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甘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5-01-22 17:34杨继铭柯成华李有臣禹秀莲杨增军熊洪春
中国糖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蔗农蔗区甘蔗

杨继铭,柯成华,李有臣,禹秀莲,杨增军,熊洪春

(昌宁县甘蔗技术推广站/恒盛糖业公司卡斯糖厂,云南昌宁678100)

昌宁县甘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杨继铭,柯成华,李有臣,禹秀莲,杨增军,熊洪春

(昌宁县甘蔗技术推广站/恒盛糖业公司卡斯糖厂,云南昌宁678100)

总结回顾1978年以来昌宁县甘蔗产业在品种演变、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甘蔗生产;问题;发展对策

昌宁县蔗区年均气温16.9~21.3℃,年降雨量875~1360mm,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半干燥立体交叉气候。全县蔗区有8个乡镇,61个村民委员会,618个村民小组,近11万人。总耕地面积22680hm2,其中水田3867hm2,旱地18813hm2,具有发展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 甘蔗生产发展情况

1.1 甘蔗生产基本情况

1978至2013年的30多年时间,昌宁县甘蔗产业无论从面积、产量、产值以及覆盖面均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1978年种植面积1560hm2,产量6.3万t,产值27.28万元。随着卡斯糖厂、柯街糖厂、勐统糖厂和红庆糖厂的相继建立,通过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蔗农的共同努力,甘蔗生产发展规模逐步扩大。1991年,全县种植面积达8340hm2,入榨量54.1万t,产值476万元;2002年,甘蔗种植面积11200hm2,入榨量65万t,产值9715万元。2008年,昌宁县甘蔗生产达历史最高峰,种植面积12267hm2,甘蔗入榨量69.4万t,产值1.6亿元。到2013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0800hm2,产量65万t。

1.2 甘蔗品种种植演变过程

1978年以前,我县甘蔗主栽品种以印度419、海蔗4号、台糖134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县先后作了4次甘蔗主推品种的更新换代。第一次(1980—1985年)以选蔗3号、桂糖11号、台糖134和海蔗4号为主推品种。第二次(1986—1999年)以德蔗80-27、新台糖10号、桂糖12号和粤糖79-177为主推品种。第三次(2000—2008年)以新台糖22号、R6048、新台糖16号和粤糖86-368为主推品种。第四次(2009—2013年)以新台糖25号、新台糖24号、新台糖15号,粤糖86-368、R6048为主推品种。

1.3 种植管理技术的改进

我县1978年以前甘蔗种植主要采用高射炮斜插法种植。1984年春夏植开始进行窄行、浅沟、密植、无底肥、高射炮斜插法种植,推行环山带状、水平开沟、宽行、深沟、板底、施足底肥、水平摆种、板土镇压、覆盖地膜的种植方法。1985年提出调整播种节令(改晚春或夏植为秋冬植和早春植)。1997年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采用科学施肥、对病虫草鼠进行综合防治、确定适宜的收榨期。2001年“昌宁县甘蔗种植综合标准”制定实施,甘蔗砍收推行“快锄低斩”技术,推广使用脱叶器。2005年确立以冬植蔗为主的栽培制度。昌宁县甘蔗种植管理技术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1.4 区域布局的变化

虽然全县甘蔗生产呈螺旋上升发展趋势,但在区域布局上发生了变化。1978—2000年40%~50%面积为水田,田蔗产量占全县甘蔗总产的2/3以上,主产蔗区为枯柯河流域的柯街、卡斯、鸡飞、湾甸几个乡镇,总产量占4/5左右,大面积甘蔗种植海拔分布在800~1200m。2000年以后,由于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新兴产业引进发展,甘蔗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发生变化。旱地蔗面积增加,田蔗面积不断减少。到2005年,田蔗只占6%左右,枯柯河流域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萎缩,勐统河流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占2/5左右),同时种植最高海拔上升到1600m左右,1100~1500m海拔的面积和产量占60%以上。

2 昌宁县甘蔗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1 昌宁县甘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比较效益偏低,发展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农用物资、人工工资大幅上涨,甘蔗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虽然甘蔗收购价格也在不断上升,但上升的部分基本用于农用物资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支出,蔗农增收幅度较小,与其他产业相比,效益偏低,蔗农对甘蔗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甘蔗产业发展日趋边缘化。

2.1.2 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环境较差全县蔗区共有25°以下坡耕地10000hm2,98%以上的甘蔗面积为旱坡地,田蔗面积仅占2%左右。2010—2013年,通过实施三期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完成坡改梯1200hm2,仍有8667hm2坡耕地耕作层较浅,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条件较差,水利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甘蔗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突出。

2.1.3 科技水平不高,整体生产能力较低受多方条件限制,甘蔗生产良种良法推广不到位,种植管理粗放,科技措施投入不足,标准化种植管理水平不高,总体生产力低下,效益较低。

2.1.4 资源约束突出,发展空间逐渐缩小蔗区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热区乡镇,这些乡镇是农业主产区,各种产业分布较多,产业争地、争劳力现象突出,给甘蔗轮作和稳定面积带来较大压力,制约了甘蔗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2.1.5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劳动强度大目前,全县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率仅为20%左右,并且仅限于种植环节(机耕),而在用工量最大的收割环节,全县还未突破机械作业为零的状况,甘蔗生产劳动力投入大,劳动生产率低,成为制约全县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

2.2 发展对策

2.2.1 加大土地整理,改善甘蔗生产条件2008年以来,我县共争取到了三期国家糖料基地建设项目,从实施的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工程来看,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坡改梯和水利、道路配套建设是改善甘蔗生产条件、提高甘蔗效益的有效途径。卡斯镇小赤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结果,实现了保土、保肥、保水的目标,有效提高了甘蔗产量,从改造前的52.5 t/hm2,提高到90 t/hm2以上。

2.2.2 推广甘蔗良种,提高生产科技含量逐步完善实施甘蔗良种补助政策,实行合同制管理。每年由制糖企业与蔗农签订生产合同,蔗农种植主推甘蔗良种,并且严格按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以入榨甘蔗量为依据,产量、产值达到合同约定标准的,进行良种种植补助,提高甘蔗生产科技含量。

2.2.3 建设吨糖田地,提升单位面积效益大力发展吨糖田地,不断增加吨糖田地的比例,全面提升单位面积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巩固和激发蔗农发展甘蔗产业的积极性。

2.2.4 加快机耕作业步伐,降低生产劳动强度建议进一步加大甘蔗生产农机研发经费投入,争取尽早研制出适合坡地甘蔗生产的农业机械,特别是砍收机械,切实降低甘蔗生产的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2.2.5 扶持专业合作社,推进生产组织化进程加大对甘蔗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甘蔗原料生产模式,培育甘蔗种植大户、重点村和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帮助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不断提高甘蔗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昌宁县甘蔗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S566.1

B

1007-2624(2015)01-0079-02

10.13570/j.cnki.scc.2015.01.032

2014-05-08

杨继铭(1976-),男,农艺师。研究方向:甘蔗科技推广。Email:yjmcnks@163.com

猜你喜欢
蔗农蔗区甘蔗
广西糖料蔗种植区干旱遥感时空分析
境外蔗区(缅甸佤邦勐波县)土壤理化状况分析与评价
甘蔗的问题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甜甜的甘蔗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台湾“二林蔗农事件”始末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黑熊吃甘蔗
逆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