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 系统下制造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探讨

2015-01-23 07:31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董西红
财会通讯 2015年35期
关键词:成本法供应商供应链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董西红

一、ERP系统简介

企业资源技术(ERP)被公认为是组织活动整个过程的信息技术,其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改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ERP系统的特征也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方面,ERP系统一般应用于面向对象语言和方法的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复用技术和软件构件技术等,在互联网中被广泛普及并应用;二是管理思想方面,ERP系统展现出以客户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三是企业集成方面,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和联盟商家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企业之所以选择ERP系统,原因有六点:一是企业需要一个公共的信息共享平台;二是ERP系统能够实现流程的改进;三是ERP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可见性;四是合理利用ERP系统能够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五是可以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六是ERP系统有助于改进组织活动的战略决策。ERP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应用基础,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有助于业绩提升,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ERP系统应用的逻辑关系

二、成本管理研究

(一)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即材料和库存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跨组织成本管理及交易成本管理。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则主要侧重于供应链各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成本管理结合,注重各加盟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但因为各组织之间往往无法保持同步操作,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就将交易成本列入管理的行列中。在跨组织成本管理及交易成本管理过程中,其成本管理方法中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管理基础,其管理方法如图2所示。

(二)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 成本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主要分成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三种。

图2 跨组织成本管理方法

(1)标准成本法。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企业在管理上应该推出“最完整的结算和监督机制”,标准成本法也就在此情形下诞生。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标准成本的制定;二是成本差异揭示和分析,如图3所示。标准成本制定最主要的问题是成本核心的确定,主要可以分成消耗标准和价值标准两方面。成本差异出现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标准成本制定的不合理性,需要进行重新制定;二是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需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图3 标准成本法的内容

标准成本法的优点包括:从成本角度分析,为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成本;从会计角度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的核算方式;从管理角度分析,提供了一种业绩考核的有效工具。缺点包括:标准成本管理是狭义上的成本管理,为涉及到管理的全部过程;未能考虑到市场需求,仅反应了企业自身的客观情况;标准成本设计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会计工作和技术测定的支持。

(2)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和工作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应用目标成本法时,一般使用问题分析图来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有效地将层次结构和操作流程融合在一起,横向指的是系统的嵌套结构,纵向指的是业务的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目标成本管理法应用的问题分析

目标成本法的优点包括:目标成本法是以市场为主要向导,充分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产品成本的约束力,有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运营目标;目标成本管理实现了产品成本管过程的管理,能够调动生产过程中全体员工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缺点包括:影响目标成本管理实现的因素很多,容易忽视成本管理的真实性;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按目标和任务划分的,期间的一些费用划分较为困难;在员工成本考核管理模式下,目标成本管理更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成本管理的过程,不利于员工的奖惩考核。

(3)作业成本法。企业生产流程的复杂化,间接导致成本费用的提升,这也成为企业成本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业成本法于20世纪中后期被发明,是一种以作业为主的成本计算法,具体的实施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流程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包括:作业成本引入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定义,有利于成本分配的精确化;可同时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服务。缺点包括:缺乏统一的标准,实施的准确性较低;仅从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考虑,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成本计算的工作量,有利于核算成本的控制。

三、ERP系统下的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三种成本管理法结合应用的基础上,有人提出将作业成本作为核心,先后融合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形成新的成本管理方法——TS-ABC供应链成本管理法,并制定了相应的构架模型和实施流程,为供应商在成本管理上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创新支持。ERP系统在此环节中,则为TS-ABC供应链成本管理法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实践平台。

(一)ERP系统在TS-ABC中的应用 ERP系统为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实现了会计数据和作业信息的汇总与共享,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效的结合起来,并通过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在成本管理中,标准成本体系是ERP系统的标准配置,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事前计划、事中执行、事后分析的管理方式,让成本管理、目标管理和作业管理充分的结合应用起来。在制造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逐步提升的过程中,间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多,直接人工的成本变得越来越少,因此间接成本就成为成本管理工作核心内容之一。事实上,作业成本法的出现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目标成本法则是目前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实施该成本管理法最大的难点是各层次合理标准的制定;而作业成本法则可以获得作业层次中较为客观准确的成本数据。将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有效地结合应用,能够客观地反应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成本,在此基础上再应用标准成本法,就可以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二)TS-ABC的结构模型 TS-ABC的结构模型是以ERP系统为技术支持,以作业成本为核心,结合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最终实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TS-ABC的结构模型如图6所示。(1)基础层:整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结合是在ERP系统上执行的,ERP系统是整个结构模型的基础。(2)实施层:将作业成本管理当成是整个流程的核心,再先后将目标成本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有效结合起来,让这三种成本管理方法做到扬长补短,更高效地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3)目标层:在ERP系统的基础上,将三种成本管理法结合应用,为制造企业的长远作业目标提供支持,最终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目标。

图6 TS-ABC的结构模型

(三)TS-ABC的应用流程 从制造企业到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整个过程中应用TS-ABC的具体流程如图7所示。

(四)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成本管理方法是从不同的视角来定义的,这些方法在单独应用时各有利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希望能够扬长补短,最终获得不错的成效。

