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富
(山西省阳城县食用菌开发中心,山西晋城048100)
山西阳城猴头菇栽培模式
刘军富
(山西省阳城县食用菌开发中心,山西晋城048100)
本文阐述了阳城县猴头菇栽培的历史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此进行了梳理、总结、研究,以期为猴头菇的种植户提供理论依据。
阳城;猴头菇;栽培模式
猴头菇,又名猴头菌、猴头蘑,是名贵的食药兼用菌。它质嫩味鲜,是宴席上的佳肴。过去人们常将其与燕窝、熊掌、鱼翅并称为四大名菜,并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据北京食品研究所分析,100g猴头菇干品中含蛋白质26.3g,脂肪4.2g,碳水化合物44.9g,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猴头菇性平味甘(实为微苦),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对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它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早在1200多年前就采食自然生长的猴头菇了。但是由于野生数量太少,价格昂贵,一般人很难品尝到。1960年,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对野生猴头菇进行人工驯化获得成功。从此开始,猴头菇才可进行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猴头菇进入寻常百姓家。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阳城县寺头乡在全县最早开始猴头菇的栽培。随着生产的发展,栽培遍及到全县25个乡镇。规模达到5000余户,5000万瓶,成为山西省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栽培模式主要为:利用玻璃瓶作培养容器,在土窑洞、旧房屋内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猴头菇生产方面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装瓶速度慢,清洗、搬运劳动强度大,生产劳动力效率不高。第二,瓶子容积小,一般只有0.5L,单瓶所装培养料少,单产低。第三,瓶子占用空间大,单位面积出菇量少,致使栽培场地紧张。第四,土窑洞、旧房屋的通风、光线不好,对猴头菇的品质有影响。针对在生产中出现的以上问题,从2003年开始,笔者根据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阳城的地理、气候条件,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引进,在本地试验、示范、推广,对栽培季节、培养料配方、栽培场地、栽培流程、污染及畸形菇防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梳理、总结。逐步完成了“塑料袋大棚猴头菇栽培新模式”的研究。现介绍如下。
1.1 栽培季节
结合阳城县的气候条件,猴头菇自然条件下的出菇期,春季为3月中旬至5月底,秋季为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播种期前推一个月。
1.2 培养料配方
1)锯末78%、麸皮20%、石膏1%、磷酸二氢钾为0.3%、含水量55%~60%。
2)锯末43%、棉籽皮40%、麸皮15%、石膏1%、磷酸二氢钾0.3%、含水量60%~65%。
3)玉米芯78%、麸皮20%、石膏1%、磷酸二氢钾0.3%、含水量60%~65%。
1.3 栽培场地
由于猴头菇菌丝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条件,因此发菌场所最好选择干燥、通风、避光的发菌室内。而出菇场地选择通风、光照较好的蔬菜温室大棚内最好。
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采收,主要工序介绍如下。
2.1 拌料
培养料配制要求做到“一准二匀”,即称量准确,原辅料搅拌均匀,水份均匀。不能用石灰代替石膏。湿度要求达到60%~65%,pH值5.5左右。
2.2 装袋
猴头菇栽培袋用17×35×0.05cm的聚乙烯专用折角袋,用无棉盖体封口。每袋干料0.5kg左右,最好用装袋机装袋。装料要求松紧适度,搬运小心。
2.3 灭菌
灭菌是栽培成败的关键,猴头菇培养基呈酸性,适合杂菌的生长与繁殖。因此装好袋后应立即进行灭菌。以最快的速度使灭菌灶温度达到100℃,做到“攻头保尾,控中间”。中期不能掉温,100℃保持12h,停火后焖一夜出锅。
2.4 接种
时时刻刻要有无菌观念。接种箱、接种室、培养室,事先必须打扫干净,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接种可以用接种箱、接种机接种。要求:快速、稳定、动作小,尽量不使空气流动。先用一小块菌种接入袋穴里面。然后再用一块菌种固定在接种穴上部孔口。以便上下同时发菌。
2.5 发菌
接种后,必须使菌袋处于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发菌。第1~10d,培养室温度达到20~25℃。以使菌丝尽早萌发、定植。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注意观察袋温和室温的差距。冬季、早春应采取加温发菌,早秋应降温发菌。发菌室要求干燥、通风,空气湿度70%以下,注意避光发菌。一般经30~40d即可长满全袋。
2.6 出菇
当菌丝体长到一半以上时,就陆续出现子实体。这时应及时做好出菇准备。猴头菇属好气性真菌,出菇场地要求有新鲜的、流动的空气。所以在野外大棚出菇较为理想。出菇期要创造适合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湿、光、气等条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2.6.1 适时开口
当菌丝长满袋时,去掉封口,或在袋头开一直径2cm的圆孔。
2.6.2 调节温度
要特别注意出菇期的温度管理,菌袋进棚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到最适温度16~20℃之间,进行催蕾。在适温条件下,从小蕾到采收,一般10~18d。若温度超过规定可采用:空间喷雾、菇棚地面灌水、遮荫物加厚、早晚天凉时通风。
2.6.3 控制湿度
