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最佳条件优化

2015-01-22 07:30李慧芬张克顺
饲料工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糖蜜豆粕固态

■李慧芬 马 成 张克顺

(青岛根源生物集团,山东青岛266736)

发酵豆粕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对动物有益的菌种、乳酸、多肽等物质,是一种优质的多功能饲料蛋白。用于发酵豆粕的菌种多为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乳酸。在豆粕的固态发酵中,乳酸菌的主要机制为分泌乳酸和短链脂肪酸,可以促进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刺激有益菌的生长(Marteaup等,2001)。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抗菌化合物,对致病菌的拮抗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肠道内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势下降,形成肠道内酸性环境,使肠道中不耐酸的致病菌迅速死亡,从而达到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目的(Serviana等,2004)。在体外,乳酸能抑制腐败细菌的生长,从而有效地减少这些微生物产生毒胺、吲哚、氨等致癌物质和其他毒性物质的可能(Stale等,2005)。乳酸是一种高效、无残留、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具有促进动物生长、延长饲料保质期、防止饲料霉变的作用,在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乳酸的生产主要有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目前化学法已逐渐为微生物发酵法所取代,每年大约有90%的L-乳酸是通过生物发酵法获得的(Wang等,2002)。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乳酸,因菌种和培养液不同,乳酸质量和产量有很大差异,乳杆菌以其产酸量高、产酸快、厌氧低能耗、低成本的优势,成为广大研究者关注的热点(Niju等,2004)。近年来,对L-乳酸的生产研究多集中在液体发酵工艺上,考察乳杆菌固态发酵产L-乳酸工艺条件优化的报道比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结合,优选一株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最佳工艺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豆粕:粗蛋白为46%的豆粕,购自龙口香驰粮油有限公司;菌株:植物乳杆菌PHF-3为本实验室选育保存。

1.2 方法

1.2.1 植物乳杆菌接种液制备

用MRS液体培养基培养植物乳杆菌,37℃恒温培养箱内,静置培养18 h。

MRS液体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蛋白胨1%、牛肉膏1%、酵母膏0.5%、乙酸钠0.5%、柠檬酸三铵0.2%、K2HPO4·7H2O 0.2%、吐温 80 0.1%、MgSO4·7H2O 0.058%、MnSO4·H2O 0.025%,pH值6.2。

按国标GB 4789.3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测定乳酸菌菌量,并用无菌水调节乳酸菌浓度为2×108CFU/ml。

1.2.2 固体发酵基础条件

豆粕100 g,以2%比例接种植物乳杆菌,加水调节料水比为1∶0.4,初始pH值设定为6,37℃恒温培养箱内,发酵48 h。

1.2.3 L-乳酸测定

10 g发酵豆粕,加入90 ml水,常温磁力搅拌1 h,10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利用SBA-40D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L-乳酸含量。

主要测定原理为:生物传感分析仪内含有乳酸氧化酶酶膜,并连接电极。乳酸氧化酶氧化乳酸产生的H2O2的量与被氧化的乳酸量成正比,因此可通过电极测定H2O2的量,来确定乳酸的含量(冯东等,2012)。

1.2.4 单因素试验

以L-乳酸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外加碳源类别、浓度与发酵时间等条件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

在固体发酵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外加1.0%的碳源,共比较5种碳源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红糖、糖蜜、葡萄糖、玉米淀粉、玉米粉;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外加碳源的类别,进一步考察外加碳源的浓度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0.5%、1.0%、1.5%、2.0%、2.5%、3%;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外加碳源的类别与浓度,进一步考察发酵时间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取样时间点分别为:0、8、16、24、32、40、48、56、64、72、80、88、96 h。每组3个重复。

1.2.5 正交试验

综合3个单因素系列的试验,基本确定影响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各个条件:外加碳源类别、浓度、发酵时间,并以此为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进一步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见表1),优选影响L-乳酸的产生的其他发酵工艺条件,包括乳酸菌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温度与初始pH值。每组3个重复。

表1 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1.2.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正交设计助手和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如果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则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碳源类别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见图1)

