, 在薄层扫描瘤体靶区后, 确定进针点可采取CT激光定位器进行操作, 并在体外进行标记, 进针点与病灶的最远及最近距离采用光标进行测量, 并对进针角度进行测量, 获得最佳的进针方向。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后, 将肿瘤中心作为试穿进针点, 并在穿刺获得成功后, 采取CT扫描, 当观察到穿刺针处于瘤体中心后, 调整穿刺针方向及进针深度, 并根据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将每颗粒子植入1.5 cm肿瘤范围中, 粒子即将植入完毕后, 予以CT扫描对各层面粒子的分布进行观察, 并对比术前治疗计划, 若存在部分范围粒子的遗漏或出现稀松等情况, 需要采取及时的补充置入。结束后, 将穿刺针退出并予以局部包扎, 术后3 d为预防发生感染, 对全部患者均予以抗生素治疗。全部患者术后1、2、3、6个月均予以CT复查,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病灶全部消失, 且持续时间为1个月以上为完全缓解(CR);病灶消失超过50%, 且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为部分缓解(PR);病灶大小数量无明显变化增大程度在25%以下为稳定(SD);发现新的病灶, 或病灶增大在25%以上为进展(PD)。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2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1、2、3、6个月均予以CT复查, 根据CT复查结果显示:CR 24例, PR 28例, SD 4例, PD 4例。总有效率86.7%。

全部患者中, 58例患者植入粒子操作过程均顺利完成,且未出现并发症, 而2例患者在穿刺过程发生气胸, 即刻抽出穿刺针并将气体抽出, 在患者肺组织复张后再予以粒子植入。全部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对血常规和免疫学功能进行检查, 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无异常。术后存活情况:术后3个月2例患者死亡, 死亡原因为肺癌脑转移且向侧脑组织发生转移并出现广泛的脑水肿, 最终死于脑疝, 余58例患者存活时间均超过6个月, 最长者生存期已达3年。

3 讨论

CT导引下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主要是通过采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治疗方案的系统性设计, 之后经过CT导引下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 并持续的照射肿瘤组织, 从而达到临床治疗效果[4]。

目前, CT导引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在头颈部、胸部及腹部等全身实体性恶性治疗中逐渐开展起来, 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5], 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国防科工委放射性计量站测试结果, 当放射源活度为1 mCi, 屏蔽厚度0.5 mmPb, 放射源与医生间距离为10 cm时, 1年内累计受照射量仅为0.000063 mSv, 当放射源活度为1 mCi, 粒子植入深度为20 cm, 患者与家属距离为20 cm时, 1年内累计受照射量仅为0.014 mSv;因此,125I粒子植入对医生及患者家属所造成的辐射损伤远远低于国家防护标准[2]。②在生物学方面,肿瘤组织对放射的敏感性也遵循B-T定律, 即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繁殖能力成正比, 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放射线照射可使肿瘤细胞的DNA链出现断裂, 从而引起细胞的放射性损伤, 包括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 以及潜在致死损伤,最终导致肿瘤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而死亡。持续的放射线照射可以使肿瘤细胞的损伤效应累计叠加, 增殖期的细胞被杀伤,静止期的细胞进入敏感期(G2-M期),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③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中, 由于有了CT的引导及适时监测, 再结合术前的TPS计划,125I粒子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肿瘤组织内部, 避免了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术前在本组患者体表对肋骨走向进行标记, 并对矩阵式植入模板进行安放, 从而保证肋间隙及进针通道保持平行状态, 同时, 在进行穿刺时嘱患者保持屏气状态, 同时迅速将穿刺针进针到预定位置后, 在嘱患者进行正常呼吸。此种操作方法能够对避免肿瘤因呼吸位置出现波动及肋骨阻碍进针通道而导致进针的精确度受到干扰。当肿瘤较大时, 需要对进针角度进行调节, 并将穿刺针退至肿瘤边缘, 并要求患者屏气后对附近的皮肤进行适当的牵拉从而使穿刺针方向得到改变[5]。

而对于本文研究中的4例颅内肿瘤患者, 在穿刺的过程2例应用颅骨钻对预定穿刺位置进行钻颅处理后再予以穿刺置入125I粒子, 余2例对颅板骨质采用骨髓穿刺针进行穿刺并通过骨髓穿刺针通路采用植入针植入125I粒子。相比而言,后2例患者虽然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 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因此, 在此类术中, 作者建立球面立体的概念, 并体验颅内穿刺针进行方向改变的手段, 减少颅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4例周围性肺癌患者在予以粒子植入手术后出现痰中带血情况, 予以止咳及止血药物, 2例患者在5 d症状消失, 2例好转。

CT导引下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的不良反应为病灶周围气管因受累而受损, 且可出现粒子的丢失或移位情况。但本文研究中对全部患者通过随访观察未发现此类情况。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CT导引下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确切, 且治疗过程安全,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情况。

[1] 吕金爽, 郑广钧, 杨景魁, 等.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肺转移瘤的短期效果观察.中国综合临床, 2012, 28(11):1191-1193.

[2] 吕金爽, 杨景魁, 郑广钧, 等.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肺转移瘤临床疗效研究.中国肿瘤临床, 2013(7):407-409.

[3] 杜峰, 闫小燕, 李兆栋, 等.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瘤(附15例报告).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8): 1223-1227.

[4] 郑家平, 俞炎平, 邵国良, 等.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难治性盆腔恶性肿瘤.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 17(5):343-345.

[5] 李卫, 但刚, 姜建青, 等.多发肺转移结节125I粒子植入技巧及临床应用.中国肺癌杂志, 2010, 13(3):230-2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104

2014-09-15]

463000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穿刺针植入术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口腔医学(2021年10期)2021-12-02 02:08:06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疗效
静脉壶插入法在血透结束后穿刺针拔除时的应用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