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严 冰,周佳捷,陈 曦
(杭州市农业局,浙江杭州310002)
浅议杭州市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赵 敏,严 冰,周佳捷,陈 曦
(杭州市农业局,浙江杭州310002)
近年来,杭州市在“五水共治”的推动下,以畜牧业生态化治理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等工作,整治力度前所未有,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调查,至2014年10月底,全市已关停养殖场(户)6229家、减少生猪存栏量123.4万头。已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3家,有机肥生产企业36家,预计全年可生产商品有机肥36万t,可消纳畜禽粪污110余万t,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7%,猪粪消纳率达83.3%,有效减轻了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承载压力。
1.1 规划引领,建立“生态标准化”发展模式 杭州市在畜牧业整体布局上,制定下发了《杭州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划定了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及宜养区方案,提出了生猪养殖布局调整意见和畜禽品种转型措施,明确优先发展羊、兔等节粮型食草动物;余杭西部和富阳西部稳定生猪生产;萧山适度调控规模养殖场区域等发展思路。
在全市畜牧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萧山、余杭和5县(市)因地制宜制订了畜牧业发展规划、确定禁限养区方案。其中萧山区对杭州市绕城线内、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一线四区内的生猪养殖场(户)全面实施关停,并实行全区范围内生猪存栏量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户)全面关停措施;余杭区对生猪存栏500头以下养猪场(户)实施关停;建德市对三江两岸500 m范围内实施禁养。
1.2 减量提质,建立“适度规模化”养殖模式
1.2.1 减量转移,适度发展 根据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的消纳吸收能力,引导养殖户利用现有闲置林地、山地、山坳并远离饮用水源区等土地资源,进行适度规模化养殖。目前全市共确定1453家符合规划布局的生猪养殖场,存栏生猪156.22万头。对不符合规划要求、位于自然村内或道路两旁且环境恶劣、缺乏相应猪场环境治理设施设备的养猪场,举全市之力强力拆除、关停搬迁。按照计划,到2014年底全市将关停、搬迁养猪场5227家,涉及生猪存栏量96万头,约占全市生猪存栏量的45%。其中,萧山区生猪养殖场调减到29家,调减生猪存栏量20万头,减少60%;余杭区保留生猪养殖场25家,调减生猪存栏量13万头,减少43%;建德市将生猪存栏量调减到13万头,减少41%。
1.2.2 提升改造,治理达标 各地确定了1453家符合规划布局的生猪养殖场,存栏生猪156.22万头。通过开展“一场一策”,引进新技术,规模养殖在场地布局、畜舍建设、治理设施、处理工艺等方面使用新工艺、新设备,尽可能减少污水产生量,提高粪污生产有机肥和农业利用水平,控制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处理难度,全面推进治污设施化处理。有近120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兴建干粪处理、雨污分流、沼气工程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73个,利用畜禽粪尿生产沼气工程1400余座。通过应用推广生猪发酵床饲养和“猪—沼—果”、“猪—蚯蚓—禽—鱼”等生态循环模式,直接消纳畜粪62.4万亩(1亩=667 m2)。
1.3 生态优先,建立“资源无害化”治理模式
1.3.1 排泄物资源化利用 从2011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区、县(市)财政配套,对生产、销售、施用商品有机肥给予补助,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有机肥生产企业已由2011年的17家增加到目前的36家,年生产能力达60万t;施用量由2011年的5.3万t增加到2013年的18.6万t。尤其是萧山的江东围垦区、建德的莲花等养殖密度较高区域,畜禽排泄物基本实现异地消化。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按照农场经营规模和承载能力适度发展养殖业,排泄物不外运、不外漏,全部就地吸纳,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目前全市已有此类模式的家庭农场130多家。通过上述途径,畜禽粪污得到科学合理利用,种植户使用有机肥已形成习惯。
1.3.2 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杭州市已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的通知》,市财政专门安排3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规模养殖场死亡动物机械式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设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550个,市本级、萧山区、临安市共建立3个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乡镇、村集中运营收集点80个,配备收集车49台。其中余杭区采取“乡镇动物诊疗中心为收集单位,散养户电话报告后,上门收集动物尸体集中处理”的模式;建立水流域漂浮动物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建德市、桐庐县和萧山区等富春江和钱塘江沿线乡镇通过打捞队打捞动物尸体进行集中处理均已取得较好成效。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猪粮安天下”的共识,在“五水共治”的新形势下,也要用好畜牧业“安天下”的作用。
2.1 畜软业是大农业的中轴产业 畜牧业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杭州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2.82%;也是生态农业的中轴产业,优质农产品生产离不开畜牧业,俗话说“猪多肥多粮多”。有机肥的科学合理使用能很好地改善土壤结构,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畜牧业具有高亩产率,高设施化、智能化、规模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对畜牧业也持发展的态度。据资料介绍,2013年德国人均生猪占有量0.63头,中国0.52头,杭州0.38头。按目前的减量值,到2015年底,杭州市人均生猪占有量仅0.21头,只有德国的33%,全国的38%。
