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研究 ——以商丘市为例

2015-01-22 19:08田启战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商丘市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研究
——以商丘市为例

田启战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 611731)

摘要:文化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形势下作出的战略部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对于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打造新村容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商丘市文化专业乡村建设情况、文化专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和研究文化产业对商丘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提出了发挥政府职能,找准角色定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农民主体作用激发民间活力,改革相关配套设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农村建设;商丘市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田启战(1990—),男,河南商丘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政府研究。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04

中图分类号:F320.3;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018-05

Abstract:Cultural industry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re the strategic plan of our party in the new situation. As the soft pow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industry has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e, new farmers, and the building of new villages.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of culture in Shangqiu city and researching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reforming of auxiliary facil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当前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趋势日趋明显。文化的经济属性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属性也日益彰显。文化产业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激活农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服务于三农事业作出了部署。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和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功能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提升社会生产力和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价值。文化产业与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互动的动态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赖于文化产业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新天地。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文化产业要承担起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的历史重任。

一、商丘市文化专业乡村发展现状

(一)商丘市文化专业乡村建设情况

商丘市地处豫东平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蕴藏着历史名人文化、三商文化、汉梁文化、革命文化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此外,商丘市又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人口高达74%。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和“粮食”,又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切入点与契机。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商丘市以本土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功能,培育了一批以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专业画虎村、夏邑县火店乡宫灯文化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专业乡村和文化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由16个文化专业乡村所构成的特色文化产业群,实现了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立足商丘自身市情和文化资源特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服务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蕴含和构建文化、经济、社会三者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商丘市文化专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商丘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依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精心设计、研发本土文化产品,在打造四大节庆文化品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和培育乡村旅游产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并逐渐培育出若干个具有示范价值的文化专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1.四大节庆文化品牌初步唱响,为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树立新形象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闪耀过火祖燧人氏、商业始祖王亥、文字始祖仓颉、巾帼英雄花木兰等历史名人。此外,商丘也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百家姓》中的438个姓氏,有242个姓氏源自商丘。近年来,商丘立足于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搭建“文化平台”,大力发挥“经贸唱戏”之功能,积极打造商文化、火文化、木兰文化、姓氏文化四大节庆品牌。

第一,叫响商文化品牌。商丘通过举办国际华商文化节、祭祖拜谒等一系列文化节事活动,全力宣传推介“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文化品牌,特别是国内第一个华商文化广场和商文化博物馆的落地,确立并巩固了商丘作为商文化发源地和华商始祖故里的地位。第二,打造火文化产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中国火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在商丘的顺利举办,极大地提升了火文化品牌知名度,一条以火文化为核心、集旅游、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火文化产业链正在延伸。第三,培育木兰文化品牌。商丘通过举办木兰文化节、花木兰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及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等活动,培育和唱响了木兰文化品牌。第四,开发姓氏文化。商丘先后成立姓氏文化研究会和举办姓氏文化节、恳亲联谊会等活动,赋予根亲文化以经济内涵,邀请台湾宋氏、戴氏等姓氏宗亲社团入商寻根问祖、观光投资,以2009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微子祠的寻根之旅最为引人注目。商丘通过举办系列节庆活动,以节造势,提高知名度,以此吸引客户,聚集客商,带来资金,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1]

2.民俗文化产业有序开发,为建设“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奠定新起点

通常小麦的播种时间为20到30天左右,因此在秋收时,不要着急播种,首先应翻耕土地,同时呀保证土地深度,控制范围在23cm左右、近些年来大量使用旋耕机,导致整体质量出现下降趋势,小麦播种需要土壤下实上虚,为确保播种全苗,应确保土壤和品种。因此在干旱时,应在造堤的前提下,再翻耕和旋耕,同时要使用圆盘耙耙实。

商丘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积淀了丰厚的独特的本土民间文化资源。截至2011年2月,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43项,省级名录14项,国家级名录2项。[2]庙会文化、民间工艺是商丘本土文化的“名片”。商丘庙会主要有火神台庙会、芒砀山庙会、伊尹庙会等,其中以火神台庙会最为古老和盛大。据媒体报道,2014年火神台庙会参与群众达5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84万元,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近年来,商丘深挖民俗文化内涵,重视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内在文化价值的契合与提升,丰富庙会内容,充分体现当地民间技艺、民间工艺、名特小吃和民俗风情,有效提升了庙会档次,延伸延长了产业链条。[3]此外,商丘民间工艺资源丰富,麦秸画、宋绣、泥塑等手工艺术匠心独运。商丘以中国画第一虎村、中国书法第一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文化品牌为总抓手,加大人员培训、资金投入、产业园区规划力度,有效扩大了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手工艺品制作闻名于世的夏邑县火店乡,结合自身手工艺品传统经验,积极引导村民从事手工艺品生产,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目前,火店乡有工艺品加工专业村6个,专业户1500多户,加工厂8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产值达6.8亿元。

