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杰,高天旭,吕 越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名师高徒·
高体三教授三阴论治胁痛经验*
魏子杰,高天旭,吕 越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高体三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以六经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核心,创立“水暖土和木达”的学术思想,善治多种疑难杂症。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高教授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为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脾肾寒湿为其本,肝胆郁滞是其标,对于胁痛的治疗,应标本兼治。他提倡三阴(即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同治,以疏木达郁、暖水燥土为治法,从而使机体肝木不郁,脾土不湿,肾水不寒,则病痊愈。
高体三;名老中医;胁痛/中医药疗法;三阴同治
高体三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善治多种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疗效。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对于胁痛的治疗,高体三教授提倡三阴同治,常获佳效。
对于胁痛的病因,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宋代严用和谓其“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古今医彻·胁痛》曰:“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
高教授认为:胁痛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暖土和,则肝木温升而不郁;水寒土湿,则木气陷而不达,故木气郁塞;温升则气血流畅,陷则气血郁滞。因肝脉布于胸胁,气血郁滞,疏泄不利,则发为胁痛。肝木陷而不达,责之脾土之虚弱。肝木之善达者,实由脾土之左旋,脾土虚弱,无力上升,则肝木生气不足,陷而不达,肝气郁陷于本经发为胁痛。肝主藏血,血以温升为性,而血中温升之原,根于肾中之阳,肾阳虚亏,温气衰损,水寒于下,不能生发肝木,故木陷而血瘀,瘀于肝经而发病。
三阴即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根据高教授多年临床观察,三阴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一旦发病,往往影响其他二经,终致三经同病而杂病丛生[1]。故临床上,治肝之病,须兼脾肾。治脾之病,应兼治肝肾;治肾之病,当兼医肝脾,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胁痛的治疗,根据气血郁滞、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治疗时酌情运用一些疏理肝胆之品,常用药物有疏肝之柴胡、桂枝、香附、郁金;清肝之黄芩、黄连、牡丹皮、栀子;补肝之地黄、阿胶;温肝之吴茱萸、川芎、桂枝;柔肝之白芍;泻肝之龙胆草、川楝子等。
鉴于肝、脾、肾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上除针对肝胆外,还应兼顾脾肾,三阴同治,宜疏木达郁,暖水燥土。如此则肝木不郁,脾土不湿,肾水不寒,机体“水暖,土和,木达”,故病痊愈。
患者,女,34岁,1997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右胁疼痛5 a,加重1周。患者于199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不适,经中西药治疗后有所好转,近1周因情绪原因致胁痛发作,遂来诊。现症见右胁疼痛,伴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少、嗳气、乏力、腰痛、足跟痛,油腻饮食后胀满加重,大便干、2 d一行,精神不振,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细。胃脘部有压痛,腹部未触及包块。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示: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肝功能检查示:SB、ALT正常。B超检查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胁痛,属肝胃不和证。治宜清利肝胆,理气和胃。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5 g,黄芩10 g,白芍20 g,茵陈20 g,连翘30 g,陈皮20 g,半夏15 g,续断30 g,炒莱菔子20 g,焦山楂15 g,焦神曲15 g,焦麦芽15 g,厚朴15 g,枳实10 g,大黄6 g,麻子仁20 g,杏仁10 g。3剂,1 d 1剂,水煎服。嘱忌劳累及进食油腻食物。二诊:服药3 d后,患者右胁疼痛、胃脘胀满减轻,纳食增加,嗳气消失,腰痛、足跟痛也有所减轻,大便已通顺,1 d 1次,仍感乏力。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细。上方去大黄。继服6剂,水煎服。三诊:患者精神尚可,右胁轻微疼痛,体力增加,胃脘胀满减轻,纳食正常,腰痛及足跟痛消失,大便每日一行;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细;腰痛及足跟痛消失。上方去续断,6剂,水煎服。四诊:患者精神好,右胁疼痛、胃脘胀满消失,纳食尚可,二便正常,稍感乏力,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党参20 g,6剂,水煎服。
按 本案患者有慢性迁延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因为肝病多郁,肝失疏泄,气血郁滞,不通则痛,症见胁痛;木郁克土,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调,胃不降浊,失于受纳,症见胃脘胀满、纳少、嗳气。油腻之品,易困遏脾胃,故饮食油腻则胃胀加重;患者精神不振、形体消瘦、面色晦暗,为脾虚失运,气血生化无源所致,且患者久病,气血必然耗伤;土虚不能制水,则寒水泛滥,加之肝木郁滞,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故腰痛、足跟痛;脾虚不能为胃行津液,则津液不能布散大肠,大肠失于濡润,则大便干。患者肝脾肾3脏同病,故应三阴同治。
处方中选用大柴胡汤为主方,合麻子仁丸、保和丸加减治疗。大柴胡汤系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历代医家认为大柴胡汤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而设,但仍以治少阳为主。因为本案患者初诊时肝胆郁热,腑气不通,故用大柴胡汤清利肝胆、泻热通便。处方中麻子仁丸助大柴胡汤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保和丸消食和胃除胀满以调脾胃;茵陈清热利湿,增强疏利肝胆之功;续断补肾温阳,强腰健骨。二诊中患者郁热渐去,腑气通顺,故及时去大黄以免伐津伤阳。四诊时患者右胁疼痛、胃脘胀满消失,邪气已去,但正气不足,故加党参益气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恢复正气。如此三阴同治,使机体“水暖土和木达”,则诸病痊愈。
[1]高天旭,赵玉瑶.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67.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03-0041-02
R256.4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3.22
高天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3613718929@163.com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10B01-055)
2015-01-06;
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