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权 杨永超 纪婷 陈新锋 邹鹏 崔新会 汪贺轩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临床分析
陈治权 杨永超 纪婷 陈新锋 邹鹏 崔新会 汪贺轩
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资料中,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远端边缘坏死并有水泡, 经换药治愈。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 患者对足外观及功能改善均比较满意。结论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 手术操作比较简便, 具有较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足踝部皮肤缺损;临床效果;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
人体组织中, 足踝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主要的负重部位, 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如外伤, 会损伤患者皮肤软组织, 通常患者会伴发深部组织外露现象, 如肌腱、骨等。而患者因为局部软组织修复能力、抵抗感染和皮肤供血能力较差, 加上局部软组织缺少, 修复创面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临床医学中,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皮瓣不会牺牲主干血管, 手术简单, 是一种理想的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1]。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15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2例, 女3例, 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42.4±9.6)岁, 病程3 d~3年。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8 cm×7 cm~26 cm×12 cm。调查患者的致伤原因和缺损部位为:足踝部机器碾压伤、车祸伤致外踝及足背软组织缺损、车祸伤致足内侧皮肤缺损伴肌腱骨外露、足跟部溃疡、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足跟部贴骨瘢痕等。12例患者应用腓动脉最下肌间隔穿支蒂皮瓣,3例患者外踝后穿支蒂皮瓣。皮瓣大小的窃取面积为9 cm×8.5 cm~28 cm×13 cm, 血管外径0.7~1.2 cm, 穿支血管蒂长度1.7~3.3 cm,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1.0~5.0 cm。
1.2 方法 术前, 需对患者小腿下段腓动脉最下肌间隔穿支和外踝后穿支的发出部位进行检查, 可用超声多普勒进行,并进行标记。旋转点可选择为最下肌间隔穿支和外踝后穿支的发出部位, 旋转蒂选择为以创面近心端的创缘至旋转点的距离, 以缺损部位的大小和形状作为依据, 设计皮瓣时, 可沿腓肠神经轴线即腘窝中点至外踝后缘内侧与跟腱连线中点进行。手术操作需在不驱血的气囊止血带条件下进行, 按照术前标记, 切开患者小腿下段前外侧缘皮肤, 沿腓骨长、短肌后缘, 通过对充盈伴行静脉的应用, 准确寻找穿支并进行分离。根据患者手术创面, 确定需要游离的血管蒂长度, 直至腓动、静脉主干, 对穿支与腓肠神经之间的吻合支进行小心保护。取皮瓣时可沿设计线进行, 于皮瓣上端切断腓肠神经, 并对其营养血管进行结扎, 对小隐静脉进行两端结扎。于深筋膜下掀起皮瓣, 对缺损创面进行移位修复时, 需进行120~180°的旋转, 供瓣区植皮覆盖。
本组资料中,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远端边缘坏死并有水泡, 经换药治愈。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 对皮瓣外形进行检查均为自然, 蒂部未发生臃肿状态, 患者可正常行走。患者对足外观及功能改善均比较满意。
腓肠神经主要汇合于外踝上15 cm处, 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浅神经交通支。皮神经血液来源的临床特点为恒定和多源, 其动脉分布特点相互吻合, 为阶段性[2]。知名动脉为近侧部发出部位, 并伴行动脉, 具有较粗的外径, 外径较粗, 蒂长与神经干之间的伴行距离比较长。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为腓动脉的肌皮支, 平均3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为解剖位置表浅、不需要吻合血管、动脉供血比较可靠、血管蒂恒定变异非常少、手术操作步骤比较简单、设计比较容易、静脉回流充分、不牺牲主干动脉等。另外, 相对来说, 获得的血管神经蒂比较长, 可灵活旋转, 在一定情况下, 可切取较大逆行皮磷, 供区损伤面积较少, 通过创面游离植皮, 适用于踝关节周围、足背部、小腿中、下段、足跟的软组织缺损, 为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4]。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 该皮瓣的应用, 存在局限性, 切断腓肠神经后, 会出现一定的症状, 常见为足跟外侧小范围感觉障碍。另外, 供区在四肢暴露部位, 会不同程度影响美观。据调查研究发现, 在一定程度上, 小隐静脉会影响到皮瓣。皮瓣发生明显肿胀, 主要是患者皮瓣血液回流靠逆行血流, 因回流不畅通而产生肿胀和瘀血。有报告指出皮瓣转移后, 吻合小隐静脉与足背静脉弓或者大隐静脉,可有效避免该类现象的发生。手术过程中, 为避免患者出现皮与皮瓣分离现象、过度牵拉、蒂过紧和皮瓣面积小等症状,护理人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5]。本组资料中,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远端边缘坏死并有水泡, 经换药治愈。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 患者对足外观及功能改善均比较满意。
综上所述, 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 手术操作比较简便, 具有较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1]李晓林, 王凯, 穆广态, 等.带蒂皮瓣在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宁夏医学杂志,2014,36(2):159-161.
[2]胡勇, 李淑媛, 孙文海, 等.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3):220-224.
[3]陈国双, 张攀, 吴琛, 等.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策略.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241.
[4]李冬严, 曹贵军, 刘积平, 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对比研究.武警医学,2012,23(1):11.
[5]陈云, 黄广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创伤外科杂志,2013,46(5):4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44
2014-12-18]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