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张丽英 纪艳 孙秀玖 李春颖 李艳玲 范垂姝 李尊严
吉林地区血小板输注疗效与临床病种的关联性分析
刘磊 张丽英 纪艳 孙秀玖 李春颖 李艳玲 范垂姝 李尊严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59例不同临床病种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159例血小板输注患者测定血小板数目, 脾大患者65例, 脾正常患者94例, 采用输注后24 h的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CCI<5.0×109/L)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的标准, 其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7.14%, 血液病31.58%, 恶性肿瘤28.0%以及肝硬化38.78%。脾正常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脾大患者(P<0.05)。结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输注效果最好, 临床止血效果明显, 而血液病、恶性肿瘤、肝硬化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原因引起PTR比例显著增高。
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临床病种;血小板输注无效症
随着成分输血的推广, 血小板输注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 不同患者之间的输注效果不尽相同, 如何通过临床实际输注情况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比较输注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数目, 对不同疾病之间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比较, 为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在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及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期间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159例,其中大出血后输入大量成分血(输血量>3000 ml)而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8例(创伤21例, 宫外孕7例);血液病患者5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1例, 白血病3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恶性肿瘤患者25例;肝硬化49例。159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 其中脾大患者65例,脾正常患者94例。所有输注单采血小板均由吉林市中心血站提供。每单位容量约250 ml, 血小板预定值2.5×1011/L。
1.2 方法 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后1、24 h分别采集静脉血作血小板计数。调查患者有无脾肿大, 测量身高体重, 计算体表面积。
1.3 疗效评价标准[1]输注后CCI=输后血小板增加数(个/
μ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其中, 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cm)+0.0128×患者体重(kg)+ 0.01529。4种疾病类型, 采用输注后24 h的CCI(CCI<5.0×109/L)为判定PTR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创伤和宫外孕)7.14%,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MDS等)31.58%, 恶性肿瘤28.0%以及肝硬化38.78%。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在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中效果最不明显, 而恶性肿瘤、血液病和肝硬化均已达到或接近30%。
2.2 脾脏大小对输注效果的影响65例脾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31例, 无效率为47.69%。94例脾脏正常患者, 血小板输注无效15例, 无效率为15.96%。与脾脏大患者相比较,脾脏正常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更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1, P<0.05)。
随着成分输血被广泛应用, 血小板的输注已成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伴随而来血小板输注无效问题也日趋显著[2]。
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25%的PTR患者存在血小板抗体, 主要为HLA抗体, 其次为HPA抗体。资料报道[3],30%~80%患者在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后会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 由于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输注血小板时仅考虑ABO血型相合, 而不做HLA系统和HPA抗原检测, 因此在多次输注后易发生PTR。PTR的影响因素:①病种: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就很脆弱, 易产生抗体。②发热: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对危险度为7.2[4]。③脾脏: 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 本研究数据表明脾大影响输注疗效, 而肝硬化脾亢患者多为血小板减少。④药物:多种抗生素、抗霉菌药物、化疗药都会破坏血小板。⑤DIC:为迅速止血, 输入的血小板大量散布于血管内皮间形成血栓并被消耗。
综上所述,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原因之一, 而血小板的产生与患者的病因、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及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 因此应针对不同的病因及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血小板输注方案, 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杜绝不必要的输注, 减少受血者接触同种异体抗原的几率。应将血小板抗体筛选作为患者血小板输注前的常规检查, 以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抗体所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完毕后应对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时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分析病因、采取对策, 为下一步患者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1]刘达庄, 朱自严, 包于勤.免疫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5-108.
[2]毛淑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4,9(8):98-99.
[3]Doughty HA, Murphy MF, Metcalfe P, et al.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mmune and non-immune cause of platelet refractoriness.VoxSang,1994,66(2):200-205.
[4]Benson K, Fields K, Hiemenz J, et al. The platelet-refractory bone marrow transplant patient: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bleeding. Semin Oncol,1993,20(Suppl6):102-1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186
2015-01-04]
132021 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磊 张丽英 纪艳孙秀玖 李春颖 李艳玲 范垂姝);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李尊严)通讯作者: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