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方 邓明明 刘勇彬 王军生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邓方 邓明明 刘勇彬 王军生
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图像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鼻咽癌患者,对临床资料及C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患者中,局限型23例,上行型15例,下行型12例,混合型10例。CT表现为鼻咽壁增厚20例,一侧咽隐窝消失2例,鼻咽部软组织肿块12例,咽鼓管圆枕肿大13例,颅底部骨质破坏8例,鼻窦炎性改变1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32例。经病理证实,腺癌23例,鳞状细胞癌25例,未分化癌1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鼻咽癌的发病部位、范围、周围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清晰显示,是鼻咽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鼻咽癌;CT;诊断价值
鼻咽癌是鼻咽腔黏膜上发生的肿瘤,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目前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2]。鼻咽癌是中国人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为多发区,鼻咽癌曾被称为“广州癌”[3]。CT、鼻咽内窥镜及EB病毒学检查是鼻咽癌术前及术后随访常用的检查手段,而CT在放疗前已在检查中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60例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分析,旨在提高影像科医师对鼻咽癌的认识,以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
1.1 一般资料 收集CT检查并经穿刺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8.3±5.1)岁。患者多表现为鼻塞、偏头痛、耳鸣、复视、痰中带血、颈部包块等症状。患者病程1~6个月。
1.2 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上方3 cm开始,向下扫描至下颈部。扫描管电压110~120 kV、管电流120~180 mA,层厚3 mm、层距3 mm。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300 mg/ml)及生理盐水20~30 ml,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为3.0 ml/s,分别于动脉期(20 s)、静脉期(50 s)进行扫描,对肿瘤的部位、邻近软组织、咽旁间隙及颅底部、颈部淋巴结等部位进行重点观察,观察鼻咽部黏膜有否增厚,鼻咽隐窝是否变浅或消失,观察肿瘤的强化方式,将扫描获得信息传入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
所选患者中,局限型23例,上行型15例,下行型12例,混合型10例。CT表现为鼻咽壁增厚20例,表现为鼻咽后壁或顶后壁黏膜弥漫性或局限型增厚。一侧咽隐窝消失2例。鼻咽部软组织肿块12例,表现为凸向鼻咽腔的软组织肿块,CT平扫呈等密度,为结节状或菜花状,增强扫描后肿块明显强化。咽鼓管圆枕肿大13例,表现为一侧肿大,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强化。颅底部骨质破坏8例,颅底骨质呈“虫蚀样”骨破坏,边界不整。鼻窦炎性改变18例,亦表现为鼻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颈部淋巴结肿大32例,于双侧颈部见数个大小不等的互相融合的淋巴节,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经病理证实,腺癌23例,鳞状细胞癌25例,未分化癌12例。
3.1 病因及临床表现 鼻咽癌是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鼻咽癌患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出现涕中带血,多不易引起患者重视,临床上容易漏诊。当肿瘤较大时,患者多以颈部肿块和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就诊。鼻咽癌的病因至今不清,多认为与遗传因素、病毒及环境等有关,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许多研究表明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不同鼻咽癌类型的EB病毒的感染率不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为94.3%(33/35),非角化性癌为99.0%(104/105),腺癌为14.7%(5/34)[4]。VCA-IgA和EA-IgA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在对鼻咽癌患者的检测中,90%以上患者VCAIgA呈阳性,因此VCA-IgA是鼻咽癌患者筛查、确诊和判断疗效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鼻咽癌的发病有家族性和种族聚集性,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南方地为多发区,某些侨居海外的南方人仍是鼻咽癌的高发人群。鼻咽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在对鼻咽癌高发区的研究发现,高发区的大米和水中微量元素中镍含量高于低发区,鼻咽癌患者头发中镍含量亦高,维生素缺乏和性激素失调亦可改变鼻腔黏膜对致癌物的敏感性。
3.2 64排螺旋CT表现 64排螺旋CT通过后重建处理后,可多方位地观察鼻咽癌肿瘤的部位、浸润方向、与周围软组织关系、利用软组织窗和骨窗显示肿瘤向腔内生长的情况及颅底骨质破坏的情况,早期的鼻咽癌多局限于鼻咽部,咽隐窝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CT表现为鼻咽部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鼻咽侧隐窝变浅或消失,较大的肿块可凸向咽腔,增强扫描后肿块明显强化。随着肿瘤的增大,癌肿可向邻近组织扩散,沿鼻咽腔向黏膜及黏膜下增长,螺旋CT的轴位扫查可清晰显示肿块的侵犯,肌间隙脂肪消失,咽周间隙变形等。当颅底骨质遭到破坏时,肿瘤可突破裂孔或卵圆孔沿着颈内动脉管侵及颅内海绵窦,出现颅神经受损症状[5]。在本组病例中,CT表现为鼻咽壁增厚20例,一侧咽隐窝消失2例,鼻咽部软组织肿块12例,咽鼓管圆枕肿大13例,颅底部骨质破坏8例,鼻窦炎性改变1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32例,与上述基本相符。
3.3 鉴别诊断 不典型鼻咽癌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炎症:鼻咽部的炎症病变范围较弥漫,表现为鼻咽部黏膜弥漫性增厚,常伴有双侧扁桃体肿大,局限性炎症与早期鼻咽癌较难鉴别,需借助病理活检进行鉴别。②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多发生于儿童,顶后壁交界处淋巴结增生,形态多较光滑,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合病史二者不难鉴别。③脊索瘤:侵犯颅底的鼻咽癌需与脊索瘤相鉴别,脊索瘤可造成颅底骨质的广泛性破坏,向颅内扩散,常伴有散在的钙化,而鼻咽癌多无钙化。④蝶窦癌:蝶窦癌多位于蝶窦腔内,蝶窦骨质遭到破坏,窦腔扩大,而鼻咽癌多侵犯颅底,通过细微的观察,对二者鉴别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鼻咽癌的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上,螺旋CT检查有重要的意义,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在鼻咽镜下取组织进行病检,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检查方法。
[1]汪裕聪,王海波,陈孟达,等. 64排螺旋CT扫描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42(4):381-383.
[2]邓益平,毛凯,雷松柏.鼻咽癌的CT诊断(附47例分析).当代医学,2011,17(9):80-81.
[3]宗永生.鼻咽癌病理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32(1):65-68.
[4]宗永生,吴秋良.广东省鼻咽癌病理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广东医学,2002,23(4):325-327.
[5]何望春.颅底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1-3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041
2015-09-06]
523945 东莞市厚街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