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新良种推广的策略与科技措施

2015-01-22 17:34王国霞丁春华邵军
中国糖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蔗区保山甘蔗

王国霞,丁春华,邵军

(1.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满农场管理委员会农林水站,勐腊666307;

2.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保山678000;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热作站,保山678000)

甘蔗新良种推广的策略与科技措施

王国霞1,丁春华2*,邵军3

(1.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满农场管理委员会农林水站,勐腊666307;

2.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保山678000;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热作站,保山678000)

介绍了保山甘蔗新良种推广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与科技措施。

甘蔗;新良种;推广;措施

保山甘蔗糖业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计民生的一项骨干产业。制糖企业把甘蔗良种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长期不懈抓牢、抓实,甘蔗品种改良工程得到了发展。同时科研院、所为当地的群众、企业及时提供了一批批新品种。通过品种改良后,产量比原来提高1~2t/667m2,糖分提高2~5个百分点,产糖率从10.56%到现在的13.6%,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以“科技兴农,良种先行”为己任,保山蔗区先后引进、选育了适宜不同熟期、不同海拔的甘蔗良种多个,为促进甘蔗糖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食糖价格下跌,甘蔗收购价徘徊不前,直接影响蔗糖业的健康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已将产糖省区从沿海发达区转向西部,我省列为重点省区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调整结构、控制总量”,实施“四三”战略,即:实行“三控制”、实现“三提高”、坚持“三依靠”、搞好“三多元”巩固和发展我省蔗糖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市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要使甘蔗糖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单产和产糖率,保持总量,延长宿根年限,降低吨糖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1 保山甘蔗种植现状及甘蔗良种存在的问题

1.1 甘蔗种植现状

1.1.1 甘蔗种植区域现状保山具有悠久的植蔗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自然优势。但植蔗海拔反差较大,从总体可分为:热区和温凉蔗区;从适宜区分为:适宜蔗区和次适宜蔗区。如1999年全市共植蔗3.4万hm2,海拔1300m以下有2.963万hm2,占总植蔗面积的87.15%,1300m以上的0.437万hm2,占总植蔗面积的12.85%。其次,旱坡地蔗区比重大,单产低,成本高。2001年全市旱坡地面积为2.699万hm2,占总植蔗面积3.714万hm2的72.67%,比1999年增加0.288万hm2,提高l.75%。再次,甘蔗与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价不合理,致使水田、水浇地蔗面积比例下降,由2011年的1.1万hm2降到2013年的0.983万hm2。

1.1.2 甘蔗良种的推广甘蔗良种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条件的改变、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行而变化的。新引进的新品种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主要表现在区域性、时限性、适应性和变异性4个方面。甘蔗新良种应当高产(比当家品种高15%以上)、优质(甘蔗含糖分高)、高效(产值高)、耐瘠(土壤条件差),综合经济性状优于当家品种。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全国蔗糖主产区已从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等蔗区向广西、云南等省区转移,云南已成为全国生产蔗糖大省之一,而保山又是云南发展甘蔗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的重要产糖蔗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我市蔗糖业的总体规划,确保全市植蔗面积3.33万hm2,甘蔗总产250万t,产糖30万t,甘蔗含糖分14.5%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甘蔗科技含量,重点突出甘蔗良种的推广和应用。2001年全市甘蔗良种面积为2.158万hm2,占总植蔗面积3.714万hm2的58.1%,到2005年良种推广面积2.83万hm2,实现甘蔗良种覆盖率达81%,2013年良种推广面积3.117万hm2,实现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0.76%。

1.2 甘蔗良种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1.2.1 甘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科技转化生产力慢当前各县市科研资金比较困难,只有“吃饭”的钱没有“打战”的经费,科技人员很难开展正常的推广工作,极其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

1.2.2 甘蔗良种价格不合理甘蔗良种引种价格几千元1t,而当繁殖后再卖给各蔗区只按甘蔗收购价出售。

1.2.3 新良种在各蔗区价格各异,影响良种推广速度企业应该制定优质优价政策,对高糖优质品种比当家品种高20~30元/t进行收购,鼓励蔗农种高糖优质新品种。

1.2.4 盲目引种甘蔗新良种应少量引进,进行繁殖观察、鉴定,表现好的品种再进行调运。不能在缺乏试验,在不知道是否适合本地区的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社会条件的情况下只凭原始材料进行决策,盲目引进。

1.2.5 蔗区品种单一,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调甘蔗品种熟期单一化对蔗农和糖厂都不利。我市目前种植的品种多数为中晚熟种,早、中熟品种较少,致使糖厂榨期推迟,严重影响来年的甘蔗生产;同时,早期收砍的晚熟种糖分低,产量也不高。

