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生 李栋材
摘 要:文化及文化名城建设是未来城市和地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顶层设计、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推进措施。衡阳是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资源相对丰富,但因为观念、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原因,整个建设相对滞后,因此,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立足衡阳的实际,从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文化体制与机制及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深入探讨其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衡阳;文化名城;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73-08
当今文化已高度地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并呈现出一体化化的发展特征与趋势。文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展现城市的高素质和强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同时又以文化产业的方式来建构和支撑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已成为未来竞争与发展的核心与重点,成为国家、民族和地区发展的战略与重点。
衡阳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因为其战略位置突出又被誉为湘南重镇和山水洲城。2000年的历史沉淀,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但是由于观念、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原因,衡阳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社会经济附加值仍有提升的空间,公共文化服务的质与量不高,支柱型文化产业不多,文化体制与机制运行不畅,文化人才缺失,文化软实力不强,这些问题亟待破解。衡阳市新一届政府提出了“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重大发展战略。为此,我们将以此契机,全面了解该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结合该市的实际,深入探讨该市文化与文化名城快速发展的思路和可行性措施与办法。
一、衡阳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衡阳的历史文化资源
衡阳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境内山奇水秀、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胜迹众多。较具代表性的有:一是底蕴厚重的湖湘文化。衡阳是湖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与传播中心,有胡国安、张栻、王船山等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包括石鼓书院在内的四大著名书院。二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文化与抗战文化。湘南学联、岳北农工会、罗荣桓故居,夏明翰故居等,衡阳抗战更是驰名中外,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国抗战名城”。三是独特的宗教文化。三教合一,“五岳独秀”,文化与山水高度融合,孕育了“中华寿岳”、“心诚则灵”的文化特色。四是星光闪耀的名人文化。衡阳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先后涌现了世界伟大发明家、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中国伟大的思想家王船山,共和国开国元勋罗荣桓,革命先烈夏明翰,一代言情大师琼瑶等。五是秀丽多彩的山水文化。境内有三江汇聚、风光秀丽,宜室宜家、闻名全国的风水宝地的衡阳城区,有“五岳独秀”的南岳,国家森林公园岣嵝峰省级森林公园四明山、紫金山,有休闲、观光、度假胜地的江口鸟岛、岐山森林公园、牛形风景区、万源湖、九观湖、印山、天堂湖、蔡伦竹海等。六是丰富的民俗文化。有1个“全国曲艺之乡”(祁东县)、5个“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衡阳县石市乡的竹木雕艺术之乡、衡阳县九龙乡的稻草龙艺术之乡、衡山县福田铺乡的皮影艺术之乡、衡东县大桥镇的剪纸艺术之乡、常宁市板桥镇的剪纸艺术之乡)、4个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衡阳湘剧、衡阳祁剧、衡山影子戏、衡州花鼓戏)。境内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址有30多处,地方特产有几十种。
(二)衡阳市文化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市文化单位1 533个,产业增加值达69.16亿元,占全市GDDE的比重达3.5%;2013年全市文化单位3 444个,产业增加值达107.48亿元,占全市GDDE的比重达4.9%;其中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服务为主要业态的“核心层”进步明显。衡阳广电被誉为“电视湘军、衡阳劲旅”,图书发行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和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等为主要业态的“外围层”正在逐步兴起。
2013年,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文化站214个;公共图书馆16个,总藏书量151万余册;档案馆14家;博物馆、纪念馆30个;广播电台9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电视台8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有线电视用户72.73万户,增长84.6%;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全年演出场次3 113场,演出观众2 516千人次,演出总收入达339万元。与此同时,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更是有声有色。自2009年“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正式启动以来,衡阳市共开展“广场旬旬演”120场,“社区周周乐”活动1 000余场,参加演出人员10万人次,惠及市民达100多万人次。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衡阳市在连续5年举办“文明新风拂雁城”、“春满衡阳”、“幸福衡阳”等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还新创了“石鼓书院大讲堂、书院寻道、雁城市民讲堂”这一文化品牌。
(三)目前衡阳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衡阳文化及文化名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第一,缺乏对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未来的城市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文化之争,因为文化展现的就是城市的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城市发展的巨大活力与动力。因此政府需要立足于衡阳的历史现实、社会发展和总体效益的高度,从目标定位、措施、体制机制和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论证与组织实施。
第二,对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和利用还不够。文化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观赏性不够。如四大书院目前仅有石鼓书院在开放利用并带来社会效益,但是船山书院等基本等同废弃。有相同处境的还有衡阳的红色抗战文化、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利用问题。
第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衡阳区域内有不少著名古寺庙、名人故居、纪念胜地和古建筑等文化资源,总体上所呈现出“小、弱、散、乱”状况,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其应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完整的整合。endprint
第四,缺乏文化精品、拳头产品,衡阳市现有文化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未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现有这些文化品牌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南岳文化旅游项目、常宁版画和耒阳蔡伦竹海等资源的进一步开放和利用。