猴头菇生长发育必须科学水分管理,根据菇体大小、色泽、气候(刮风、晴朗、阴雨)等不同条件,进行不同水分管理。菇小时,喷雾状水。刮风、晴朗天气,多喷水;阴雨天气,小喷或不喷。检测湿度是否适当,可从刺毛观察,长速缓慢,则为湿度不足,就要喷雾化水增湿,喷水必须结合通风,使空气新鲜,子实体茁壮成长。栽培场地空气相对湿度,最适为85%~90%。湿度管理应采取:地面灌水、墙壁喷水增加地湿;喷头朝上,空间喷雾,增加空湿,阴雨天气,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2.6.4 加强通风
猴头菇是好氧性菌类,必须有流动性的新鲜空气。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抵制中心部位的发育,就会出现珊瑚状的畸形菇,因此管理上要根据天气情况,加强空气管理。但切忌风直吹菇体,以免萎缩。
2.6.5 适度光照
出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菇棚掌握“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以满足子实体生长。
2.7 采收
猴头菇从菇蕾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10~18d即可采收。成熟的标志是菌刺粗糙,并开始弹射孢子。根据猴头菇市场要求,采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别。若作为鲜菇销售或盐渍猴头菇,最好在菌刺长度不超过0.5cm,尚未大量释放孢子时采收。此时色泽洁白,风味鲜美纯正,没有苦味或苦味极微。若作为药用猴头菇或脱水烘干菇,其菇体成熟度可以延长些,以菌刺1cm左右采收。
猴头菇一般可采收3茬,但以头1、2茬产量高、品质好,一般生物学效率可达80%~100%。在头茬菇采收后,应停止喷水3d,通风48h,让采收后菇根表面收缩、干燥,以防发霉。再把温度调整到23~25℃,使菌丝体休整,积累养分。8~15d左右,原基出现,此时把温度降到16~20℃,空气湿度提高到85%~90%,和头茬菇一样进行管理。整个生产周期正常气温条件下80~100d结束。
3.1 菌袋污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杂菌是影响培育猴头菇成功与否和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杂菌污染严重时,还会造成栽培失败。因此必须认真做好防杂工作,防患于未然。猴头菇生产中常见的杂菌污染原因有:
1)菌种不纯,隐性污染。接种后接种部位出现污染。其防治方法是选用优质菌种。
2)灭菌不彻底。灭菌不彻底会出现整个袋子的上中下部同时出现污染。其防治方法是要严格控制灭菌温度、时间。
3)袋子破损:破损的部位出现杂菌污染。其防治方法是装袋、搬运过程注意轻拿轻放。
4)接种污染:由于接种时,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当引起。其防治方法是严格消毒,规范操作。
5)高温高湿:发菌时,袋温过高,超过30℃,加之湿度大引起。其防治方法是适温发菌,降低湿度。
3.2 猴头菇畸形类型及防治
3.2.1 珊瑚状丛集
猴头菇珊瑚状丛集的发生原因是培养料配置不恰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因此在配料时不要混入松、柏香樟等树种木屑及其它有毒化学物。并注意通风换气。
3.2.2 光秃型
水分湿度管理不善,会使部分猴头菇产生光秃无刺型猴头。因此要加强水分管理,保持85%~90%的空气湿度,同时加强通风,又要避免空气直吹子实体。
3.2.3 色泽异常型
温度湿度过低是猴头菇发红的主要原因。因此,培养期间,保证合适的温、湿度是防止菇体发红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塑料袋大棚栽培猴头菇新模式的推广引用,得到了如下显著的效果。一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由过去的手工装瓶到如今的机械化装袋,人均每天装料量由150kg上升到600kg,生产效率提高4倍多,降低了劳动力生产成本。二是,提高了出菇大棚设施面积的利用率,提升了猴头菇品质,增加了菇农收入。采用大棚立体上架栽培模式后,单位面积培养料增加了,这就提高了大棚面积的利用率,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比。由于大棚的温度、空气、光线更容易控制,因而,猴头菇的品质也得到提升,菇农的经济收入也显著增加,由过去的一棚(240m2)收入1.5万元增加到2万元。通过对新模式的推广,全县猴头菇的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发展全县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1]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刘波.山西食用菌栽培[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9.
[3]王燕.袋栽猴头菇杂菌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J].食用菌,2014,(3):64-65.
[4]吴清山.猴头菇精细化栽培关键技术 [J].食用菌,2014(6):46-47.
[5]黄良水,常山猴头及其菌棒层架立体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4,33(2):59-60.
Hericium Mushroom Cultivation Model of Yangcheng Shanxi
LIU Jun-fu
(Edible Fungi Development Center of Yangcheng County in Shangxi Province,Jincheng 048100,China)
In this paper,we described the cultivation history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production of Hericium Mushroom in Yangcheng county,this sort,summarize and research,aiming at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hericium growers.
Yangcheng;hericium Mushroom;cultivation Model
S646
A
1008-1038(2015)10-0075-03
2015-03-12
刘军富(1968—),男,研究方向为食用菌栽培技术及农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