3.乡村旅游产业初见端倪,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打下新基点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村美丽家园,既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商丘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认真规划乡村旅游产业。截至2012年底,商丘已拥有1个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和1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012年,商丘全市乡村旅游游客达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亿元。

目前,商丘乡村旅游产业已初见端倪,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局面。首先,壮大农家乐和观光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商丘积极培育王公庄村、张庄村、刘花桥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村,结合自身乡村资源特色,积极开展农田风光、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主题旅游。其次,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商丘不断开发黄河故道森林度假游、渔家生态游、万亩梨园体验游等旅游项目。以万亩梨园乡村旅游闻名的刘花桥村,有机结合该村的旅游资源和酥梨产业,大力建设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并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家乐设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梨乡风情,实现了乡村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联接,拉长了产业链条。[4]最后,旅游商品和旅游景区景点逐步升级。以芒砀山景区为例,该景区在完善现有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正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在旅游产品上,该景区不仅开发了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还举行了几百场汉式成人礼、汉式婚礼等汉代礼仪体验活动,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二、文化产业对商丘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文化产业是发展新农业的新生驱动力

文化产业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农村文化资源丰富,政府应当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禀赋,合理地加以开发利用,彻底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沉睡”状态,提升乡村经济的竞争力,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商丘文化专业乡村建设情况,认为王公庄画虎村具有典型的示范价值。商丘在持续加大对王公庄绘画产业的扶持、监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该村深挖虎文化资源内涵和提升产品档次,促进绘画上下游产业及外围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王公庄文化旅游景区。一条集虎文化游、黄河故道游、农业生态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一个以绘画为核心的现代绘画产业体系初步显现,有效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据 2012 年统计,仅王公庄所在的北关镇就有 1500多人从事绘画及相关服务产业。王公庄年售绘画作品已达 7 万余幅,创产值 5300余万元。王公庄约 30%的绘画作品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西欧、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 王公庄画虎产业调整了该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了这个人均一亩地的千人小村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高达2万余元,5年时间收入增长近20倍。王公庄画虎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闻名于世。

