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在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1-23 20:59:03王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4期
关键词:阴转率抗结核肺结核

王鲲

血糖控制在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鲲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7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干预组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痰菌培养阴转率、空洞闭合或缩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效果密切相关,将控制血糖与抗结核治疗并重能较好控制结核,改善预后。

肺结核;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肺结核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结核病种之一,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疾病所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成为肺结核病的高危人群,据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肺结核发病率大约是非糖尿病患者的5倍,两者合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1]。肺结核和糖尿病两病共存时病情复杂,传染性强,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本文选取7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7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2型糖尿病的诊断参照1999年WHO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胸部X线或胸部CT、痰检及痰菌培养、结核菌素试验(PPD)综合分析确诊为肺结核。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60岁者,对抗结核药物过敏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功能损害或视听障碍者;③肿瘤患者,合并有免疫性疾病患者;④未按规定用药,存在不依从及失访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精神病史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饮食控制、个体化运动、健康教育。干预组采取短效胰岛素三餐前和中长效胰岛素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并根据血糖监测调整药量。所有患者均采用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原则,采用2-3HRZE/10-12HRE方案,或个体化调整,并对复治采用药敏试验。

1.4 疗效评定标准 肺结核疗效参考相关文献[2],根据临床症状、痰菌阴转率、显示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等综合确定,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库,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平均9个月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一定改善,干预组治愈27例(77.1%),好转7例(20.0%),无效1例(2.9%),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治愈17例(48.6%),好转11例(31.4%),无效4例(11.4%),恶化3例(8.6%),总有效率为80.0%,干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痰菌阴转率比较 干预组痰菌阳性由12例减少为1例,痰菌阴转率为91.7%;对照组由13例减少为7例,痰菌阴转率为46.2%。干预组痰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空洞闭合或缩小率比较 干预组空洞闭合或缩小率为95.2% (20/21),对照组为70.6%(12/17),干预组空洞闭合或缩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结核和糖尿病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可相互影响,从而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3]。糖尿病现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伴有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是肺结核的高危易感人群。糖尿病血管病变使患者常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和全身严重动脉硬化,妨碍了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加大结核病的治疗难度;活动性肺结核病能引起机体代谢异常,血糖难以有效控制,两病相互影响致患者治疗难度加大。相关文献表明,血糖水平高者结核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血糖水平较低者。肺结核病情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肺结核治疗效果及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血糖控制程度。

胰岛素治疗能迅速控制血糖水平,解除葡萄糖毒性,具有储能、保肝作用,与口服降糖药相比无肝肾毒性,有利于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治疗中,胰岛素的使用率远大于口服降糖药,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4]。并发肺结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放宽胰岛素的运用,甚至作为首选。

本研究显示,干预组采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干预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痰菌培养阴转率、空洞闭合或缩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肺结核病情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血糖有效控制者,结核病治疗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结核治疗的情况下,使用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较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更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且血糖稳定于靶目标值的比例更高,痰菌阴转率和病灶空洞闭合或缩小率更高更快,很快控制了传染源,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负担,具有较为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有临床推广价值。

[1]李剑鹏,周德玫,黄一明,等.血糖控制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化学治疗效果的影响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3):431-432.

[2]奚志鹰,倪庆红.肺结核合并糖尿病75例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652-654.

[3]马迎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性肺结核临床治疗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8(7):125-126.

[4]赵艳馨,李丽,穆凌,等.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139例临床分析.河北医学,2011,17(10):1332-133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137

2015-08-05]

118000 辽宁省丹东市结核病防治所

猜你喜欢
阴转率抗结核肺结核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注射用胸腺肽α1联合环丝氨酸治疗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γ-干扰素水平的影响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3:00
勘 误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V-DNA阴转率的影响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