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2015-01-23 15:37张文韬张晓雪
中医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气滞病机证候

张文韬,张晓雪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综 述·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张文韬,张晓雪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近年来,因工作、家庭生活的转型变化,抑郁症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抑郁症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在古今文献中,对抑郁的论述很多,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抑郁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由此展望其发展。

中医药;抑郁;研究进展;综述

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因工作、家庭、社会变革等因素,导致抑郁症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二大类疾病。中国的自杀率目前为22.2/10万,和抑郁有关的占40%~70%[1],因而,抑郁症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治疗方法,西药治疗副作用明显,越来越多的抑郁患者选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中医药治疗,但中医药治疗的方法途径、确切效果如何,以及怎样选择最佳中医药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1 古代中医对抑郁的认识

古代中医文献并无“抑郁”这一病名。抑郁是一种情志疾病,根据相关记载属“脏躁”“梅核气”“癫证”“郁证”“百合病”等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者也。”提出五运之气的概念,并表明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之“五郁”发生的原因。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的脏燥、躁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都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七情是内因,郁而气滞可以导致疾病发生。张景岳首次提出郁与病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对郁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朱丹溪创立“六郁”学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以气郁为主,而六郁往往互相兼夹和转化。

2 近年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

2.1 抑郁症分型

2.1.1 年龄分型

抑郁症是人群中较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可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和发育、学校的表现、与同龄人的关系等,因此,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应尽早防治[2]。同时,大学生由于面临着学业、事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抑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3]。近年来,抑郁也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4]。

2.1.2 程度分型

轻度:发作至少持续2周,症状不严重,患者的基本社交功能不会失去,但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困扰。中度:发作至少持续2周,继续进行工作、社交或家务活动等会有相当的困难。重度:发作持续2周以上,患者有明显的痛苦或激越,表现出自尊丧失、无用感、自罪感等,在极严重的病例会发生自杀行为,但不伴有精神疾病症状。重度抑郁症且伴有精神疾病症状的患者不仅符合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还存在一些涉及自罪、灾难或贫困等方面的幻想,自认为对灾难的降临负有责任,出现诋毁或职责性方面的听幻觉及污物、腐肉气味的嗅幻觉,严重的可发展为木僵[5]。

2.2 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研究

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是指身心两方面问题同时存在的疾病。历代医家多从肝郁、气郁对其进行论述,其涉及体内诸多脏腑,主要为肝、胆、脾、心、脑等。

2.2.1 肝失疏泄,进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肝脏功能正常,不但气机条畅、气血调和,而且还能够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极,超出了肝脏的调节,则会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进而出现精神抑郁及活动异常、记忆力减退、心烦心悸、入睡困难、动作迟缓、精神运动性迟滞等表现。郭荣娟等[6]观察100例抑郁症病例,均表现气虚、血虚(100%),余证候依次为气滞98例(98%),火热89例(89%),瘀血43例(43%),痰浊36例(36%),阴虚22例(22%),与赵燕等[7]近10年的文献研究发现的抑郁症证候要素前7位(气滞、气虚、阴虚、血虚、火热、痰浊、瘀血)相似。说明患者长时间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导致了肝气郁结,气血亏虚,促进了抑郁症的发生。郭小青等[8]认为:抑郁症的基本病因是情志不遂,病机是气机郁滞,由此导致了血瘀等一系列病态链的反应,多数情况下气郁还占主导地位。张建博等[9]认为:肝失疏泄所致的气机郁滞、痰浊内蕴、瘀血内阻是抑郁症的根本原因。马欢[10]认为:抑郁症病机演化从轻到重,从单纯至复杂。抑郁症之初以气滞为主,经久不愈,形成了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张剑[11]总结李辅仁经验,认为老年抑郁症是以心、肝、脾受累为主,主要病机为气血运行紊乱。郭保全等[12]认为老年抑郁症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心、脾、肾,而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等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宋讳熙等[13]、张海男等[14]、胡随瑜等[15]对北京、湖南、哈尔滨等情感性障碍患者进行了证候分型调查,结果显示:所得的比例以肝郁气滞型最高,并且以此为标准来制定相关的临床标准。