2.2 畜软业在保供中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杭州全市年肉猪总消耗量为420.6万头,自产肉猪368.67万头,生产自给率为87.6%。从各地关停计划推算,2014年将减少生猪存栏95万头,减少出栏152万头。预计2015年的自给率将下降为48.2%。
从生猪流通量来看,2013年全市从市外调入肉猪171万头,调出肉猪约119万头,预计2015年调入量将增至200万头以上,杭州市有近50%的猪肉消费依靠外调。禽蛋日需求量420~450 t,高峰时达480 t,2013年该市禽蛋产量15.28万t,日提供418.6 t,自给率达92%,随着养殖场的关停,预计自给率将降至74.5%,近40%肉禽依靠调入。由于畜产品属全国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政府调控难度相对较大,一旦遇到重大灾害、突发疫情,难免会出现调入困难,将直接影响市场的有效供应。
2.3 畜产品价格稳定对低收入人群消费有益 猪肉属大众消费肉食品,是人们获取蛋白质和能量的廉价食品之一。畜产品价格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CPI指数。2014年6月下旬以来猪肉、禽蛋价格有所上升。
据报导,杭州市9月份CPI同比上涨1.4%。其中鲜蛋价格上涨4.1%,猪肉价格上涨2.0%,禽类价格上涨0.8%,影响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2007年因猪价猛涨,引发一连串的效应,CPI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使政府接二连三地出台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政策。历史教训应当借鉴,有关部门应尽可能避免引起新一轮畜产品的价格反弹。
2.4 畜禽产品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来源 2013年杭州全市农民从事畜牧业养殖收入约占其纯农收入的21.09%。
随着禁限拆力度的加大,畜禽养殖量的减少,畜牧产业降幅近30%,已明显影响农民增收来源。目前全市已关停养猪场户3906家、减少生猪存栏量37.21万头,关停养禽场户1100家、减少家禽700多万羽,其中蛋禽存栏300多万羽,年减少禽蛋4.8万t。按2013年畜牧业单项产值同比计算,预计2015年养猪业减收10亿元,2016年将减收15亿元。而按各地计划的减少生猪存栏95万头,饲养量下降45%的数值估计,畜牧产值恐将减少36亿元,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可忽视。
养殖场的整治应严格执行“三个一律”,即禁养区畜禽养殖场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一律限期整治,限期治理不到位的一律关停;不能做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一律关停。但也不能将养殖畜禽,畜禽排泄物视为洪水猛兽,谈畜色变,工作一刀切,以拆代治、以关代转,使禁养工作简单化;有的在畜禽和水产宜养区,一律拆光、禁光,建设无猪乡镇,使禁养工作扩大化。为此,笔者建议要处理好生态发展与保供增收的矛盾,抓住机遇推进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与保供双盈。
3.1 树立生态畜软业理念 根据畜禽饲养量折算,2013年全市养殖企业约产生畜禽粪便130万t、尿液100万t,合计230万t。按环保部核定的排放系数计算,粪尿共产生COD 5.8万t,氨氮4750 t。只有利用好这些排泄物,才能优化畜禽养殖的环境生态。
因此,在机制上,采取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牧场内循环等方式,使畜禽排泄物得到充分利用。在技术上,鼓励使用新设施、新工艺,提高粪尿的处理能力。在举措上,加大有机肥使用量,结合节能减排,破解沼液尿液使用难题。3.2 调减过载,适度保有 近年来,杭州市已根据环境载畜量容量,编制了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据测算,全市耕地保有量为332.56万亩,约可承载存栏猪665万头,或饲养家禽9.84亿羽,而该市2013年末生猪存栏量为216.23万头,家禽饲养量0.61亿羽,远远低于环境可承载量。
目前,各地已明确到2014年底减少生猪存栏95万头,已提前完成清水治污三年行动计划(到2015年底,全市生猪饲养量比2012年减少25%)指标。按照“调减过载、适度保有”的要求,不应再继续削减。按照“减量、提质”的要求,对保留的畜禽养殖场,继续完善整治技术措施,真正做到生态养殖。按照畜牧业“西进东升”、“上山进园”的要求,坚持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承受力相匹配的原则,在适宜区域有所发展,实现畜牧产业的梯度转移。
3.3 完善机制,突破瓶颈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难点在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前者难在尿污处理,后者难在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
要求治污上有所突破。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破解养殖场排泄物的污水处理难题。
要求循环机制上更趋完善。引导和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各类循环机制,出台对废弃物循环利用所需的管网设施、沼液肥水存储池、槽罐运输车等设施设备补贴政策,出台县域沼肥统一配送政策,由市县两级实施补贴,解决排泄物消纳的衔接问题。
要求设施化建设上更先进。对现有保留场设施利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淘汰改造落后不适应的治污设施,使畜禽排泄物做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实现节能减排。
3.4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在生态畜牧业发展上,部门间应通力合作。
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指导和组织实施;相关部门要在产业发展上,把生态畜牧业建设纳入循环经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畜牧业用地上,对符合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按标准新建的生态牧场,要落实到具体地块。
在环境治理上,应分区域、分阶段制定落实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标准,有别于工业治污;在科技应用上,要加强对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攻关,加快推进技术转化应用。
S8-1255
A
1005-7307(2015)01-0008-003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