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伟 (河南省扶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61300)
绵羊痘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张洪伟 (河南省扶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461300)
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或者粘膜发生痘症,是严重危害绵羊生长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此病传播快,对养羊业危害较大。笔者结合绵羊发生痘病的情况,通过分析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与大家探讨绵羊痘的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引起绵羊痘的病原微生物为痘病毒群病毒,一般呈砖形或者卵圆形,其只能在有生命的活细胞中繁殖,在寄生的细胞中产生嗜酸性细胞浆包涵体。痘病毒对干燥和寒冷抵抗力很强,可以存活数周至半年;对腐败的抵抗力很弱。一般的消毒药可将其灭活,3%的石炭酸、碘酊、2%的福尔马林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绵羊、山羊、禽类、猪、牛、马等都是易感动物,家畜中以绵羊痘最常见,在养羊区广泛流行。外来品种的羊易感性高,本地羊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羔羊最易感染,病情也较严重。患病或病愈的绵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常存在于痘浆、痘疱上皮和粘膜分泌物内,随着脱落的痂皮、分泌物而污染周围的环境和饲料、饮水等。健康的绵羊因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或者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绵羊痘可以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春秋两季多发,当饲养管理不善、饲养密度大及机体抵抗力降低时,都可以促使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绵羊痘的潜伏期为4~20d,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
病初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沉郁,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眼、鼻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1~2d后,在无毛或者少毛部位,如眼、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尾下面和腿内侧等处,出现圆形红斑 (蔷薇疹)。经2~3d,蔷薇疹发展至豌豆大,突出于皮肤表面成为苍白色坚实结节,即为丘疹。再经2~3d,丘疹内出现淡黄色通明液体,中央凹陷,变成水泡,再经2~3d由于白细胞渗入水疱内,则水疱内液体浑浊形成脓疱。此时体温又上升,全身症状加剧,如果没有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则脓疱逐渐变干,形成黑褐色痂皮,经过7d左右,痂皮脱落,遗留瘢痕而痊愈,病程大约 3~4周。
病变发展到丘疹期而中止,结节稍增大,坚硬称为 “石痘”,并不形成水疱或者脓疱,即逐渐吸收消散而痊愈,多发生在营养好,体质健壮的成年羊。个别病情严重的,痘疱互相融合形成大脓疱,称为 “融合痘”;有的痘疱内出血,颜色为黑红色,称为 “出血痘”或者 “黑痘”;继发感染坏死杆菌时,转变成恶性型,多以死亡告终,常见于营养不良、体质瘦弱的老、弱、孕羊及幼羊。
绵羊痘病变主要在皮肤,其次为粘膜。典型的病变为丘疹、水泡、脓疱和结痂。口腔粘膜,牙龈、咽部粘膜发生糜烂、溃疡、水泡或痘疹,支气管粘膜有痘疹,在皱胃粘膜也间或可见半球形、圆形、坚实的痘疹。肺脏质地变脆变硬,肺叶上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
根据流行病学 (冬季寒冷季节)、临床症状 (粘膜,皮肤少毛和无毛处的部位形成痘疹),病理部检特点 (粘膜、皮肤出现明显的痘疹)可作出初步诊断。
取清凉疱液,加青霉素、链霉素处理,给家兔口唇划痕接种,1周内兔唇部、口腔无水泡形成,因而排除了羊传染性脓疱,即 “羊口疮”的可能,由此确诊为绵羊痘病。
(1)对症状轻微或者症状不明显的羊群进行药物治疗,用痘疮五号,按照0.25m l/kg的剂量肌肉注射,同时为了防止继发感染用复方阿莫西林钠粉剂25~35mg/kg肌肉注射,连用5d,病情好转,逐渐痊愈。
(2)对皮肤痘症的绵羊用棉球蘸取2%来苏儿水充分冲洗后,涂擦紫药水,1天1次。对粘膜上发生病变的绵羊,用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擦紫药水,1天4次,病情逐渐好转,最后痊愈。
(3)对体温高、拒食、病情重和继发感染的绵羊,以强心补液,解毒和消炎为主,对症治疗,消除感染,提高抵抗力。
(1)为了预防绵羊痘的发生,要加强饲养管理。对羊舍、运动场要定期清扫,要把羊粪、垫草等污物堆积发酵,不要随处乱丢。对水槽、食槽、用具等用消毒剂严格消毒。饲料营养要全面,尤其是在冬春季节要适当补充精料,提高绵羊的抵抗力。在每年春、秋的多发季节,做好疫苗免疫工作,采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用量为0.5m l/只,进行皮下注射,预防效果良好。平时做好绵羊痘的普查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及时治疗。
(2)严禁从疫区购进羊只、羊肉、皮毛制品等。如需要从外地引进时,要进行检疫和隔离观察,证实无病后再合群。
(3)如果羊群中发生了绵羊痘,要及时隔离治疗,并把疫情立即上报给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封锁疫区,对病情严重的羊只及时扑杀,并对所有的病死羊只和羊粪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羊场进行彻底消毒,并限制疫区内家畜的活动,避免疫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