由图1可知,5种碳源添加下,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存在一定差异。以玉米粉为碳源时,该菌固态发酵豆粕仅产L-乳酸14.3 mg/g,低于玉米淀粉或葡萄糖,但未达显著性差异(P>0.05);以糖蜜或红糖为碳源时,该菌固态发酵豆粕,可产L-乳酸16.8 mg/g或17.0 mg/g,两者间几乎无差异(P>0.05),但与玉米粉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实际生产中,外加碳源需考虑性价比,糖蜜的应用成本是红糖的一半左右,且富含生物素、矿物质等,是比较合适的工业乳酸发酵主料。在后续的单因素试验中,其他条件不变,优选糖蜜为外加碳源。

图1 碳源类别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

2.1.2 糖蜜浓度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见图2)

图2 糖蜜浓度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其他发酵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随着糖蜜浓度的增加,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逐渐增加,并在2.0%时达到平衡。当糖蜜浓度由0.5%增加至1.0%时,L-乳酸产量呈增加趋势,但两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当糖蜜浓度继续增加至1.5%时,L-乳酸产量继续增加,与0.5%间差异显著(P<0.05),与1.0%间差异不显著(P>0.05);当糖蜜浓度达2%时,植物乳杆菌PHF-3发酵豆粕产L-乳酸与低糖蜜浓度0.5%、1.0%等达显著差异(P<0.05),与1.5%及其以上浓度,未达显著差异(P>0.05);当糖蜜浓度达到且逐渐大于2.0%时,该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含量基本达到平衡,且不再随着糖蜜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鉴于此结果,在后续的单因素试验中,其他条件不变,外加碳源确定为2.0%的糖蜜。

2.1.3 发酵时间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知,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固态发酵豆粕中L-乳酸含量逐渐增加,前32 h时增幅较小(P<0.05),之后迅速增加,在64 h时达到平衡(P<0.05),直至96 h发酵结束,L-乳酸含量都没有再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在外加碳源与浓度确定情况下,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能产生的L-乳酸量也是一定的,从产L-乳酸的角度出发,发酵时间超过64 h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综合3个单因素系列的试验,基本确定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选用糖蜜为外加碳源,其浓度确定为2.0%,发酵时间确定为64 h,并以此为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进一步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见表1),优选影响L-乳酸的产生的其他发酵工艺条件,包括乳酸菌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温度与初始pH值。

图3 发酵时间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2.2.1 正交试验结果的直观与方差分析

按L9(34)正交表,以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量为指标,进一步优化该菌的固态发酵工艺。正交试验安排及结果直观分析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正交试验可对各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由极差比较可知,A、B、C、D 4个因素影响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主次顺序为:B>C>D>A,即:料水比>发酵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该结果与方差分析获得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一致,但未达显著性差异水平。此外,根据L9(34)正交试验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最佳条件为A1B3C3D1,即接种量2%,料水比1∶0.6,发酵温度42℃,初始pH值6。该优化条件并为出现在正交设计的9个试验中,需进行最优条件的重复验证试验。

表2 产L-乳酸工艺条件的L9(34)正交安排及直观分析结果

表3 产L-乳酸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2.2.2 正交最佳条件的验证

设计3个平行重复试验,对单因素与正交试验所得的最佳豆粕发酵条件:以糖蜜为外加碳源,浓度确定为2.0%,发酵时间64 h,乳酸菌接种量2%,料水比1∶0.6,发酵温度42℃,初始pH值6,进行验证。按正交优化条件进行植物乳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产L-乳酸含量均值为32.1 mg/g,比单因素试验中最高值20.8 mg/g提高54.33%,同时比正交试验9个系列试验中最高L-乳酸含量(30.0 mg/g)提高7%,说明通过正交试验对豆粕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植物乳杆菌PHF-3发酵豆粕产L-乳酸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平行重复验证试验结果分别为31.9、32.1和32.3 mg/g,平均值为32.1 mg/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2%,说明该正交优化条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且在该优化条件下,植物乳杆菌PHF-3发酵豆粕产L-乳酸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 讨论

L-乳酸的市场流通价格低廉,以高纯度糖发酵生产L-乳酸显然是不经济的(Solange等,2008)。糖蜜是制糖业的主要副产物,因其富含蔗糖,可以被多种L-乳酸生产菌株直接代谢发酵产生乳酸。Sule等通过考察米根霉以甜菜糖蜜为碳源发酵产乳酸的情况发现,甜菜糖蜜不经处理可直接用于L-乳酸发酵,不需要额外添加其他营养成分(Sule等,2004)。本试验考察外加碳源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最终选定以糖蜜为外加碳源,这是一种储存量大的廉价原材料,在提高L-乳酸产量的同时,也极大地节约了应用成本。

