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杨 柳杰
1例甲泼尼龙导致白内障的病例分析
武杨 柳杰
甲泼尼龙片是一种糖皮质激素(GC)类药物, 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但长期使用可引起不良反应。本文对1例白内障患者的病情及其使用甲泼尼龙的情况进行分析, 探究甲泼尼龙与白内障的相关性, 以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和药师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 为药源性白内障的防治提供参考。
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白内障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类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的作用,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糖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 在疗效确切的同时, 也伴随着较多的不良反应。甲泼尼龙属人工合成的中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小剂量长期口服甲泼尼龙片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间质性肺病、结缔组织病、全身性皮肌炎等, 但长期使用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眼压增高、晶状体囊下混浊等。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晶体后囊下混浊, 称为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glucocorticoid induced cataract, GIC)[1]。本文就1例GIC患者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 男, 48岁, 因“活动后胸闷气短、干咳2年, 加重2个月”就诊于本院呼吸内科门诊, 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并感染、结缔组织病、肌炎”, 收入呼吸内科住院治疗。
患者2年前因发热就诊于外院, 行肺CT检查发现肺部呈间质性改变, 进一步行风湿免疫学检查, 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予以甲泼尼龙片长期口服治疗, 维持剂量为12 mg/d, 最大剂量达40 mg/d, 连续使用甲泼尼龙片将近2年。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无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患者自诉2年前视力良好, 约1年半前视力开始逐步下降, 现自觉明显视物不清。近1年内曾就诊于外院眼科, 诊断为“双眼白内障”。
该患者患白内障与使用甲泼尼龙的关联性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2.1 患者用药时间与白内障发生的时间 有学者认为一般在使用激素1年左右发生白内障, 但也有成年人应用激素4个月后即发生白内障的报道[2]。患者2年前开始口服甲泼尼龙片, 约1年半前视力逐步下降, 现自觉明显视物不清, 这与已有报道的观点相符合。
2.2 GIC发生的机制 目前关于GIC发病机制的学说主要有GC受体介导学说、晶状体蛋白结构及功能受损学说、晶状体酶功能受损学说、细胞黏附异常学说、细胞分化异常学说和细胞凋亡调节失控学说。
2.3 其他因素 白内障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年龄、性别、遗传倾向性、吸烟、糖尿病、紫外线辐射、药物等[3]。众多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研究表明, 多种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白内障, 常见的除糖皮质激素之外, 还有氯丙嗪、抗肿瘤药物(白消安、丝裂霉素、甲氧沙林、塔革雷丁等)、内分泌类药物(枸橼酸氯米芬、盐酸西那卡塞等)、别嘌呤醇等。近年来临床上新出现的一些药物也可能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如他汀类调脂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 他莫昔芬、胺碘酮、艾曲波帕、异维A酸、硝苯地平、喹硫平等[4,5]。该患者男, 48岁, 无家族遗传性白内障, 无吸烟史, 无营养摄入障碍及代谢紊乱, 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无眼部外伤史, 无毒物及辐射接触史, 除甲泼尼龙外, 无上述其他易导致白内障药物的使用史。
从患者用药时间与白内障发生时间、合并用药情况、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综合来分析, 患者双眼白内障的出现, 与甲泼尼龙片的使用有着极大的关联。药师建议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谨慎, 应该及时监测不良反应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为避免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眼部不良反应, 可考虑采取以下办法:①在不影响原有疾病治疗的情况下, 应尽量减少激素用量及疗程。②若需长期应用激素, 如激素依赖、频复发型,可加用对眼部无不良反应的免疫抑制剂以减少激素剂量, 患者应以最合适的最小剂量维持治疗。③各科医师均应高度注意糖皮质激素对视功能的损害, 应事先提醒患者及家属有眼压升高的危险性, 不宜长期或自购使用, 在用药过程中, 建议每2个月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以及时发现和治疗。④一旦发生眼压增高或晶状体浑浊, 应逐渐减量或停用激素, 并给予相应眼部药物治疗, 如噻吗洛尔滴眼液、牛磺酸滴眼液等[6]。另外, 最近也有很多关于GR抑制剂RU486功能的报道。可以开发GR抑制剂类药物, 以预防或治疗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
[1] 向红.78例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临床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3):297-298.
[2] 王柏川, 叶剑. 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研究进展. 眼视光学杂志, 2007, 9(4):281-285.
[3] Prokofyeva E, Wegener A, Zrenner E. Cataract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in Europe: a literature review. Acta Ophthalmologica, 2012, 91(5):395-405.
[4] Sternberg K, Terwee T, Stachs O, et al. Drug-induced secondary cataract prevention: experimental ex vivo and in vivo results with disulfiram, methotrexate and actinomycin D. Ophthalmic Res, 2010, 44(4):225-236.
[5] Li J, Tripathi RC, Tripathi BJ. Drug-induced ocular disorders. Drug Saf, 2008, 31(2):127-141.
[6] 苗静, 徐虹, 沈茜, 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致眼科不良反应分析.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4):335-3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1.143
2015-06-12]
116021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药剂科(武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柳杰)
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