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迟
一、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
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之年。我国经济增长依然面临错综复杂的严峻局面。宏观经济大体延续了“十二五”以来增速缓慢回落的态势。上半年与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均为7.4%,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0.2、0.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增长7.4%、7.5%、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与前三季度分别增长8.8%、8.5%,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0.5、1.1个百分点。物价走势继续保持温和水平。上半年与前三季度CPI分别上涨2.3%、2.1%,涨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1、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从消费看,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在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增长点贡献降低时,通信、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有所减少,上半年与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分别同比下降4.2%、4.6%。四是就业形势良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10月14日,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年秋季报告》预计2014年GDP增长7.3%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新近发布的《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预计2014年我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7.2%,其中预计GDP增速在“7%”以下的占18.9%,“7~7.5%”的占69.3%,“7.5~8%”的占9.9%,“8%以上”的占1.9%。总的来看,2014年的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的新常态。
从企业层面看,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下,企业产销下滑缓中趋稳,出口温和回升,库存基本正常,盈利基本平稳,企业景气整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6.8%,认为“一般”的占51.2%,认为“不佳”的占2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3年略低了2.7个百分点,不过要好于2014年上半年的调查结果。企业经营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与问题。一是利润增长降低,但分配状况有所改善,数据显示,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9446.8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比1-9月份分别回落7个百分点与1.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活动利润同比增长6%,两者增幅基本一致,而2013年前三季度主营活动利润增长5.4%,比利润总额增幅低8.3个百分点,说明2014年以来的利润增长主要靠主营业务获得。二是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和环保支出上升较多,企业税收负担和非税费用也有所增加,企业经营负担依然较重。《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表明,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人工成本上升”(76%)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4.5%),其中“人工成本上升”近年来一直排在所有十九个选项的第一位,选择比重也超过七成,而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最低工资标准的逐年上调不断抬高工资成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分别有24个、25个、27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分别为22%、20.2%、17%。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有重庆、陕西、深圳、山东、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青海、甘肃、云南、四川、江西、贵州、内蒙古等15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之后,从最低工资标准的绝对数上来看,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均为上海,分别达到1820(2013年为1450元)元和17元。三是淘汰过剩产能扎实推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淘汰过剩产能继续艰难推进。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0月底,钢铁关停了年度目标任务的89%,水泥关停了197%,平板玻璃关停107%;拆除方面,钢铁完成68%,水泥138%,平板玻璃102%。工信部表示有信心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的既定目标。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未能有效缓解。《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占41.4%,其比重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本次调查了解了目前不同行业企业产能过剩的具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15.5%,“比较严重”的占58.5%,两者合计比重比2013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的最高值。有关调查表明,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二、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与企业走势前瞻
新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展望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增速逐渐放缓的压力。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仍然对提升经济增速起作用。从国内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与政策落实、上海自贸区推进、国有企业与国资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及人口政策调整等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利好因素。其不利因素包括消费总体平稳,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及创新技术相对不足、房地产库存较高、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制约等因素。国际上,外需增长很可能是一大亮点。美国经济强势回升将带来外需扩张,日本与欧盟都在继续复苏中,但外需难以显著提升。《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预计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较大。预计2015年我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7%,比对2014年的预计下降了0.2个百分点,其中预计GDP增速在“7%”以下的占29.7%,比对2014年的预计上升了10.8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年秋季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7.0%左右,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4.9%和3.2%。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7.1%,相较2014年下调0.3%。
对企业来说,2015年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2014年基本相似。根据《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6%)、“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4.5%)、“整个行业产能过剩”(41.4%)、“企业利润率太低”(40.8%)、“资金紧张”(35.6%)、“缺乏人才”(30.4%)、“国内需求不足”(23.7%)和“企业招工困难”(20.1%)。相比2013年,“人工成本上升”项略降3.2个百分点;“社保、税费负担过重”项提升3.2个百分点;“整个行业产能过剩”项提升4.5个百分点,其比重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企业利润率太低”略降0.3个百分点。排在前四项的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态势,即成本持续上升难以控制,调节产能过剩尚需时日,非“一蹴而就”之功。如此的市场格局导致企业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并进而导致“企业利润率太低”。此次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企业经营者的比重虽比上一年有小幅下降,但仍然处于40.8%的高位水平。由此来看,优化调整结构仍然是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企业在2015年的经营走势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状况继续保持平稳
