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效果观察▲

2015-01-22 02:39胡良坤韩红彦
广西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米沙坦阵发性心房

李 婧 周 琦 马 丽 胡良坤 韩红彦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心血管内科,武汉市 430064,E-mail:zhongguokeji001@163.com)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也日益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患者医疗负担[1]。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0~80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 1.3% ~15%[2-3]。高血压是老年人房颤的主要病因之一,有研究[4-5]发现,房颤的发生与心房重构及炎症反应有关联,而心房重构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炎症反应有关联。本研究观察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0例。入组标准:(1)均符合阵发性房颤的诊断标准[6]:房颤反复发作,一般持续时间<48 h,最长7 d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2)阵发性房颤半年内发作至少2次,经12导联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诊断;(3)心功能分级(NYHA)≤2级,左室射血分数>40%;(4)左心房内径<50 mm;(5)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7]: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排除标准:甲亢、冠状动脉硬化、糖代谢紊乱、恶性肿瘤、心瓣膜性疾病、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等。将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3±3)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56±2)岁。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按常规给予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常规等检查,测量血压,并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给予降压、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加服替米沙坦(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30~80 mg,1次/d,对照组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10 mg,1次/d,均治疗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4周随访1次,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及房颤发生情况等。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心率、血压、左房内径(LAD)、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并记录患者房颤复发次数。

1.4 检测方法 (1)血清hs-CRP检测方法: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检测。(2)左房内径: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血压:测量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右手臂血压,采用台式血压器测量。(4)房颤复发次数:观察治疗期间房颤复发次数,计算房颤复发率。房颤诊断依据心电图检查为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用成组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心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压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LAD明显缩小、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LAD、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AD、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在随访期间,研究组房颤复发22例(36.7%),而对照组复发44例(73.3%),研究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6.091,P <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LAD、hs-CRP比较(x±s)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可能与心房内局灶性异位兴奋、房内多个子波折返、心房解剖结构障碍、各向异性传导及心房大小、心肌细胞退化、间质纤维化过程中易感性的基质等有关联,此外炎症负荷增加导致的心房结构重构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8-1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失衡是高血压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时常常出现 RAS激活现象[12-13]。尤其是高血压合并舒张期或收缩期心功能不全时,心室、心房压力发生变化,心房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显著增加,血管紧张素(AngⅡ)受体密度显著上调,通过血管紧张素受体Ⅰ型(AT1)受体的介导,增强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从而导致房颤;AngⅡ还可作用于AT1受体,促进心房肌肥厚、细胞外基质蛋白积聚及心房纤维化,改变心房有效不应期和正常传导功能,即导致心房重构,而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与持续的主要原因。hs-CRP是炎症系统的标志物之一,hs-CRP致心房颤动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其与磷脂酰胆碱结合,使肌纤维膜小囊泡上钙钠交换得到抑制,从而引起细胞能量衰竭、凋亡,进而损害细胞膜功能,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和(苯磺酸)氨氯地平都能有效降低血压,但是在治疗房颤方面替米沙坦要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给予替米沙坦治疗的研究组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P<0.05),表明替米沙坦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替米沙坦作为一种新型的作用更强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有维持RAS系统平衡、抑制炎症介质产生的作用,从而抑制心房重构和电重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降血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替米沙坦可以抑制内源性 AngⅡ。因此治疗心房颤动有较好疗效。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经过治疗后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有研究表明[14]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内径常大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左房扩大特别是左房内压力增加导致心房肌张力增加,从而影响心肌细胞功能,导致心房重构。替米沙坦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

替米沙坦预防房颤复发的可能机制是:通过选择性阻滞AT1受体降低心房肌钙超负荷,减少房颤高频电激动后心肌有效不应期持续缩短,减轻或避免心房肌电重构;抑制RAS系统,阻滞AT1受体介导的胶原增殖与心肌纤维化;激活AT2受体发挥舒张血管、抗纤维化、抗增殖、调节凋亡等心脏保护作用,消退或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提高顺应性,由此减轻心房因压力升高导致的重构,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综上所述,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能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降低房颤复发率、缩小左心房内径、降低hs-CRP水平,为临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理念。

[1] 靳 钰,邱春光,侯允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9):906-908.

[2] Bednarski J,Cieszewska E,Strzelecki A et al.Anticoagulant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 single district hospital in Poland[J].Kardiol Pol,2013,71(12):1 260-1 265.

[3] 张晓阳,王志峰,张向阳.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 177-3 179.

[4] Nelson WW,Choi JC,Vanderpoel J et al.Impact of co-morbidities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on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control over time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Am J Cardiol,2013,112(4):509-512.

[5] 魏 勇,姜 衡,王 芹,等.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永久性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3):204-206.

[6] 张庆文,苗懿德,康丽萍,等.老年高血压并存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和血栓前状态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3):182-184.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42-92.

[8] 林文辉,邵健智,王齐增,等.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4-76.

[9] Grundvold I,Skretteberg PT,Liestøl K,et al.Low heart rates predict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ealthy middle-aged men[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3,6(4):726-731.

[10]王 涛,夏云龙,解泽宙,等.高血压对心房颤动患者电解剖特征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7):647-651.

[11]陈 玲,罗 云,殷锡虎,等.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左房容积指数和血清NT-proBNP的相关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65-567.

[12] Aakre CA,McLeod CJ,Cha SS,et al.Comparison of clinical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predicting stroke and thromboembolism in atrial fibrillation[J].Stroke,2014,45(2):426-431.

[13]谭 晓,姜 海,王迪斌,等.房颤患者心房重构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ARB的干预影响[J].天津医药,2008,36(3):195-197.

[14]王乃玲,张彩萍,杨中良,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启动机制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29-31.

[15] Gorczyca-Michta I,Wozakowska-Kaplon B,Tomasik E.Prevalence and predisposing condition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ospitalise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Kardiol Pol,2013,71(4):352-358.

猜你喜欢
米沙坦阵发性心房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氢氯噻嗪联合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心房破冰师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左心房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花开在心房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胰岛素抵抗OLETF大鼠血清IL-18水平变化及替米沙坦的干预研究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