(二)文化产业是培育新农民的催化剂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践行主体,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新型农民。农村文化建设既指“人化”,也指“化人”。也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按照农民的意志将文化资源改造成符合农民心理感知的文化产品,同时又要从文化资源中汲取科学养料来丰富和提升农民素养。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市场经济意识。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农民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之后,也必然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农民培育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简单的“单线式”关系。基于此,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要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之外,还应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和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在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具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的夏邑县火店乡便是在民间文化能人带动下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蒋庄村的蒋俊臣被誉为“火店旗穗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全乡花边、旗穗等加工业迅速发展。随后,以李明英为代表的“八大能人”带动全村发展编织、刺绣等工艺个体企业60多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群众从事工艺品生产、加工近6万余人。目前,火店全乡从事中国结、刺绣等特色文化产品生产达3万余人,形成了以火店等12个村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据统计,火店乡2011年文化产业产值达6.8亿元,文化产业收入占全乡人均收入的70%。[5]火店乡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历史,彰显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三)文化产业是打造新村容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提高了农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以绘画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王公庄村为例,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村容村貌为之焕然一新。该村不仅硬化了村内道路,亮化了村内街道、广场,美化了村落、庭院,而且也完善了艺术村门、农民文化广场和农民绘画艺术中心等基础设施。目前,王公庄村已铺修了两纵三横5条柏油路,拥有农民文化广场,画虎一条街,王公庄农民特色画院,集展览、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王公庄农民绘画艺术中心等一批现代化建筑群,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据王公庄村统计,村民购买小轿车26辆,全村固定电话安装率100%,移动电话的配备率达80%以上,有线电视安装率100%,医保参保率近100%,宽带上网率80%以上。以梨乡风情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村——刘花桥村为例,该村道路绿化硬化率达到85%以上,农户安装自来水率100%,参与改水改厕工程的农户达70%以上,农电线路得到改建和村内主要街道得以亮化,并拥有现代化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既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人实现自身发展的动机与归宿。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统一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和美丽农村的互动发展,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找准角色定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商丘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一般表现为:自我探索、迷茫困惑、政府支持、发展壮大等阶段。文化产业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性,再加上商丘当地民众传统小农意识浓厚,故而一些农村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规划,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进取心与创新意识等不利现象。因此,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加强对产业规划、品牌建设、管理监督、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指导与调控,充当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管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给商丘当地农民带来实质性的利好,使文化产业成为商丘新农村建设的“崛起地带”。首先,政府要积极介入,认真调查研究和摸清家底,建立文化资源族谱式档案,担当“指路人”角色。商丘农村文化资源底蕴丰厚、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较好,政府应当扩展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内陆农区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新思路。近年来,商丘立足本土良好文化资源禀赋,初步规划了“一个中心、三大文化经济区、六大特色文化品牌、九大产业”和以文化旅游、绘画书法、艺术品制造、演艺娱乐为亮点,包括16个文化专业乡村在内的四大特色产业群的文化产业布局。[6]其次,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视品牌建设与销售模式创新工作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当“领路人”角色。政府应加快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等多元力量联合创办市场性文化公司、合作性文化协会、辅助性文化中介等市场组织,重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观和创新运营模式。此外,政府应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延伸文化产业外延以及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中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要实现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以高端数字技术带动文化产业换挡,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文化资源升级,进而提升文化竞争力。最后,政府要引导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完善、高效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做好“带路人”角色。政府应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加大产业结构、地域空间的整合力度,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在整合系统内资源、加快地域文化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商丘应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产业群,为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激发民间活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商丘民间沉淀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作为民间文化继承与传播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且农民在民俗和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充分重视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与价值。商丘文化产业示范村的发展历程表明:某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壮大与当地传统文化能人的作用密不可分。在民间文化能人的影响和带领下,民间文化资源才能“重见天日”,得到人们的重视与珍爱,进而文化产业逐渐兴起、发展与壮大,逐渐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实现“以点带线”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柘城的“泥人李”,夏邑宫灯文化能人李明英等,他们不仅技术过硬,胆识过人,敢干敢闯,而且懂得经营管理,注重创新产品,不断开阔市场。在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政府应牢固树立人才观念,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库和农村人才选拔、任用及激励机制,强化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进而提高其业务素质、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政府应采取物质奖励、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激励农村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能人资源,发挥乡土能人示范带动效应,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政府应建立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支援体系。加强校地联姻,充分发挥高校及研究机构在农村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智囊作用,利用当地人才优势,建立农村文化产品网络销售系统。

(三)改革相关配套设施,助推新农村建设春风

近年来,商丘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没有发挥其资源潜力。商丘文化产业还面临着以下发展难题:一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强,资源闲置、破坏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民间文化研究不充分,文化产品更新换代慢,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三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经营管理、科学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因而,政府首先要加强资金、政策、文化人才、文化体制、经营管理、文化产品及品牌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设施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开放的文化投融资渠道,自觉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放开、搞活文化市场经济,不断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培训、考核力度,完善基层文化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激励机制,依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虎”“三商”“木兰”品牌。其次,政府应该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坚持政策导向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形成综合配套、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7],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双向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文峰.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10):82-84.

[2]商丘市人民政府.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2011-03-10)[2015-03-18].http://www.shangqiu.gov.cn/Item/5047.aspx.

[3]葛磊.商丘火神台庙会产业发展初探[J].东方艺术,2009(S2):62-63.

[4]蔡明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拉长产业链条 促进农民增收[EB/OL].(2008-08-21)[2015-02-28].http://www.sqrb.com.cn/ywzh/2008-08/21/content_1011542.

[5]韩丰.文化产业的一方沃土[N].商丘日报,2011-11-09.

[6]赵安民.打造商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思考[EB/OL].(2009-05-12)[2015-03-20]http://www.sqrb.com.cn/sqgz/html/2009-05/12/content_47825.htm.

[7]刘维奇,石子印.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6):89.

(责任编辑刘成贺)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Shangqiu City as an Example

TIAN Qi-zhan

(Marx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 611731, China)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hangqiu city

猜你喜欢
商丘市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商丘市工程建设项目“双流程”并联审批成效显著
商丘市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五年工作综述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趁墒追肥保丰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