乳酸发酵过程的要点在于营养物质的控制,若营养物添加太少,则菌体生长缓慢,pH值变化不活跃,发酵速度很低,产量低,周期长;相反,若添加过多,则菌体生长旺盛,发酵加快,由于菌体过多消耗营养物而使发酵产率降低(王博彦等,2000)。糖蜜浓度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试验结果也显示了类似的趋势,过多的糖蜜添加并未提高L-乳酸的产量,反而造成了浪费,在乳酸菌接种量确定的情况下,2.0%的糖蜜添加,即可满足该菌对碳源的需求。

仇俊鹏等以7 L小罐液体发酵为体系,跟踪了乳酸菌菌量与L-乳酸随发酵时间的变化,16 h时菌体量达到最大,60 h左右L-乳酸含量达到最高,说明在L-乳酸的发酵过程中,生长与产物合成并不同步(仇俊鹏等,2007)。本试验中,跟踪了发酵时间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影响,确定64 h是比较合适的豆粕固态发酵周期,此时L-乳酸含量达到平衡。在本次试验的3个单因素中,发酵时间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最大。

胡瑞等研究了固态发酵中各工艺参数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其中针对粗蛋白含量提升指标上,1∶0.6的料水比是1∶0.4料水比的1.1倍(胡瑞等,2013),或因较多的水分,更有利于豆粕水解,从而提供更多的氮源,进而促进植物乳杆菌的生长与L-乳酸产量的提升。在本次正交试验中,料水比是主要影响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因素,最佳水平为1∶0.6,与该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丁绍峰等以豆粕水解液为氮源,研究了发酵温度、接种量等对L-乳酸发酵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42℃是比较合适的发酵温度,接种量也并非越高越好。本次正交试验中,对30、37℃与42℃三个发酵温度进行比较,最终确定42℃下豆粕固态发酵产L-乳酸含量最高,与前人的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在发酵过程中,过高的接种量会导致前期产酸速度过快,营养消耗过多,后期菌体老化产酸速度放慢,从而影响最终L-乳酸产量(丁绍峰等,2006)。此外,在乳酸发酵中,产物乳酸的反馈抑制,也是限制乳酸发酵过程的主要因素(钱志良等,2003)。植物乳杆菌的发酵液含有一定量的乳酸,对该菌在豆粕中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本次正交试验结果也显示,2%的乳酸菌接种量,是比较优化的接种剂量,其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效果,略强于4%或6%。

徐国谦等研究发现,氨水和NaOH均可以很好地将发酵液的pH值实时控制在6左右,此时菌产乳酸能力最强(徐国谦等,2007)。在固态发酵中,很难做到对发酵体系pH值的实时控制,因此需在发酵前调节初始pH值,本次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与7和8相比,6仍是比较合适的固体发酵初始pH值,或因该pH值条件比较适合植物乳杆菌的生长繁殖。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产L-乳酸,可选用糖蜜为外加碳源,其浓度确定为2.0%,发酵时间确定为64 h,并以此为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进一步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影响L-乳酸含量的其他发酵工艺条件,最终确定影响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产L-乳酸的主次顺序为:料水比>发酵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2%,料水比1∶0.6,发酵温度42℃,初始pH值6。对单因素与正交试验所得的最佳豆粕发酵条件进行验证,平均值为32.1 mg/g,比单因素试验中最高值20.8 mg/g提高54.33%,同时比正交试验9个系列试验中最高L-乳酸含量(30.0 mg/g)提高7%,说明通过正交试验对豆粕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植物乳杆菌PHF-3发酵豆粕产L-乳酸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验证重复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2%,说明该正交优化条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且在该优化条件下,植物乳杆菌PHF-3发酵豆粕产L-乳酸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确定了豆粕经植物乳杆菌固态发酵后产L-乳酸的最佳条件,显著提高了L-乳酸的产量,为进一步探讨L-乳酸的固态发酵工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14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猜你喜欢
糖蜜豆粕固态
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糖蜜对犊牛生长性能及增重成本的影响
固态Marx发生器均流技术研究
甜菜和甘蔗糖蜜的理化特征及其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透明陶瓷在固态照明中的应用进展
豆粕:养殖饲料需求回升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豆粕:贸易谈判持续进行 国内豆粕价格振荡
豆粕:贸易谈判再生变数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糖蜜的饲用价值及应用研究
两级UASB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