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企业经营走势将与2015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也将基本沿袭2014年企业的走势,即企业增长放缓到一个相对适宜的平稳水平。社科院工经所《2014年10月月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预测,2015年工业经济景气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能继续有所小幅改善,呈现一定的弱势回升。《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对2015年的预计比对2014年四季度的预计乐观。预计2015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7.4%,预计“不变”的占50.4%,预计“恶化”的占12.2%;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5.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对2014年四季度的预计上升了7.9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6个百分点以上,高于东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对明年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5.6个百分点,相对乐观。从不同行业看,对明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化工、医药和仪器仪表业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左右,而采矿业和化纤等行业则相对较差。企业经营者预计2015年企业景气整体保持平稳态势。从对未来的预期看,企业经营者预计未来订货稳中有升,出口趋于好转,价格基本平稳,盈利趋于改善,用工和投资计划保持温和增长,企业经营可望延续2014年的运行趋势。
从政策层面看,本届政府自2013年履新以来,一直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减轻企业税负、改善融资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推动大众创业的六大新政。一是加大进一步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二是加大税收支持。在现行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的基础上,从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底,将月销售额2—3万元的也纳入暂免征税范围。三是加大融资支持。采取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等措施,引导担保、金融和外贸综合服务等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加大财政支持。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小微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小微企业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五是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支持,鼓励地方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将小微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六是加大服务小微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方便企业获得政策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供更有效服务。这些政策的影响显然不止限于小微企业,其政策效应的释放无疑会缓解经济下行与成本上升对企业经营的压力,有助于企业经营绩效与景气程度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政策落实的监管,确保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更好协同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的融合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头戏。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国有、民营、外资成分是“三分天下,各有其一”。国企民企在合适的行业运用混合所有制,通过互靠双借、优势互补,将发挥出组合正效益。
从2014年的进展看,能源、电力等过去被定义为应保持国资绝对控制力的领域已经开始动作。石油企业已经率先迈出第一步。2月19日,中国石化率先在油品销售业务引进社会和民营资本发展混合经营。截止到9月14日,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已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协议,投资者以现金总计人民币1070.94亿,认购增值之后销售公司29.99%股权。中石油表示已搭建了6个合资合作平台来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中电投集团表示将允许民资参股和投资中电投旗下的所有业务。地方政府也表示,未来将推进电力、油气、煤炭等领域的改革,加大能源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力度,试水页岩气开发混合所有制,在一些区块可由省属企业或央企让一部分股权出来,让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国内不少民营企业也准备通过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进入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国有资本相对集中的领域,民营企业希望混合所有制是看得见、进得去、有预期的。如在石油改革,在目前保持国有石油集团全面控制上游资源的情况下,下游产业尽量放开实行混合所有制形式。
《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意愿,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愿意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中表示“非常愿意”的企业经营者占12.9%,“比较愿意”的占45.4%;两者相加为58.3%,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的比重相对较高,高于民营企业17.7个百分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于民营企业拓展投资经营领域,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均是良好的机遇。2014年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头。相信随着各项政策与项目协定的贯彻落实,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2015年会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共同撑起中国经济的“一片蓝天”。
(三)兼并收购仍然保持活跃
“十二五”以来,我国企业纷纷通过兼并重组来优化资产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战略转型和产能结构调整。2013年,国内并购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交易数量与金额双双冲破历史记录。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232起,较2012年的991起增长24.3%;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145起,涉及交易金额共932.03亿美元,同比涨幅为83.6%。2014年,并购重组的火热现象继续显现。上半年,A股并购重组热情仍然高涨。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上市公司发生并购案例2007起,涉及交易金额1.27万亿,相当于2013年全年并购重组交易涉及金额的总额。与2013年类似,工业和金融行业交易总金额位居2014年并购重组行业前列。据Wind统计,上半年完成并购重组案例885起,交易总金额为3667.92亿元,未完成1122起,涉及交易金额为9038.48万元。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势头,交易总数为176宗,较去年同期上升31%,创历史新高。交易总金额为408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120宗,是国有企业交易数量的两倍之多。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20%,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首次出现下滑,幅度达37%。在投资行业、并购目的地、融资渠道等方面,中企海外并购呈现多元化趋势。
2015年,三中全会之后的多维度立体改革将有序展开,改革带来的阵痛与红利交织。一方面,受益于转型升级的消费、医药、信息、服务等领域,将面临长期稳定增长,并购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快速成长行业中,大部分企业不可能都能抓住资本市场上市的机遇,所以对并购的需求仍会持续旺盛。因此,可以合理地预计包括海外并购在内的中国企业并购交易活动总体增长趋势将在2015年得以延续。从政策面看,自2010年国务院10号文出台以来,产业政策、税收、直接和间接融资支持、行政审核等鼓励并购重组的政策接连出台,尤其是2010年以来中国证监会通过修订重组办法、出台分道制等一系列措施,对鼓励并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助作用。
