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潇 邹晨双 时秋宽 孟丽 段春波 于普林
我国神经病学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分析
谭潇 邹晨双 时秋宽 孟丽 段春波 于普林
目的 通过对我国神经病学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为神经病学工作者选题和神经病学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出9种神经病学类核心期刊2005年发表的、截至2015年5月仍未被引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包括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类型分布、基金分布、主题分布及与下载频次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60篇,其中零被引论文276篇,占13.4%,篇均下载频次61.9(17074/276篇),其中《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的零被引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最低,为10.4%(47篇/453篇);零被引论文中,标注2~3位作者的比例最高,为47.8%(132篇/276篇),篇均下载频次也最高,为65.3(8624/132篇);病例报告的比例最高,为37.3%(103篇/276篇),其次依次为临床研究26.8%(74篇/276篇)和基础研究16.3%(45篇/276篇);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核心期刊共发表基金论文531篇,其中零被引基金论文25篇(4.7%),占零被引论文的9.1%(25篇/276篇);零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广泛且分散,病种相对集中于脑梗死、脑出血、冠状动脉疾病、脑肿瘤、重症肌无力、阿尔兹海默病、癫痫、多发性硬化、高血压和帕金森病等。 结论 我国神经病学类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总体引用情况较好,零被引论文比例较低,篇均下载频次较高,应客观评价零被引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引用价值。
文献计量学;神经病学;核心期刊;零被引率
1955年,E.Garfield开始关注零被引现象。2004年,英国学者Weale等[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零被引论文率与期刊影响因子呈负相关。近年,国内学者也对中国SCI论文[2]、眼科学期刊[3]和预防医学类期刊[4]、《中华儿科杂志》[5]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6]等的零被引论文数据进行了分析,但尚无我国神经病学类期刊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报道。考虑到发表时间对零被引率影响较大[5-7],本文结合下载频次综合评价神经病学类期刊2005年发表的至今仍未被引用的论文,以期与本刊曾刊出的国内神经病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8]一起,为神经病学工作者选题和神经病学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选取同时入选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2014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的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为来源期刊,包括《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曾用刊名:《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1.2 研究方法 登录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www.cnki.net/),进行期刊检索,检索条件选择“刊名”,分别输入上述9种期刊名称,匹配选择“精确”,设定发表时间从2005年到2005年。按被引频次由低到高排序,将零被引论文在万方数据库(http://med.wanfangdata.com.cn/)再次进行检索,同样未被引用的作为零被引论文,去除总编寄语、会议纪要、编译、简讯、消息、读者·作者·编者等非学术论文。
分别获取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的2005年零被引论文的标题、作者、关键词、基金项目、年卷期、栏目、下载频次等信息。对零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期刊分布、作者分布、论文类型分布、基金分布、主题分布及与下载频次的关系等。零被引论文的检索和信息采集时间为2015-04-29-05-02。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采集信息录入Microsoft Excel 2003表格,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1 零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 本研究选取的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其中3种由中华医学会主办,4种由医院或学会和医院联合主办,另外2种由高校主办;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0.354~1.116,以《中华神经科杂志》最高[9];2005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为月刊,《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为双月刊,《中华精神科杂志》为季刊。
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共载文2288篇,去除非学术论文228篇,共发表学术论文2060篇,其中月刊发表论文185~453篇,双月刊发表论文125~243篇,季刊发表论文99篇;零被引论文共276篇,占13.4%(276/2060),以《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的零被引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最低,为10.4%(47/453);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频次61.9(17074次/276篇),以《国际脑血管病杂志》最高,为96.4(2025次/21篇),见表1。
2.2 零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 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标注2~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比例最高,占47.8%(132/276),其次为>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占41.7%(115/276);而2~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也最高,为65.3(8624次/132篇),其次为>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为60.5(6962次/115篇)。
除《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46.4%)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56.7%)以标注>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比例最高外,其余7种期刊均以标注2~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比例最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发表的1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最高,为83.8(503次/6篇),而《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发表的2~3位作者、>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最高,分别为98.2(1669次/17篇)和109.5(219次/2篇),见表2。