图7 TS-ABC的应用流程

(1)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结合应用。结合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成本管理时,主要应该考虑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考察,二是作业操作再造和产品的升级。在企业内外情况的考察中,需要对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研,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生产出能够切实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也要考虑供应链的成本,结合生产情况,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初步的计算。而在进行作业操作再造和产品升级时,可以将企业作业分成基本作业和支持性作业两种,分别对这两种作业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和评定,确定作业操作存在的问题,之后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协调,以较少成本的损失,期间若发现产品设计有缺陷,则应从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综合分析,再对现有的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升级。

(2)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结合应用。在制定目标成本的作业操作再造以及目标成本生成的同时,企业就已经具备了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的能力,即将目标成本分配到按作业划分的各个部门中,并由相应的部门对作业成本进行计算,最终确定各个作业的标准成本。具体的执行过程可以分成三点:一是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作业的标准成本;二是执行阶段,负责将产品计划书在实际生产中落实的作业标准成本;三是确定资源的标准价格。执行过程相对应分成事前计划、事中执行、事后分析三种模式。事前计划:将上一步得到的可执行的目标成本确定为供应商总体作业的目标成本;将作业标准列为ERP系统实施的成本管理;将目标成本落实到作业层次上。事中执行:在ERP系统上,将上述作业成本标准设定在系统的各个模块中,实际作业时,各作业的实际数据自动和ERP系统中已经设定的标准进行核对。若数据相符,则作业可以顺序进行;若不符,则停止作业,让相关负责对作业进行判断并做出处理,若出入太大,则由负责人上报上一级管理人,以实现ERP系统对作业成本的事中执行,为事后分析做出数据基础。事后分析:非增值作业对客户或企业而言都不具意义,作业过程中一切的成本消耗都是浪费,是企业进行下一步作业优先会排除的部分。

(五)需要关注的问题

(1)ERP系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结合。ERP系统中数据共享的理念基础完全可以满足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各种需求,二者都可以从实际的业务处理中获得所需的数据,进而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操作。

(2)ERP系统的代码体系。ERP系统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必须选择,也是提升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的有效保障。各类标准的制定是应用ERP系统的前提,也是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基础,而各类标准的制定必须有系统代码体系的支持,因此在成本管理中,ERP系统代码体系非常重要。

四、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保障体系

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是供应商成本管理的必备条件,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知识转移、数据共享、激励制度等保障体系,以确保供应商成本管理顺序实施。

(一)企业-供应商的知识转移保障体系 制造企业应该和供应商建立知识转移保障体系,共同为实现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1)知识转移分类。所谓的知识转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高度个性难以编码和格式化而难以在个体和企业中转移的隐性知识,二是能用语言、文字、数字、图形等方式进行传递的显性知识,具体归类如图8所示。

图8 企业-供应商的知识转移分类图

(2)知识转移保障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向供应商建立知识转移保障体系,具体应该包含两方面,一是制造企业-供应商内部的知识转移保障体系;二是制造企业-供应商外部的机械设备利用。制造企业-供应商内部的知识转移保障体系:制造企业为了让关键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于自身的生产需求,主动为关键供应商提供整个生产流程所需的重要知识,同样的,关键供应商为了稳定和制造企业的合作关系,满足制造企业的生产需求,主动向制造企业学习相关技术知识;为了让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更稳定,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制造企业和供应商均主动进行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学习。制造企业-供应商外部的机械设备利用:机械设备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为了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制造企业会不间断对供应商的机械设备进行考核和评定,取消与技术水平差的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为了稳定合作,供应商就会主动购买先进社会,以提升技术水平。

(二)企业-供应商的数据共享保障体系 按照约束理论,系统强弱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制造企业和供应商合作后,就被视为一个整体,任何一方的实力较弱,就会对另一方造成影响。因此,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非常有必要。建立企业-供应商的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创建联盟体文化,提升数据共享意识;(2)建立协调制度,加强制度建设;(3)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编码化。

(三)企业-供应商的激励制度 在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中,仅仅实现知识转移和数据共享无法满足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需求,建立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激励制度也是必备条件。因为对关键供应商建立激励制度,有利于稳定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管理权。制造企业在双方的合作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让供应商服从企业的管理。将激励制度划分为两种:显性激励制度和隐性激励制度。显性激励制度包括渐进式订单激励、价格补偿激励、利益再分配激励、资产的共同投资等;隐性激励制度包括信任激励、数据共享激励、商誉激励、产品共同研究激励、协同创新激励等。

(四)ERP系统对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持 对供应链的高效管理,能够满足决策管理过程中的持续调整需求,在ERP系统中,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产品的研究和生产、人力资源的管理等模块都能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制造企业的角度分析,借助网络可以将制造企业的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和供应商的ERP系统有效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决策管理和协同操作等,最终达到制造企业和供应商战略的同步化。

[1] 王春华:《制造业企业运用ERP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价值工程》2010年第6期。

[2] 周洪霞:《ERP成本管理模式对提高采油企业决策效益的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15期。

[3] 孟凡:《用精细化管理做好物资工作》,《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年第11期。

[4] 刘海兵:《论ERP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必要》,《财经界》2013年第32期。

[5] 王光明:《基于ERP系统的供应商成本管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成本法供应商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供应商和客户是否可以抑制企业在职消费?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利润差异探究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汽车备件供应商选择
光伏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与作用分析
浅谈变动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