2.2.2 肝脾阳气失宣或亏虚

阳气是精神生命活动的基础,热为阳,寒为阴,而抑郁所表现的心情低落、郁闷不乐、少言寡语等诸症皆属于阳气不达或不足之象。其责在肝脾,肝脾之阳气失于宣达、肝脾之阳气虚弱也是抑郁症常见病机。

笔者在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抑郁症证候要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抑郁症状较重的患者中畏寒者占2/5以上,且相当一部分患者还有肢冷的症状,说明抑郁症与阳气联系密切,且病位在于肝脾。其常见的病机为肝脾之阳气失于宣达和肝脾之阳气虚弱。在临证中注重温通或温补肝脾之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包祖晓[16]也提出肝气虚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是补肝气法。

2.2.3 脾失健运,气血不足

脾主运化,主思、藏意,脾气健旺,气血化生有源,则形体精神得以充养。若脾气运化功能失常,精神失其滋养,则可出现情绪低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张丽萍[17]认为:脾脏在情志活动中有重要作用,与郁证的发生密切相关。抑郁症病机中痰、热、瘀、虚等病理因素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龚丽博[18]认为心境恶劣的发病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发病因素是忧思、悲伤,其病位在脾、肝、心3脏。

2.2.4 心肾亏虚,元神失养

心主神明,这其中也包括了情志活动在内。肾主骨生髓,滋充髓海以养元神。如心肾亏虚,元神失养,神机运转失利,则可出现心烦失眠、精神低落、抑郁等精神症状。郝万山[19]认为此症属神窍疾病,病机为心胆阳虚,脑神失养,肝虚气郁,神窍痰蒙,故治疗予以温补心阳、振奋肝胆、疏达郁结、涤痰导浊之法。卢帅军等[20]认为:心阳虚会导致神昏气衰,引发抑郁症,治疗应补其渐竭之君火,使心神有所主,主明下安。江泳等[21]认为:肾阳虚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肾阳虚则导致脑髓失养,不能助肝升发疏泄,治疗时应佐以振奋肾阳。

2.3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3.1 复方对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所涉脏腑众多,各医家治疗入手点各有不同。

从少阳论治。张旭剑[22]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3例,有效率为95.18%,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周杰等[23]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37例抑郁症,痊愈21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6%。林冰等[24]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30例,有效率为83.3%,疗效满意。

从心论治。韩旭等[25]将抑郁症分为6型,其中心血瘀阻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者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肾不交者采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胆气虚者采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朱晨军等[26]采用安神定志丸治疗心胆气虚型抑郁症,疗效满意。杨芳娥等[27]采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产褥期抑郁症,疗效显著。

从脑神论治。郭雅明等[28]从5个方面论治:脑失所养,肝郁脾虚,方用越鞠丸;扰及脑神,肝郁气结,方用柴胡疏肝散;脑神失养,气滞血郁,方用血府逐瘀汤;脑神受阻,肝郁气滞,方用逍遥散;上不荣脑,肝肾阴虚,方用去瘀醒神汤。

从脾论治。卫向龙[29]认为:思则伤脾,临床上所见之抑郁症是由于伤脾而致气血亏虚、精神失养、气结痰凝或郁而化火,方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吕红艳[30]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脾虚肝郁型抑郁症40例,有效率为90%。

从肾论治。马学玉[31]运用二仙汤加减以温肾阳、益肾阴、泻肾火治疗更年期抑郁症16例,治愈4例,好转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75%。

2.3.2 单味或多味中药对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多因气机不利,气滞于内,进一步影响脏腑而成。李卓等[32]发现圣约翰草提取物可明显改善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状态,并且促进神经功能较快恢复,降低致残率,安全性好。同时发现石菖蒲、柴胡、人参、银杏、黄芪、合欢花等均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2.3.3 其他方法对抑郁症的治疗