2.3 零被引论文的类型分布 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发表的零被引论文中病例报告所占比例最高,为37.3%(103/276),其次依次为临床研究26.8%(74/276)和基础研究16.3%(45/276);而零被引论文中文献综述的篇均下载频次最高,为102.6(3489次/34篇),其次为基础研究,为76.2(3431次/45篇)。
除《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37.5%)、《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42.9%)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40.0%)以临床研究占零被引论文比例最高,《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以文献综述占零被引论文比例最高(66.7%)外,其余5种期刊均以病例报告占零被引论文比例最高;零被引论文中,《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发表的基础研究篇均下载频次最高,为102.8次/篇,《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的临床研究篇均下载频次最高,为96.0次/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的文献综述(229.0次/篇)和病例报告(69.0次/篇)篇均下载频次最高,见表3。
注:a该刊2005年刊名《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下同;b数据来源: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13]
2.4 零被引论文的基金分布 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共发表基金论文531篇,其中零被引基金论文25篇,占4.7%,占零被引论文的9.1%。零被引基金论文中国家级基金项目11篇,篇均下载频次115.4次/篇,省市级基金项目14篇,篇均下载频次95.2次/篇。《中华精神科杂志》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无零被引基金论文,即基金论文均被引用,见表4。
2.5 零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 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的133篇(48.2%)零被引论文标注了关键词,关键词1~6个/篇,共标注关键词440个。从标注关键词看论文主题分布,广泛且分散,病种相对集中于脑梗死、脑出血、冠状动脉疾病、脑肿瘤、重症肌无力、阿尔兹海默病、癫痫、多发性硬化、高血压和帕金森病,检查包括病理和基因检测、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溶栓治疗、基因和干细胞治疗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零被引现象经历了探讨和建模定量两个阶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较于少数高被引论文,零被引、低被引论文普遍存在,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杰出科学家,也可能有未被引用的文章[10]。因此,客观评价零被引论文的学术价值,构成了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
注:其他20篇论文包括述评3篇、学术争鸣3篇、讲座2篇、临床病理讨论3篇、新技术2篇、研究生园地2篇、文献计量学3篇、波立维®预防专栏2篇
本文选取的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均同时入选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2014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神经病学类期刊中具有权威性;同时,9种期刊的核心影响因子在2013年32种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期刊排名中,5种位列前10名,2种居11~20名,其余2种分居23和25名[9],在神经病学类期刊中具有代表性。核心影响因子是评价前2年期刊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但实际上,很多论文在发表后很长时间才被引用。《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发表的353篇文章,截至2007年10月仍有40.5%的文章未被引用过[8]。方红玲[11]对我国6个学科30种期刊2000年发表的论文在2000-2009年各年度的被引情况分析显示,科技期刊论文被引量的峰值年代在论文发表后的第7~8年,而绝大部分在论文发表后第8年。刘雪立等[7]分析了我国12种眼科学期刊2、3、5和10年零被引论文率与其实际影响力的关系,发现5年零被引论文率评价科技期刊优于2、3和10年指标。因此,本文对神经病学类期刊2005年发表的至今10年间未被引用的论文特征进行了分析。
2005年9种神经病学类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60篇,其中零被引论文276篇,占13.4%,低于我国5种眼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发表论文10年间的零被引率(18.34%)[3]。《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最低(10.4%),而孟丽等[8]的研究显示,《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2013年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14.5%)在纳入研究的6种神经精神病学核心期刊中也是最低(14.5%~45.9%)。虽然其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排名第9[9],在本文中9种期刊位列第5,但其未被引用的论文比例始终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反之其被引用论文比例则保持在较高水平。本文还显示,神经病学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频次(61.9)远高于眼科学(20.17~36.91)[3],《国际脑血管病杂志》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频次更是高达96.4,提示神经病学论文即使未被引用,仍然获得普遍关注,其零被引现象可能与作者引用习惯有关[6]。
神经病学类期刊标注2~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比例最高(47.8%),其次为>3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41.7%),而1位作者的零被引论文比例最低(10.5%)。与眼科学期刊的零被引论文作者分布情况一致,其上述比例分别为48.6%、28.8%和22.6%[6]。提示零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规律是大体一致的,1位作者的论文可能是相关学科专家撰写,所以未被引用比例较低;而>3位作者的论文合作度和合作率高,发表后被引用的机会也相对较多。而神经病学类期刊不同作者人数的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频次由高到低也符合上述排序规律。
神经病学零被引论文中病例报告比例最高(37.3%),其次是临床研究(26.8%)和基础研究(16.3%),而眼科学零被引论文也是以病例报告(43.75%)和临床研究(40.97%)比例最高[3],同样,《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发表的截至2007年尚未被引用的文章中也是病例报告最多(87.0%)[5]。并且,病例报告的篇均下载频次在神经病学和眼科学期刊均较低。本文作者认为,病例报告通常介绍临床少见、疑难、复杂情况的诊治处理,虽然其他作者再次撰写相似情况并引用已有病例报告的机会很少,但优秀病例报告将完整诊治资料呈献给读者,体现了个体化诊疗理念,实用性和指导性颇强,其下载频次低于其他类型论文可能由于标题乏善可陈、无关键词或关键词设置不到位、无摘要等不易获得检索所致。
[1]Weale AR, Bailey M, Lear PA. The level of non-citation of articles within a journal as a measure of quality: a comparison to the impact factor[J]. BMC Med Res Methodol, 2004, 4: 14.
