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匮要略》脾中风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5-01-23 19:43张玉婷易建华高天旭
中医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脾经金匮要略太阴

易 华,张玉婷,易建华,高天旭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许昌医和中医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学术探讨·

有关《金匮要略》脾中风若干问题的思考

易 华1,张玉婷1,易建华2,高天旭1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2.许昌医和中医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鉴于《金匮要略》脾中风条论过简,且亦未出方药,故笔者试从六经辨证的角度,立足于脾脏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特性,试对《金匮要略》脾中风的病理机理进行讨论,并结合笔者自身体会,试列举部分方药,以期拓宽诊疗思路,指导临床用药。

《金匮要略》;脾中风;脾脏生理;脾中风病理;脾经表证;方药举隅

脾中风条论出自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其曰:“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与《素问·风论》中所载的“脾风”有一定的联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为主。《金匮要略》所论脾中风条文过于简略,后世医家对此亦莫衷一是,鲜有发挥。本着重新审视和探析脾中风理论的目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不妥之处恳望同道斧正。

1 脾脏生理

脾居中央,属太阴湿土,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赤而为血,故又称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为仓廪之官,营之居也,脾藏营,营舍意。脾主四肢,在体合肉,人之四肢肌肉的荣盛全赖脾气充养。所以只有脾运化水谷、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正常,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

2 脾脏病理

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若邪气袭扰脾脏,则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而若燥化不及则易变为寒湿,故脾病多湿。正如《内经》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又言:“湿胜则濡泄。”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两经相表里,脾的功能健运,亦得宜于足阳明燥土的制约。若脾脏受邪,湿化不及而从燥化,则亦会湿郁为热。

脾藏营化血。外邪侵袭脾脏,使脾运化水谷、化生营血的正常功能受到阻碍,营血生化不足,则会处于相对亏虚的状态。且外邪又易阻滞气机,使脾营相对郁闭而不能充分濡养四肢肌肉。亦如《灵枢·本神》所言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3 脾中风病理机转

3.1 风邪扰乱,湿邪相干

《素问·风论篇》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慓而不能食,名曰寒热。”《内经》所言脾中风,实际上就是风邪侵犯皮肤肌肉之间,在肌表则阻滞足太阴脾经经气循行,在内则扰乱脾主运化水湿功能的发挥,从而致使湿邪成患而为病。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 :“脾中风,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风气闭则经气不得循布,郁而为热,故而足太阴脾经中风,其虽有“翕翕发热”,亦应如《伤寒论·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和第 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所言,其热应是手足自温热,亦或是四肢烦热疼痛不舒。而经文中所述之“形如醉人”“短气”是风邪扰乱,湿邪干侮,经络肌肉,血气濡养不利,以致四肢沉困重无力,形如醉酒之人四肢乃至通身沉困重无力。风邪、湿邪阻滞气血,且兼湿邪重浊黏腻、易阻气机,故而出现短气。

《素问·风论篇》:“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风性清扬开泄,风气开则洒然恶寒,故而汗出多、恶风寒。且风邪扰乱,易致湿邪相干为患,致使气血循布不畅,气机运行不利,故身体困重倦怠,四肢不欲动。进而气血濡养不利,而成萎黄,且又湿邪郁而化热,也会致色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言:“四肢苦烦,脾色必黄。”

3.2 太阴脾经表证特性

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1]。这是因为六经主气不同,人之素体禀气亦各不同,皆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偏。六经之中,三阳为表而主实,三阴为里而主虚。足太阴脾为三阴,三阴属里,故邪气侵袭足太阴脾经,多现里虚病证。如《伤寒论》太阴病提纲条文所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充分体现了太阴主证,湿困中阳、清浊反作的里虚寒的病症特点。而三阴之中,太阴主开而为三阴之表,若足太阴脾经被邪气袭扰,阻遏经气,则为太阴脾经表证。且基于太阴脾经多里虚寒的病理特性,不难看出,相对于三阳经表证,脾经表证即使同样是表证,然其表证亦必多呈现出兼夹里证的病变特征。所以,如文所言“腹中烦重”就是太阴脾经表证病变特性的具体体现。

3.3 邪闭脾营,营阴亏虚

风邪侵犯足太阴脾经之表,则脾运化水谷精微,上奉化赤而为血的功能受到影响,以致影响营血的生成与输布。营血亏虚,则四肢经脉肌肉失养。营血郁闭,肌体欲通而不得通,则四肢皮表肌肉瞤瞤攻冲跳动。又目之胞眼(眼睑)属脾,亦会有眼睑肌肉跳动(如“皮目瞤瞤”,亦或如“四肢皮肤聂聂动”)。

4 方药举隅

通过对脾中风病理机制的讨论,可知脾中风的病变实质,即风淫邪气侵扰太阴脾经,引湿邪为祸,并根据其从化不同而分为寒热两端,且有邪犯脾营,营血亏虚或郁闭。据此,笔者按图索骥,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梳理出相关方剂,以期对脾中风的临证施治有所助益。

4.1 寒 证

外风引湿化寒,侵脾犯营,营亏郁闭。主症:多汗,洒然恶风或恶寒,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腹胀满或腹痛。

遵仲景《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之意,应以桂枝汤为治。更倍芍药和里缓急(据症应赤白芍同用),合白芍酸甘化阴敛营合营补营阴, 合赤芍入营以散郁闭。因太阴本有里虚寒,故合用理中丸(《伤寒论》第277条:“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以健脾运散寒湿。

4.2 热 证

外风引湿化热,侵脾犯营,营亏郁闭。主症:翕翕发热,身沉困重形如醉人,四肢酸楚,疲乏短气,腹中烦重而痛或腹胀,皮目肌肉瞤瞤而动。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笔者试以小建中汤酸甘缓中,建中焦脾营,滋养脾阴,补虚缓急,调养气血。方中桂枝、生姜甘温辛散,又益阳助表以祛表邪。至于湿热之邪,则须酌加补气健脾燥湿之苍术、白术。用甘淡渗利、化水湿、渐趋郁热之茯苓,以利水渗湿除热。

5 小 结

通过对《金匮要略》脾中风以及《内经》中相关论述的研读,可知脾中风的病变实质——外感风淫邪气侵扰足太阴脾经,引动内在湿邪为患,而基于个体因素的差异,又有寒化、热化的不同转归。邪气侵犯脾营,直接或间接导致营血亏虚或郁闭。所以,对脾中风的认识,首先要树立脾经中风的概念,且应在了解脾脏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特性的基础上,拓宽对脾中风的理解。

[1]姚国美.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0-71.

(编辑 张大明)

1001-6910(2015)05-0008-02

R2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5.04

易华(1986-),男,河南商水人,河南中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剂配伍与应用研究。

高天旭,硕士研究生导师, 13613718929@163.com

2015-02-20

猜你喜欢
脾经金匮要略太阴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调好脾经身体棒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常推脾经孩子不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