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荣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医院中医内科,内蒙古 二连浩特 011100)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
段玉荣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医院中医内科,内蒙古 二连浩特 011100)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应用价值.方法:1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 98.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3.8%,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明显提高其临床有效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针灸;消化性溃疡;应用价值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临床上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嗳气、吐酸等,如防治不当,还可发生大量出血、穿孔、癌变等严重并发症[1].西医常规治疗以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方式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存在治疗周期长、费用昂贵的缺点,且临床有效率有待提高.针灸结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临床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我院2010-08/2011-03运用针灸疗法共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68例,疗效满意.
1.1 一般资料 136例患者均是我院针灸科 2010-08/2011-03收治的患者.观察组68(男45,女23)例,年龄29~72(平均 45.3±7.4)岁,病程 3个月 ~11年,平均病程(7.8±1.9)年,其中胃溃疡29例,十二指肠溃疡34例,复合型溃疡 5例;对照组68(男 47,女21)例,年龄26~75(平均47.6±8.1)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病程(8.2±2.1)年,其中胃溃疡26例,十二指肠溃疡38例,复合型溃疡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所患疾病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参考房静远主编的《消化性溃疡》[2].纳入标准:符合消化性溃疡西医诊断者;1周内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者;神智清晰、可按时用药者;愿意接受针灸治疗者.排除标准:晕针者;严重皮肤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实施手术治疗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患者;酗酒者;未按时用药者;回访中断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如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选择公孙、天枢、内关、关元、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若脾胃虚寒则加神阙,肝胃不和则加太冲,气血不足则加脾俞、胃俞,气滞血瘀则加血海.针刺时要根据具体的证型实施针法,实证则泻,虚证则补,每次留针30 min,1次/d,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连续治疗2周.灸治时一般采用隔盐灸,每次7壮,1次/d.
1.4 评价标准[3]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溃疡面愈合;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溃疡面缩小1/2以上;有效: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不足 1/2;无效:症状无改善,溃疡面无变化或有进一步发展.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实施 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均实施治疗2个月,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 14例,显效 31例,有效 22例,无效1例,总体有效率为98.5%;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8例,有效 26例,无效 11例,总体有效率为83.8%.
2.2 复发率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 1个月,观察组患者3例加重,复发率为4.5%,对照组8例症状加重,复发率为14.0%.观察组患者临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其特点在于出现长期性、节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其证型主要有脾胃虚寒、肝胃不和、气血不足及气滞血瘀等,诸型之中以脾胃虚寒者最为常见,故而临床针灸时要在主穴的基础上配合不同的穴位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时选择公孙、天枢、内关、关元、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公孙穴为足太阴络脉穴,乃八脉交会穴,为脾经与冲脉气血交汇之处,主渗灌溪谷,刺之可健脾益胃、通畅气血、消除痞疾;天枢穴为足阳明经要穴,为人体上下气机交合的必经之处,刺之可理气消滞、疏调肠腑;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且通于阴维脉,刺之可疏通经脉、调补阴阳气血、缓急止痛;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刺之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中脘穴为任脉要穴,主通调水液,刺之可消积化湿,疏经通络;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刺之可达调理脾胃、通经活络、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疏风化湿之效,诸穴合用共达健脾益胃、调和气血、消食导滞、疏经通络、缓急止痛、扶正祛邪之功效.针刺神阙、太冲、脾俞、胃俞、血海等穴,可达温中散寒、调和肝脾、益气养血、行气逐瘀之效,进而可针对不同类型的胃脘痛实施针对性治疗以达良效.现代研究也证实,针灸不同穴位可以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力、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降低溃疡指数、升高血清胃泌素等功效,可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症状[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针灸疗法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促进患者康复.
[1]陈海燕,储浩然.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41-43.
[2]房静远.消化性溃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金 丹.针灸治疗6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报告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51-52.
[4]陈平国,张 泓.消化性溃疡的针灸治疗与研究近况[J].中医药导报,2008,14(3):81-83.
R57
A
2095-6894(2015)03-080-02
2015-01-12;接受日期:2015-01-20
段玉荣.E-mail:duanyurong@163.com律性、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以钝痛、饥饿痛或灼热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