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银芝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韩银芝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0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痊愈29例, 死亡1例。结论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窘迫、气促、发绀以及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甚至神志不清、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做好一切急救器材、药品准备;积极配合抢救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通常的吸氧疗法往往难以纠正, 必须通过机械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 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对临床预见性护理、时机护理、特色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分析, 现选取2012~2013年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临床护理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55岁。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炎17例, 多发复合伤6例,急性胰腺炎4例, 中毒休克3例。
1.2 方法 氧疗, 迅速纠正缺氧是抢救ARDS的中心环节。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主要方法。采取有效抗感染措施。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消除肺水肿控制液体输入量、使用利尿药等。积极治疗病因。
所有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痊愈29例, 死亡1例。
3.1 护理评估 病因评估有无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 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外或肺内严重疾病。临床表现评估, 呼吸系统症状。患者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 发绀。神经精神症状。患者有无烦躁不安、表情焦虑、出汗甚至神志不清等缺氧表现。患者是否有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评估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力量, 有无恐惧以及恐惧的程度。密切观察呼吸窘迫、气促、发绀以及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甚至神志不清、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做好一切急救器材、药品准备;积极配合抢救护理。
3.2 急性发作时护理 患者应取半卧位, 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不必要的讲话, 保持病室安静。纠正缺氧为刻不容缓的重要措施, 一般均需吸高浓度氧(>50%)。①储氧袋面罩给氧。应用储氧袋面罩以较低流量氧达到很高的吸氧浓度, 从而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注意要选择合适面罩, 防止面部局部皮肤受损[1]。②脉氧饱和度监测。根据脉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只要使血氧饱和度(SaO2)>90%, 应尽可能吸入较低浓度氧, 防止发生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 通过湿化、叩背、雾化、有效咳嗽、经口鼻吸痰等手段排出痰液, 清理呼吸道。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生命体征监护,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 呼吸困难等情况。备好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吸引器等用物。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控制补液量及速度, 防止加重心脏负荷。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观察痰液性状、量, 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3.3 特色护理
3.3.1 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配合护理 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是一种安全、准确、迅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新技术。检查纤支镜、冷光源是否正常, 气管导管注射空气后观察气囊压力及是否漏气。持续心电血压监护, 建立静脉通路。患者平卧位, 必要时约束双手。配合局部麻醉。选择较畅通的一侧鼻腔, 先用1%丁卡因或用2%利多卡因喷雾麻醉鼻腔及咽部黏膜3次;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2~3 ml, 再用1%麻黄碱液喷雾鼻腔。注射器抽取地西泮1支,若患者烦躁不安, 插管前即刻静脉滴注地西泮2.5~5.0 mg。配合插管, 纤支镜及导管内均涂以无菌硅油或液状石蜡, 将无菌气管导管套于纤支镜外, 以减少导管与纤支镜的摩擦, 避免损伤纤支镜;按纤支镜常规操作方法, 由鼻腔插入, 当纤支镜前段达气管隆突上约3 cm时, 打开吸引器, 以清除气管内的分泌物。助手将气管导管沿纤支镜插入气管内, 然后退出纤支镜。根据患者的身高情况进一步调整导管;一般可插入25~28 cm(距鼻孔), 外露4~5 cm。固定导管, 注射8~15 ml气体进入气囊;剪一条长10 cm, 宽2.5 cm的胶布, 从中间剪开2/3, 宽的一端贴在鼻翼上, 将另一端两条细长的胶布分别环绕在气管插管的外露部分, 连接呼吸机, 进行机械通气[2]。用听诊器对比听诊两肺, 观察呼吸音强弱及是否对称。
3.3.2 机械通气镇静药、肌松药应用护理 ARDS患者使用镇静药、肌松药主要目的是实现患者与呼吸机之间呼吸同步。最好的方式为持续静脉泵入注射。主要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3.3.2.1 加强人工气道管理 镇静药的使用使患者咳嗽反射中枢受到抑制, 咳嗽咳痰运动减弱, 分泌物排出不畅, 易导致气道阻塞, 引起肺不张和下呼吸道感染, 因此必须加强呼吸道护理, 有效吸痰, 加强气道湿化。
3.3.2.2 预防误吸 镇静治疗后患者容易发生口腔分泌物误吸和胃液反流。导管气囊应用饱和技术充气;鼻饲前翻身、叩背、吸痰, 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 以免发生呕吐或反流。
3.3.2.3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发生 应用镇静药的患者睡眠多, 主动翻动、肢体活动少, 定时翻身,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以防皮肤长期受压发生压疮;被动活动肢体, 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并保持功能位,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对患者介绍ARDS抢救成功的病例, 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并说明呼吸机可以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使患者能逐渐适应机械通气引起的不适,对清醒患者说明配合方法。应告知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改善, 有要呼吸的能力, 渐进撤机, 防止精神压力增加造成撤机困难。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可以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勤翻身, 保证充足的睡眠, 缓解可以坐在床边的活性逐渐增加, 活动范围。注意劳逸结合, 勿过劳;注意预防并及时治疗感冒;1个月后复查胸片。如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应立即就医。
[1]张巧玲.2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2):212-213.
[2]刘敏, 杨丽敏, 欧海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管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6):614-6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26
2014-12-08]
154252 黑龙江省萝北县团结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