(四)企业将加速“走出去”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更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出海”的新机遇。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加速的趋势。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连续两年位列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的投资足迹遍布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投资7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我国对欧盟、美国、俄罗斯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了218%、30%、70%。中国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的同时,中国买家的身份也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收购国外的品牌和技术。前三季度,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占比达到四成左右,投资的行业也更加多元化,涉及零售、餐饮、物流、保险等服务领域。按此增速,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可以到1200亿美元左右。中国与全球化中心近期一项预测表明,2014年流出中国的资本要超过流入资本。商务部官员表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将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这与上述智库的预测基本一致。
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增长趋势看,2015年,我国企业将加速“走出去”,其海外投资仍将持续攀高。商务部预测,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仍将超过利用外资规模,将继续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从政策层面看,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国家境外投资政策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不管是发改委《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9号令),还是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办法》(3号令),都给中国企业赴境外投资松了绑,大幅下方管理权限之余,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和备案流程,以备案制取代了核准制。3号令更是已经实行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除极少数投资项目仍须相关部门核准外,98%的海外投资不再需要审批。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和当时美国一样,现在的中国拥有着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和相当数量的过剩产能。已不再适用“优质低价“出口战略的中国因为上述两大优势而让翻版”马歇尔计划“顺理成章。该计划不仅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的产能,还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减少外汇储备、规避中长期美元贬值风险。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亚太地区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这无疑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增长三倍,达到1.25万亿美元。
(五)服务业比重将持续攀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占比持续提升。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其对增长的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发生质的飞跃。
《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比重为43.0%。)。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企业在2015年对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势必会进一步增加,预计服务业占比提升的趋势还会继续延续。服务业占比上升会对经济增长和运行带来广泛影响。一是服务业发展降低投资增速,影响潜在增长率,从平均水平看,服务业的资本密集度与工业基本相当。由于近年服务业中高增长部分主要是资本密集度低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物流业与金融业。服务业占比提升将降低我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进而降低经济潜在增速。二是服务业占比提高将平抑经济波动,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全社会流通效率提高,生产组织可以更加有效,从而降低存货的绝对水平;服务业需求不存在跨期支付的问题,需求释放平缓稳定,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三是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高于制造业,其就业带动效率高于制造业。且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相匹配。因此,服务业占比提高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四是技术进步速度放缓,但服务业对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加强,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国家,在追赶的前期,通过购买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后发优势的逐步释放,制造业技术进步速度放缓。服务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率提升需要教育、培训等行业长期投入才能实现。服务业占比提高,我国技术进步速度可能进一步下降,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突破口。五是服务业占比提升后,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加大,目前服务消费是除食品外,对CPI上涨贡献最大的部分。服务是人直接提供劳务的过程,劳动节约型技术无法充分应用。另外服务需求高度个性化,因而服务生产无法标准化。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服务业在需求增长的同时,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消化劳动力成本提升。服务价格未来仍将较快上升,并带动CPI上涨。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部分产业增长速度达到工业经济总体增速的两倍左右,部分行业利润增速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同期工业总体增速。政策大力扶持、产业需求扩张及消费结构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较强的增长动力,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出现分化,投资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部分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从2014年情况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整体进入加速发展期,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兴产业发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利好下,各地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如一季度,浙江省、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29.1亿元和516.2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6.8%和4.9%,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二是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日益成熟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探索多种应用推广模式;互联网技术催生增值服务新业态。三是重点行业分化趋势明显,其主要表现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行业高速扩张态势;生物医药、碳纤维等行业保持稳定发展;智能手机、家用视听、光伏等行业进入调整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资本市场的支撑力度不足;二是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占有率较低;四是政策缺乏系统性,不配套,存在碎片化倾向,影响了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中国工程院最新发布的《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从当前情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会势必继续延续。从发展动力看,全面深化改革将激发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方面,困扰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有望取得突破。上交所正在研究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各方也在探索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模式、众筹等新的融资模式。另一方面,有助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进一步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从发展领域看,部分细分领域有望抢占未来技术竞争制高点,虽然我国新兴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如集成电路、新材料,技术水平已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从市场角度看,国内外市场开拓步伐有望加快,扩大内需政策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部分行业有望在新兴市场走出一片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