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01-24 00:33杨亚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反应时间急诊科死亡率

杨亚芳

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杨亚芳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出诊急救的55例AMI患者为院前急救组, 家属或同事自行送院的50例AMI患者为自行送院组, 分析院前急救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显著降低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及AMI患者死亡率, 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救治成功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科常见的心脏急症, 病情重,进展快, 易引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且绝大多数于院外发病, 此时, 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救治AMI患者的重要环节。现对本院急诊科2010年4月~ 2014年8月出诊院前急救及家属或同事自行送院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分析, 探讨院前急救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4年8月急诊科救治的105例AMI患者, 出诊院前急救的55例AMI患者为院前急救组, 其中男47例, 女8例, 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55.3±5.1)岁。表现为典型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者46例, 仅表现为胸闷、气短、出冷汗者5例, 表现为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者4例;心电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3例,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家属或同事自行送院组50例, 其中男45例, 女5例, 年龄41~80岁, 平均年龄(56.4±5.3)岁。表现为典型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者44例, 仅表现为胸闷、气短、出冷汗者4例, 表现为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者2例;心电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8例,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两组患者发病均在4 h内, 既往史中多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糖尿病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发病情况、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1], 必须至少具备下列标准中的两条: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1.3 救治方法 院前急救组:接到求救电话后医护人员立即携带急救物品出车到达现场, 边询问病情, 边重点查体,同时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 初步诊断为AMI后, 立即吸氧、制动、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据病情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同时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神威药业, 国药准字H13023716)300 mg抗凝, 疼痛剧烈者予吗啡静脉注射, 血压低者给予多巴胺维持, 急性左心衰竭者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基础上给予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 缓慢性心律失常者给予阿托品(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383) 0.5~1 mg静脉注射, 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者给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 5~10 min重复1次, 至期前收缩消失或已达300 mg, 室颤或心搏骤停者予电除颤及心肺复苏(CPR)救治, 病情稍稳定后立即转送到医院并进行心肌酶谱等相关生化检查, 及时开通绿色通道收入院。自行送院组:患者由家属或同事送来急诊科后, 经心电图检查, 结合临床症状及心肌酶谱检查, 诊断为AMI后按常规救治措施治疗后及时收入院进一步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反应时间 院前急救组从患者发病到出诊现场救治并转运到医院的时间, 10~60 min 44例, 61~120 min 6例, 121~180 min 2例, >180 min 1例,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40.7±5.3) min;自行送院组从发病到家属或同事送至急诊科, 10~60 min 14例, 61~120 min 23例, 121~180 min 12例, >180 min 1例,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18.2±8.5) min,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2.2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院前急救组55例,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0%, 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10.9%), 心源性休克2例(3.6%), 急性左心衰竭3例(5.5%);自行送院组50例,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8%, 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1例(22.0%), 心源性休克3例(6.0%), 急性左心衰竭5例(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3 死亡率比较 院前急救组55例, 死亡4例, 其中现场抢救无效死亡2例, 转送途中死亡1例, 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亡率7.3%;自行送院组50例, 死亡9例, 其中来院途中死亡2例, 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5例, 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亡率18.0%,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3 讨论

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急危重症, 死亡率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AMI死亡的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 h内于医院外猝死, 主要原因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致命性心律失常[2]。因此对AMI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有资料报道AMI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均与急救反应时间密切相关, 因此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是AMI患者救治的关键[3]。

本研究结果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能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AMI患者的死亡率, 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院前急救组AMI患者发病后多于1 h内转运到医院, 而自行送院组AMI患者发病后多于2 h内自行到医院就诊。分析原因患者寻求救护车转运到医院比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来院更能节省时间, 重要的是救护车上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及抢救物品, 可在发病现场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而且能随时监测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并及时救治, 还能提前与急诊及心内科联系做好进一步救治的准备, 因此能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自行来院的AMI患者乘坐其他交通工具, 活动会较多, 易情绪不稳, 增加心脏负荷及耗氧量, 更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使死亡率增加。本研究中院前急救组AMI患者死亡率是7.3%, 自行送院组AMI患者死亡率是18.0%。由此看来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挽救AMI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稳定病情, 使用药物改善冠脉循环, 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 及时纠正不良心血管事件, 安全、迅速转运到医院, 为进一步改善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如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做准备。有研究报道院前急救作为一个医疗组, 是AMI患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首要环节, 不但要节省到达现场的时间, 缩短急救半径, 还要提高AMI患者现场专业救治水平, 节省院前抢救时间以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4]。因此, 做为医务工作者, 首先要训练有素, 提高AMI患者的院前急救水平, 缩短患者呼救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实施救治及转运到医院的急救反应时间,而且向大众普及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急症的相关知识, 促使早呼救、早救治, 这样才能多方面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救治成功率,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1]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710.

[2] 梁芳, 张伟, 古萍, 等.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山东医药, 2011, 51(23): 10-12.

[3] 候晓平, 江一清.急性冠脉综合症院前急救和转运.中国急救医学, 1999, 19(6):379-381.

[4] 韩雪峰, 温霞, 袁海风, 等.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一体化救治模式的研究.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4):357-3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48

2014-10-23]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反应时间急诊科死亡率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除有机物除磷系统中好氧反应时间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