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景宇
当你听到《国际歌》、《国歌》时,会产生激昂、向上、奋进的不同感受和想象,为什么呢?这就是音乐气氛的魅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初中阶段,教师若按不同教材内容,掌握好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营造不同的课堂气氛,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一、营造温馨安谧的教学情境
讲授《和同为一家》时,可用“稻米流脂粟米白”、“长安百万家”来描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强大的唐朝政府(汉族政权),对兄弟民族不是采取民族歧视政策,而是采用册封、和亲等的怀柔笼络手段,视之如手足。唐朝曾先后封回纥首领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封粟末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使四方少数民族臣服来朝。皇帝先后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联姻,达到“和同为一家”的目的。唐太宗也因此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中国出现政通人和、普天同庆的局面。如此营造当时民族友好的气氛。这种气氛,能加深对盛唐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营造安宁和睦、激昂向上的教学情境
讲授《海内存知己》时可这样描述: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国力强盛,属于当时世界上封建大帝国之一。但唐朝没有恃强凌弱,欺侮他国,而是与它们平等、友好交往。彼此间互有使者、留学生等往来,也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时新罗多次派留学生到中国来,人数多时达二百余人;日本的遣唐使多达13批;东罗马使臣也来华朝贡。唐朝也有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唐朝通过上述方式影响他国,打造对外友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营造这种课堂气氛,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欲望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营造有负重感的教学情境
讲授“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斗争”时可如此描述:特别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那种“九五之尊”、“胜者为王”的意识,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农民起义首领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因此当太平天国运动进入高潮后,领导集团内部出现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的现象。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不思进取追求奢侈生活,杨秀清权欲熏天,威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导致杨韦内讧和石达开出走,即天京事变,最后在强敌压境下走向失败。此时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对历代农民革命发展结局的负重感,进而引起更深层的思索。
四、营造激励人心、扼腕兴叹的教学情境
讲授“十九世纪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这些历史时,可以这样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早有的精神。每当外患来临时,就会有许多仁人志士振臂高呼,前赴后继地浴血奋战;然而“落后就要挨打”,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根本没有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完整的外交存在,它必然是屈膝求和,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十九世纪后期,俄英侵略者侵犯我西藏边疆,法国进犯我西南、东南沿海地区,俄国伙同阿古柏侵略我新疆地区。民族存亡到了紧要关头。西藏僧民,左宗棠所率的清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和冯子材、刘铭传所率的清军分别在不同战场奋勇抗击外来侵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但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败清政府节节退让。在取得不同程度胜利的情况下仍然屈服,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以此来营造扬抑共存的特别气氛,使学生通过清政府蓄意妥协求和与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外侮的鲜明对比,充分认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五、营造豁达,充满自豪感、进取心的教学情境
例如,讲授“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时,可描述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中国封建社会及以前,世界上科技发明成果中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出自中国人。中国指南针广泛传播,促成欧洲航海家的新航路开辟和环球航行完成,推动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和世界各地建筑工程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如此渲染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气氛,能够启迪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奋发拼搏、“只争朝夕”的决心和毅力。
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情境。有的可用介绍具体生动典型史实的描述法,有的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铺开一个重要场面的视频展示法,有的也可利用音乐来渲染,营造特定的授课气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不同的背景气氛配合授课,对教师要求更高:既要吃透教材精神,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具体素质和环境条件,还要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才能有效。但是,所运用的各种气氛,必须是富有感情色彩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要遵循“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时候才有价值”的准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感染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熏陶。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