除成方和单味中药治疗外,还有针灸推拿疗法(主要以耳针、电针和毫针等综合疗法为主、推拿和导引为辅)、近年兴起的心理疗法(包括支持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几种方式[33]);此外,还有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药蜡疗法和电痉挛疗法[34]等。

3 小 结

中医界需对抑郁症详细的辨证分型制定可靠的中医量化指标,进而形成科学可靠的规范指标。目前,用方多为个人经验,尚无对症的基础成方以供参考,且对治疗的单味药物认识、使用不多,影响了总体疗效。因此,临床上应做更深的研究,以治疗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1]江开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3.

[2]夏燕芳,高迎春.青少年抑郁症的分析与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28-129.

[3]魏熙.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95-97.

[4]陈秋桂.老年抑郁症的发布概况及护理对策[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7,8(2):126-128.

[5]岳莉莉,柏光泽.抑郁症与焦虑障碍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3,3(6):1069-1072.

[6]郭荣娟,王嘉麟,张允岭,等.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相关分析[J].中医杂志,2008,49(9):829,847.

[7]赵燕,王天芳,于春光,等.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9):691-693.

[8]郭小青,田正良,米金辉.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9),374-375.

[9]张建博,任路.肝失疏泄与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9,29(3):194-195.

[10]马欢.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37-538.

[11]张剑.李辅仁治疗老年抑郁症经验[J].中医杂志,2000,41(4):208.

[12]郭保全,石长珍.老年抑郁症治疗体会[J].国医论坛,2004,19(4):28.

[13]宋讳熙,胡随瑜,张海男,等.抑郁症肝郁气滞、肝郁痰阻证证候标准第二轮专家问卷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88-489.

[14]张海男,胡随瑜,陈泽奇,等.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类型第一轮专家问卷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7(6):519.

[15]胡随瑜,张宏耕,郑林,等.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候构成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13-12.

[16]包祖晓.精神抑郁症从肝气虚论治的体会[J].四川中医,2001,19(8):11-12.

[17]张丽萍.抑郁症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探讨[J].陕西中医,2005,26(l):45-47.

[18]龚丽博.柴胡疏肝散合苍术丸加减治疗心境恶劣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9):21-23.

[19]郝万山.柴桂温胆定志汤为主治疗精神抑郁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64.

[20]卢帅军,翟融.中医对抑郁症再认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7-8.

[21]江泳,姜瑞云,陈建杉.论肾阳虚与抑郁症发病的关联性[J].四川中医,2009,27(8):30-31.

[22]张旭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4(4):72.

[23]周杰,罗仁瀚,黄云声.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抑郁症37例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6):477-478.

[24]林冰,夏进.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8):37.

[25]韩旭,范圣凯,张捷.抑郁症的辨证施治临床观察50例[J].北京中医,2003,22(1):31-32.

[26]朱晨军,唐启盛,曲淼,等.安神定志丸治疗心胆气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5):206-208.

[27]杨芳娥,乔秋飞,宫亚萍.甘麦大枣汤治疗产褥期抑郁症30例[J].山西中医,2009,30(7):851,860.

[28]郭雅明,刘翠峰,王彦恒.治疗抑郁症经验[J].河北中医,2002,24(2):100-101.

[29]卫向龙.抑郁症从脾论治[J].河北中医,2004,26(11):832-833.

[30]吕红艳.辨证论治抑郁症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25(2):14-16.

[31]马学玉.二仙汤治疗更年期抑郁症16例[J].陕西中医,2002,23(5):438-439.

[32]李卓,陈冰,王瑾.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60-162.

[33]冯正直.抑郁症:实质与治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34]付华斌,陈峰,罗克勇,等.难治性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3):67-69.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03-0072-03

R749.4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3.34

2014-10-08;

2014-11-10

猜你喜欢
气滞病机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