[2]付晓霞, 游苏宁, 李贵存. 2000~2009年中国SCI论文的零被引数据分析[J]. 科学通报, 2012, 57(18): 1703-1710.
[3]方红玲. 我国5种眼科学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7): 945-948.
[4]顾璇, 孙云鹏, 汤建军, 等. 预防医学类期刊引证指标与零被引论文率的相关性[J], 2014, 25(7): 941-944.
[5]关卫屏, 游苏宁. 《中华儿科杂志》未被引文章分析[J]. 编辑学报, 2008, 20(6): 560-562.
[6]孔朝霞, 陈璐. 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3, 32(6): 126-129.
[7]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 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5): 768-770.
[8]孟丽, 时秋宽, 邹晨双, 等. 国内重要神经病学及精神病学类期刊2005-2013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5, 22(2): 121-125.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225.
[10]Egghe L, Guns R, Rousseau R. Thoughts on uncitedness: nobel laureates and fields medalists as case studies[J]. J Am Sco Informat Sci Technol, 2011, 62(8): 1637-1644.
[11]方红玲. 我国科技期刊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峰值年代——多学科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5): 708-710.
(本文编辑:邹晨双)
Analysis of non-ci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TANXiao,ZOUChenshuang,SHIQiukuan,MENGLi,DUANChunbo,YUPulin*.
*EditorialBoard,BeijingHospital,Beijing100010,China
YU Pulin, Email: pulin_yu@163.com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ci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neurology workers selecting topics as well as journals of neurology developing. Methods Using CNKI and WanFang Database,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9 kinds of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in 2005 and had not yet been cited till May 2015 were searched out. Then the distributions of journal, author, article type, fund, topic and download frequencies of those articl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2005, the 9 kinds of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had published 2060 articles, among them, 276 articles had not been cited yet, accounted for 13.4%, and the average download frequencies were 61.9(17074/276). The journal which had the lowest percentage of non-cited articles was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 (10.4%, 47/453). Among the non-cited articles, the articles marked 2 to 3 authors were the most, accounted for 47.8%(132/276), and the average download frequencies were 65.3(8624/132); Case reports were the most, accounted for 37.3%(103/276), then the clinical research(26.8%, 74/276) and basic research(16.3%, 45/276). In 2005, the 9 kinds of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had published 531 article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fund, among them, 25 articles(4.7%) had not been cited yet, accounted for 9.1% of non-cited articles(25/276). The topic distribution of non-cited articles was widely dispersed, including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hemorrhag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rain tumors, myasthenia gravis, Alzheimer’s disease, epilepsy, multiple sclerosis, hypertension and Parkinson’s disease, et al. Conclusions The total citation rate of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of neurology is better, the percentage of non-cited articles is lower, and the average download frequency is more. We should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academic quality and reference value of non-cited articles.
bibliometrics;neurology;core journal;non-cited rate
10.3969/j.issn.1006-2963.2015.04.012
100010 北京医院期刊编辑部
于普林,Email:pulin_yu@163.com
G254
A
1006-2963 (2015)04-0276-04
的研究论文通常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学术水平高、指导意义强等特点,论文质量高易获得期刊编辑青睐、同行评议认可和读者借鉴分享,因此,绝大部分基金论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引用。在神经病学类期刊中,零被引基金论文仅占基金论文的4.7%,占零被引论文的9.1%。与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零被引基金论文比较,前一比例较低(7.22%),而后一比例略高(6.04%)。未被引用的基金论文中,国家级基金项目和省市级基金项目比例和篇均下载频次差距不大,那么在引用时作者更多考虑的是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相关,而未引用可能是基金资助项目通常规模较大,单篇基金论文只是研究过程中的局部缩影。
2015-05-27)
神经病学零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广泛且分散,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重症肌无力、阿尔兹海默病、癫痫、多发性硬化和帕金森病等,而孟丽等[8]的研究显示,高被引论文内容亦主要涉及常见病、重大疾病如认知障碍、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等。考虑这一部分是神经病学研究主体,论文基数较大,单篇论文被引几率降低。
综上所述,我国神经病学类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总体引用情况较好,零被引论文比例较低,篇均下载频次较高,应客观评价零被引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引用价值,以供神经病学工作者选题借鉴和神经病学期刊发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