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忍“痛”微升幸福指數,也是蠻拼的

2015-01-21 14:58陸文征
澳门月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指數集團經濟

日前報載,《澳門居民幸福指數研究2014》顯示,本澳市民今年的整體幸福感為6.99分,與去年6.98分微升。其中本澳女性幸福感連續五年高於男性,而年輕人的幸福感比中青年低,有物業的比租用物業的幸福感要強。總體上本澳居民今年幸福感繼續低於香港(7.05分),而且從2010年至今,幸福指數近乎四年落後香港。何至於此?或許從《澳門月刊》12月號文章《經濟分享,更要幸福感》中,可得到另類解答。

人活著,衣食住行是為根本,四項缺一都談不上幸福。當下澳門人衣食無憂,問題在於住和行。住的方面,並不是說澳門人無房住,相反絕大多數居有定所,只是青年要結婚成家,不願和父母擠在幾十平米的老房,卻又買不起房。而房價飆升固有諸多因素,但本澳權貴有向政府低價拿地轉售的特權,也是推高房價的元兇之一。須知商人從不做虧本買賣,抽取高價轉售差價或工程轉包差價多少,地產商就從購房者身上補回多少,加上炒家的喪心病狂,樓價便“更上一層樓”。本澳就是這種博彩業外的房地產畸形發展的經濟,居民與其說追不上這種“經濟”飛快發展的腳步,不如說趕不上樓價攀升的飛躍速度。行的方面,擁擠塞車打不到的士坐不上巴士,買得起車子買不起泊車位,這些澳門交通“常項”,市民深惡痛絕又如之奈何?政府整治交通,愣是拿不出徹底改觀的辦法來。兩三百萬的泊車位以及動輒六、七百萬一套住宅單位,皆由“市場決定,政府不能干預”。12萬份意見,影響幸福指數的選項調查,交通問題居首位,政府只能做“壁上觀”。

也許正如文中蕭志偉議員所言,“只要其他方面是好的,就不能忽略幸福感還是很高的這個事實”。接著他舉例,教育醫療費用減免,社會保障每月可領三千,足夠長者有尊嚴地安度晚年。其“幸福觀”难免有點責怪居民“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意味。可事實上,市民忍著出行之“痛”,泊車無門,“上樓”無著,卻仍使今年的“幸福感”上升,只是,升幅沒有蕭議員所期望的那樣“很高”罷了。但說明被訪的居民還是“知福”,懂得感恩的,有學生鑒於政府近年都派錢,故給幸福指數8分。澳門理工學院與經濟學會作研究調查的就不是什麼幸福指數,而是痛苦指數了。

然而,儘管居民看到政府在提升全民福利方面的努力和誠意,但也不想無視福利被壟斷集團侵蝕、盤剝的事實。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壟斷部門掌握的資源多,公眾享受的社會福利必將降低,這是已經被現實所證明了的。如本澳市場雖存在多家石油供應商,但定價、漲價卻整齊劃一。汽價低時一百七、八十,高時二百多,市民“冇得執”。電信也一樣,不一樣的是“價高質次”,服務與收費不相匹配,網速15M,月費收你260沒商量。而“價高質次”正是壟斷集團服務的共同特徵,也是壟斷侵蝕民眾福利的主要手段。可憐本澳民眾做“房奴”三、四十年,還得為石油汽價叫苦不迭,為莫名消費的寬頻、話費花去不少冤枉錢,卻又只能任人宰割。在財大氣粗的電信大佬面前,在團結一致的石油汽供應商面前,在地產商及其勾結的利益集團面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如此,我們還要忍氣吞聲,擺正心態,“無欲無求”,感到“幸福”,小心高福利下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關偉霖先生此番對“高福利、幸福感”的高論,拿時下網絡語說,“也是醉了”。(澳門/陸文征)

猜你喜欢
指數集團經濟
潞安化工集团司马煤业公司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防霾十招
할리우드 블록버스터의 ‘메이드 인 차이나’시대
余永定 中國經濟正向通縮區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