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俐婷
核苷类药物在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郑俐婷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在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方法100例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Child-Pugh评分、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Hbe-Ag转阴率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Child-Pugh评分、HBV-DNA等指标逐渐降低,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转阴率逐渐升高,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0%, 实验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 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能有效减轻肝炎患者的肝细胞炎症, 进而控制肝硬化的恶化, 可见核苷类药物具有很好的治疗肝硬化的作用, 临床上值得大范围推广。
核苷类药物;肝硬化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由于一种原因或多种原因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 乙肝病毒感染(HBV)是该病的主要诱导因素。近年来, 受基因、环境定因素的影响, 人群中肝硬化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据WHO统计, 目前全球有4亿肝病硬化感染者[1], 肝硬化已经变成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每年由于肝硬化患者入院治疗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控制肝硬化的继续恶化意义重大[2], 目前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两大类, 本文就核苷类药物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肝病科收治的100例肝硬化患者, 男57例, 女43例, 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62.9±3.7)岁, 病程1~39年, 平均病程(15.7±8.2)年。利用Child-Pugh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其中A级45例, B级37例, C级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为采用降酶、护肝、利胆等,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类药物治疗, 药物为恩替卡韦(ETV, 0.5 mg/d)。
1.3 观察指标 上述两组患者治疗3~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 检查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前的ALT(143.8±28.7)U/L、Child-Pugh评分(10.6±2.7)分、HBV-DNA 载量(6.7±2.4)×103copy/ml、Hbe-Ag 转阴率为0与对照组[(142.6±28.1)U/L、(10.4±2.5)分、(6.3±2.1)×103copy/ml、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实验组治疗3个月[(92.7±24.3)U/L、(8.4±2.0)分、(4.6±2.0)×103copy/ml、14%]、6个月[(62.3±22.8) U/L、(7.8±2.0)分、(4.2±2.0) 10 3 copy/ml、20%]、9个月[(65.8±22.2)U/L、(7.1±2.0)分、(3.2±2.0)×103copy/ml、28%]、12个月[(55.3±19.2)U/L、(6.8±2.0)分、(2.9±2.0)×103copy/ml、36%]的ALT、Child-Pugh评 分、HBV-DNA载量、Hbe-Ag转阴率等指标与对照组3个月[(93.8±24.6) U/L、(8.5±2.1)分、(4.8±2.1)×103copy/ml、2%]、6个 月[(62.9±22.1)U/L、(8.1±2.1)分、(4.5±2.1)×103copy/ml、8%]、9个月[(67.1±22.1)U/L、(7.4±2.0)分、(3.5±2.1)×103copy/ml、14%]、12个 月[(57.3±19.1)U/L、(6.9±2.1)分、(3.1±2.1)×103copy/ml、2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Child-Pugh评分、HBV-DNA 载量等指标逐渐降低,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 转阴率逐渐升高,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2/50),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0%(8/50), 实验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χ2=4, P<0.05)。
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治疗肝硬化的主要药物, 该类药物治疗机制为首先药物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 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再通过靶向抑制HBV 聚合酶的逆转录酶活性,从而发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3], 目前该类药物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ALT、Child-Pugh评分、HBVDNA 载量、Hbe-Ag转阴率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Child-Pugh评分、HBV-DNA载量等指标逐渐降低,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转阴率逐渐升高, 不同月份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0%, 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 P<0.05)。与邓国雄等[4,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核苷类药物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能有效减轻肝炎患者的肝细胞炎症, 进而控制肝硬化的恶化, 具有很好的治疗肝硬化的作用, 临床上值得大范围推广。
[1]Ott JJ, Stevens GA, Groeger J,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 Vaccine, 2012, 30(12):2212-2219.
[2]文正燕, 孙传俊. 核苷类药物对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9):110-111.
[3]周文兴, 吕国良, 刘馨.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中国生化药物志, 2012, 33(2):170-172.
[4]邓国雄.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23):3133-3134.
[5]叶志典, 周福元.核苷类药物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14), 28-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01
2015-07-22]
118002 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