2 新良种推广的策略与科技措施

2.1 新良种推广的策略

⑴因地制宜地引进推广甘蔗良种,提高推广良种的科学决策性,克服盲目性。由于甘蔗新良种具有区域性和适宜性特点,必须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性质、土地类型、耕作制度、栽培水平,对口选择品种,挑选适宜本蔗区生产的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做到有的放矢,将引进的新品种试验鉴定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糖分检测的综合材料,作为推广甘蔗新良种的决策依据。⑵建立各县、区甘蔗新良种繁殖基地,原种、原原种良种繁育基地。对新良种引进进行试验、鉴定、消毒、除杂、汰劣、扩繁,为保山推广提供足够的优质种苗。以保山市甘科所为主,密切配合各县(区)甘蔗站引进甘蔗新品种(品系),经过在严格试验筛选的基础上,为各县区提供优质种苗进行繁殖示范,各蔗区应在生产规划中划出3~7hm2的面积作为良种繁殖基地,使试验、繁殖、推广一条龙,从而少花钱多繁种,快速推广。当前应加速繁殖推广的新品种有ROC26、R6048、粤甘26和云蔗05-197、01-1413等,各县区不同蔗区必须结合实际引进,繁殖、推广与之相适宜的良种,力争在最短期内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各县区甘蔗站和各糖厂所建立的各具特色的良种繁殖基地,已充分体现了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为一体的功能。⑶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新良种的推广工作,确定合理良种价格,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提价或压价。⑶以市场为导向,优质优价。在各蔗区首先确定一个标准种为基价(平价),凡甘蔗含糖分高于当家品种的应按比例加价,有利于提高新品种的推广速度。⑸引进省外、区外新良种必须经过试验鉴定后才能确定推广。⑹正确处理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双赢机制,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企业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同时要尊重人才,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更好促进科技研究。⑺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根据我市自然状况、耕作水平、栽培条件、管理技术等因素,合理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应为5∶3∶2。

2.2 良种良法栽培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甘蔗新良种的引进与推广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投入大,见效快,是一项“短、平、快”项目。甘蔗良种必须与良法相配套,并对生态环境加以不断改造,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优势。所谓良法,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甘蔗生长生理需要,人为地满足其对水、肥、土、温、密、保、管等条件的需要。推广深耕深松,建立保水、保肥系统,改革植期(改春植为秋、冬植),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注意病、虫、鼠、草害等栽培配套技术,实施科学种蔗,以达到高产、高糖、高效益,提高蔗糖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2.2.1 推广良种要进行土壤改良土壤是甘蔗生长的基础,只有土壤肥沃、疏松、熟化,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进行培肥的土壤,才能促进甘蔗生长,高产稳产。如对旱坡地采用环山带状深沟平植板土镇压栽培法,有利于保土、保水、保肥,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2.2.2 推广良种必须与科学施肥相结合第一要合理施肥。由于各蔗区土壤含N、P、K的比例差异较大,且甘蔗又是喜钾作物,在确定施肥时,必须根据土壤类型,进行N、P、K的合理配施,且不可单一地只施N肥,有条件的可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第二要适量施肥。根据甘蔗的需肥特点和土壤的特性,采用既经济又有效的施肥量进行施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使甘蔗生长粗壮而快。一般要求追肥最好分为两次,第一次是苗肥,主要促使甘蔗分蘖,增加苗量,为甘蔗有效茎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次是攻茎肥,经多年实践,最适宜的时间是甘蔗拔5~8节期间为宜,施肥早会造成甘蔗前期徒长,易倒伏,而后期变成老鼠尾;过迟施肥则不能充分发挥甘蔗在伸长期需肥大的作用。第三是施肥方法要适当,最好的方法是开沟深施,一般沟深l0~15cm,施后覆土,这种方法可防止养分挥发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2.3 良种推广应与科学种植相结合应选用无病虫害、无杂种、芽口完好的甘蔗良种做种,经晒种、浸种、催芽后下种。合理密植,适当的株行距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光合作用,促进甘蔗有效茎的提高,防止倒伏,减少病虫害。一般要求行距山地80~90cm为宜,水田90~100cm为宜,株距每米5~6段双芽苗。

2.2.4 加强中耕管理,提高科学种植水平甘蔗中耕管理的要点在于掌握及时、适量、适当、适宜。及时,就是在一定时期必须完成中耕管理,否则影响甘蔗后期的生长发育;适量,施肥、施药都要掌握适量;适当,甘蔗管理、施肥、防虫灭草,除了掌握时机外,方法得当也很重要;适宜就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不同品种的长处,有的抗旱性好,有的适宜种植在高海拔,抗寒性好,有的耐水肥。同时对病虫鼠草害做到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2.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蔗农种蔗科技水平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开办农民夜校、走村窜寨,把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通过开展培训会、观摩会、现场会、蔗农会等,把政府的好政策传到基层,为蔗农服务。

[1]张跃彬,等.现代甘蔗糖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严娟,张跃彬,尹兴祥,等.云南甘蔗生产区域分布及发展策略[J].甘蔗糖业,2013(2):63-66.

[3]钟英民.论甘蔗新良种的推广[J].甘蔗,2000(2):39-45.

S566.1

B

1007-2624(2015)01-0070-02

10.13570/j.cnki.scc.2015.01.028

2014-05-30

王国霞(1968-),女,农艺师,研究方向:甘蔗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

丁春华(1970-),男,云南省保山市人,农艺师。从事甘蔗新品种试验、推广及栽培技术应用。Email:gksdch@163.com。

猜你喜欢
蔗区保山甘蔗
广西糖料蔗种植区干旱遥感时空分析
境外蔗区(缅甸佤邦勐波县)土壤理化状况分析与评价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黑熊吃甘蔗
漫画10幅
逆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