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冰,刘国安,李淑玲
(1.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名师高徒·
刘国安主任中医师治疗胸痹经验
郭 冰1,刘国安2,李淑玲2
(1.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刘国安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0余年坚持以中医诊治为基础,中西医结合为重点,提出了“西医诊病,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病证结合,内调外治,扬长补短,提高疗效”的治疗原则。胸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刘师常采用“通”“补”兼施的方法治疗胸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从“通”“补”兼施的方法介绍刘师治疗胸痹的中医证治经验,以飨同道。
胸痹/中医药疗法;刘国安;中医师;通冠丸;通补兼施;临床体会
刘国安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0余年来坚持以中医诊治为基础,中西医结合为重点,提出了“西医诊病,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病证结合,内调外治,扬长补短,提高疗效”的治疗原则,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独树一帜。刘师治疗思想为寓补于通,寓通于补,通补结合,正邪相兼,即通法多从标实治疗,以开痹化痰,行气活血为主,急则治标,开痹止痛;虚证补之,扶正培本,以益气养阴,养心通脉为主。胸痹属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范畴,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胸部不适、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刘师采用通补兼施治疗胸痹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本虚标实两方面,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心脉失养;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故在临床上常采用通补兼施法治疗[2]。
胸痹主要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即不通则痛,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温散寒邪,化痰逐饮,清热泻火等方法治疗。刘师认为:痰瘀常常相兼,即有痰必有瘀,有瘀必有痰,而痰瘀又可兼火毒,故临床上易导致胸痹的发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对胸痹有详细论述,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外台秘要》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起,关脉小紧数者,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临床治疗常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法,方用瓜蒌枳实薤白汤效果显著[3]。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畅胸膈;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3药共用,可使三焦之气通畅,使通则不痛。
胸痹发病多见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神疲懒言,气短乏力,汗出,夜寐欠佳等表现,即虚则补之。因此,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基础加用益气敛肺、止汗、收敛心气之品。治疗以《内外伤感感论》之“生脉散”为基础方。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3药合用,共奏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4]证实:生脉散不仅能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还能调整心肌代谢、增强耐缺氧能力,从而抗心率失常。
胸痹的证型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故临床要求医者辨证论治,分阶段诊治,同时结合疾病的相对稳定性,在临床治疗中以主要病机为要,兼加变化之方药。通补结合理论贯穿治疗疾病始终,分清疾病的主次,才能更好地辨证论治,消除兼证。刘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自制复方中药“通冠丸”,主要由《医学启源》之“生脉散”和《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而来。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君药。丹参养血活血;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治痰、止呕之要药;三七活血止血,祛瘀生新,共为臣药,与君药相合,加强益气活血之功效。瓜蒌苦寒滑利,豁痰下气,宽胸散结;薤白辛温,通阳散结以止痹痛;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3药共用,使三焦之气通畅,以达补而不滞,助君臣开胸治痹痛;麦冬甘寒,养阴清热,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收敛心气,一润一敛,可减缓君药温燥之性,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复脉、养心缓急,兼以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心、活血化瘀、止痛之效,正所谓以通为补,以补为通,通补兼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皂苷对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治疗均有临床意义[5]。瓜蒌薤白类方剂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6]。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明显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7]。三七具有改善心肌缺血、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抗休克、抗纤维化活性、抗炎等作用[8]。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9]。
患者,女,63岁,2014年6月18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胸闷、胸痛3年余。患者发作性胸闷、胸痛3年余,2011年因劳累过度出现心慌、气短、出汗,夜间出汗明显。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饮食欠佳,睡眠可,大便干,小便频,舌淡胖、有瘀斑,苔薄白而干、有裂纹,舌下脉络曲张,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示:室性早搏,ST-T段压低。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胸痹,眩晕,证属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给予通冠丸方加减治疗,处方: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黄芪20 g,生地黄20 g,山茱萸15 g,瓜蒌15 g,薤白15 g,枳实20 g,丹参20 g,当归15 g,川芎10 g,三七粉4 g(冲服),水蛭粉4 g(冲服),酸枣仁30 g,山药15 g。7剂,1 d 1剂,水煎。二诊:服药后胸闷气短、出汗减轻,心前区憋闷感明显缓解。效不更方,上方继续服用20余剂,诸证好转。将此药共研细末,每次服用5 g,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
按 患者年过六旬,脏腑功能减退,心气已虚,阳气虚衰,故气血运行无力,导致血瘀,主要表现为胸痹心痛,自汗,小便频,苔薄白而干、有裂纹,舌淡胖嫩、有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结代,均为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之象。王清任强调:“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提出“气管行气,气形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其中“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说明了气与血之间的相关性。故在补气时给予活血,即气行则血行,无论虚实,均应配合运用活血化瘀之药。方中瓜蒌、薤白、枳实以豁痰下气,宽胸散结,下气破结,消痞除满;丹参、川芎、当归以养血活血,行气止痛;三七粉祛瘀生新,活血止血;水蛭破血逐瘀;麦冬、太子参、五味子、生地黄、酸枣仁以补气养阴,养心安神;山茱萸、山药益气养阴,补益肝肾。通过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胸痛。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第一杀手”。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10]报道:与2002年相比,我国2008年城市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2.31倍,农村地区上升1.88倍;所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中医学认为:胸痹多为心脉痹阻不通所致,病机多为气虚血瘀。血能载气,气能生血,气虚则血瘀,若心脉不通,心失所养则发为胸痹,因此,治疗宜益气活血化瘀。治疗时在具体运用处方的原则上,应以治本为主,兼治其标,切不可见瘀血而妄用破血攻逐之品,祛瘀之意本在补虚,使血活瘀祛,精血自复,体现了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的特点。除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补”兼施以减轻症状、提高机体整体水平外,还应在生活上调节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寒温适宜,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1]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135.
[3]范永生.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113.
[4]邓妙玲.加味生脉散治疗冠心病8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4,22(8):58-59.
[5]王强,莫雪梅,杨小英.人参皂苷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代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3):325.
[6]连乐燊,陈汉锐,郑创华,等.瓜蒌薤白类方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45-1346.
[7]蒋文跃,杨宇.化痰药半夏、瓜蒌、浙贝母、石菖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2,43(3):215.
[8]何晶.三七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4,16(5): 58-60.
[9]赵娜,郭治昕,赵雪,等.丹参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22(4):55-60.
[10]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05-0044-03
R255.6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5.21
2014-11-18;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