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郸 张桂荣
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王郸 张桂荣
目的 探讨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可靠性。方法 156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78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切开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 试验组患者应用微创切口负压引流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平均治愈时间、瘢痕平均长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11.3±3.4)d低于对照组(15.6±4.1)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瘢痕平均长度(2.8±0.9)cm少于对照组(6.6±2.4)cm,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8%低于对照组15.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微创切口负压引流进行治疗与常规切开治疗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 但是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能够显著的缩短治疗的时间、手术的美容效果更佳、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低, 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微创切口;负压引流;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和颈上部的潜在的筋膜间隙出现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传统的切开引流虽然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但是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巨大瘢痕的形成严重影响美观, 甚至造成患者严重的精神负担[2]。2011年1月~2014年6月本院采用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 效果满意,现归纳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6月本院颌面部间隙感染156例患者,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7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5例、女33例, 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6.5±13.6)岁, 感染部位:颌下间隙感染18例、颊间隙感染13例、咬肌间隙感染20例、颞下间隙4例、眶下间隙感染17例、口底间隙感染4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试验组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 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47.3±12.8)岁, 感染部位:颌下间隙感染16例、颊间隙感染15例、咬肌间隙感染18例、颞下间隙5例、眶下间隙感染19例、口底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局部浸润麻醉下于脓肿明显处行广泛的切开引流, 内置纱条进行充分的引流以及每日换药处理。试验组患者在局部浸润麻醉下于脓肿明显处行微创小切口切开, 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 在脓腔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持续性的负压吸引治疗, 每日进行脓腔内的冲洗引流, 避免引流管堵塞, 于引流量低于5 ml/d时将负压引流管拔出。两组患者依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控制感染。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平均治愈时间、瘢痕平均长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局部疼痛和肿胀消失或明显减轻, 体温及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局部疼痛和肿胀减轻, 功能未受明显影响;③无效:局部疼痛和肿胀无改善, 或出现感染扩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2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9%,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6例、有效29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6.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为(11.3±3.4)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为(15.6±4.1)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瘢痕平均长度为(2.8±0.9)cm、对照组患者瘢痕平均长度为(6.6±2.4)cm,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出现神经损伤1例、血管损伤2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 对照组患者出现神经损伤4例、血管损伤2例、畸形瘢痕6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颌面间隙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因此咬肌间隙、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和眶下间隙是最常见的波及部位[3]。严重者将导致败血症、脑脓肿、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和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4]。手术切开引流和抗生素治疗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常用治疗手段[5]。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显示[6], 传统的切开引流技术造成术后神经和血管损伤、严重瘢痕的风险几率远远高于微创治疗。微创的手术切口能够有效地避免颌面部的血管神经损伤。研究发现[7], 负压引流首先能够提高创面组织的血液供应以及体液渗透水平, 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快速增殖, 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其次通过持续的引流作用, 有效的将间隙内的分泌物、细菌和坏死组织清除, 消除细菌生长环境, 抑制感染播散;最后负压引流能够使局部的组织张力下降、毛细血管负荷降低、毛细血管压升高以及间隙内残留液体清除能力提升, 从而降低水肿症状。
本组临床试验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似, 不存在统计学的差异, 而在患者平均的治愈时间、瘢痕的平均长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三方面, 试验组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表明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和常规的切开引流最终的临床效果相同, 但是微创切口负压引流在治疗的时间、术后的美观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具有常规的切开引流不具备的技术优势, 与苏刚等[8]获得一致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 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微创切口负压引流进行治疗与常规的切开治疗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 但是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能够显著的缩短治疗的时间, 手术的美容效果更佳, 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低, 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1] 徐金标, 孙鑫, 魏军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8):1832-1834.
[2] 冯永强, 杜小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1, 17(13):1974-1976.
[3] 李庆隆, 高峻鹰, 王建国, 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4(12):985-988.
[4] 潘璐璐, 方一鸣, 林崇翔, 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药物冲洗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22(6):405-408.
[5] 韩游泳.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3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5):491-492.
[6] 俞丹, 陈舜岳, 王姝.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4):108-110.
[7] 姚宏, 曹健, 杨林, 等.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对照研究.口腔医学研究, 2011, 27(6):511-513.
[8] 苏纲, 张平, 李敏, 等.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1):54-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30
2014-09-24]
110002 沈阳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
张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