第五,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软硬件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服务理念、形式及质量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衡阳公共文化在上下各级努力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也存在某些具体问题。比如文化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人均拥有的可支配的文化资源总体不够。
第六,文化支柱性产业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目前衡阳文化支柱产业比较单一,相对集中于现有的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和新型文化产业较为薄弱。
第七,文化从业人员队伍与高端创新团队较为薄弱。目前衡阳区域从业人员不多、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其中复合型人才、高端领军人物和高端创新团队奇缺。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产学研整合有待加强。
二、衡阳市文化及文化名城建设构想与实现途径
(一)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凝聚人文精神,强化文化内涵建设,打造文艺精品,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提升地方的软实力
1.强化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修缮,突出主题,提高其整体性并增强它的质感、美感和吸引力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如果没有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就没有后面的传承发展与开发。在观念滞后和单一GDP追求下,历史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冷落和受排挤中自生自灭,日渐破败和被摧残。现有的其他城市发展经历显示,许多历史遗迹被城市异军突起的楼盘弄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同时,缺失文化底蕴的同质化发展过程中造就千城一面,万城同构等怪相,致使整个城市与地区丧失了个性与灵魂。即便个别历史文化得以保存下来,也仅仅是零星半点突兀在那里,没有太大的观赏性与利用价值。犹如散落一地的珍珠,虽说每一颗都有价值,但没有相应的装饰、搭配和串并,是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此,在强调原有保护的前提下,必须要丰富和充实文化资源的原有文化内涵,同时,必须要突出主题,尽量还原其整体性,增强它的观赏性。
结合衡阳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就此展开如下工作:
一是建一个大型的衡阳历史文化博物馆。目前衡阳市博物馆无论从规模、功能和内容等诸多方面均不够理想。通过构建一个大型博物馆,利用实物、图片、原件复制品以及声光电技术等高新科技,高度浓缩和生动展现二千多年衡阳的历史,以及它的文化积淀和现有研究成果。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在此种植水稻,饲养猪牛,定居生活。先秦时期衡阳地区古属三苗、杨越;战国时为楚国所辖,为楚南重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并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衡阳地域属于长沙郡。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县(治今珠晖区酃湖乡,中国西汉至隋朝初年酃县指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宋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酃县指炎陵县),后设立钟武侯国、重安侯国。三国时期衡阳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出现二郡分立的情况。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继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衡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较有名的文化遗址有嫘祖墓、大禹碑、神农制耜、蔡伦造纸、南岳宗教、石鼓书院,还有王船山、东洲、酃酒、近现代革命文化、抗战文化,衡阳历史名人、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特色美食等。大型博物馆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博物馆让衡阳的历史有了重新展现的舞台,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衡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不仅让本地人能牢记历史,轻松、全面地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增强我们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增强衡阳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吸引力。
二是建一条历史文化古街。古街的建设,既要体现衡阳区域文化特色与建筑风格,又要具备其现代功能,将文化价值与现代的生产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集聚效应,产生现代价值,并带动周边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如可将衡阳的特色产品和特色美食、民间工艺、民间表演和文化交易纳入其中,让游客既可以看,又可以玩,也能买,从而赋予衡阳历史文化的质感和美感,增强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重点支持出版一套《衡阳特色文化丛书》。既有的发展经验表明,要传承、开发本土文化,没有相应的研究,就无法提炼和发挥它的价值,必须要有一批很好的成果来支撑。为此,我们可组织一批专家来开展对衡阳历史文化广泛又深入的研究,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文化成果,如出版一套《衡阳特色文化丛书》。其中可包括《衡阳书院文化》、《衡阳名人文化》、《衡阳宗教文化》、《衡阳与湖湘文化》、《衡阳山水文化》、《衡阳抗战文化》、《衡阳近现代革命文化》、《衡阳民俗文化》、《衡阳特色产品和美食文化》、《衡阳地方戏曲文化》《衡阳民间工艺文化》和《衡阳方言文化》等。这种工作不仅有利于衡阳历史文化的宣传,也是对现有衡阳文化总结并为后续文化发展、研究和利用与开发打下基础。
2.吸取历史文化养分,与时俱进,凝聚当代城市人文精神
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即被称为灵魂的东西就是精神。它是本地历史演进中长期形成和传承的价值取向、性格品质、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它是人生与地方发展的支撑与支配,及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一个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哪能有个人的自律与担当、哪能有社会的良知与责任,哪能有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哪能有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思想的高度,决定着文化的高度,也决定着实践的高度。是文化当中的重中之重。是以文“化人”和以文“化物”的关键。虽说它的作用没有经济建设的效果来的快捷与明显,但它的先导性、根本性和基础性是无与伦比的,其产生的持久效益和终极效益则是决定性、根本性和终极性的。是文化建设发展的要义之一。一个拥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城市与地区,它的品味、它的吸引力、它的发展力与创新力将是巨大的。因此,必须要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将这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凝炼好、传承好,并结合当代的实际与需要,提炼出当今的本地人文精神。让它成为大家的共识、行为的标杆与指针。endprint
在2000多年的文化薪火传承中,衡阳人民承前启后,奋发进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大雁文化、名人文化、造纸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抗战文化、近现代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包含着衡阳最核心的精神基因,代表着衡阳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如蔡伦造纸和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革新创新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和誓死抵抗、血战到底的衡阳保卫战表现出来的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大雁文化表现出来的团结奋进精神,南岳三教合一表现出来的包容精神,以及在当代抗击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中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冰精神。这就是衡阳的灵魂。
2012年5月衡阳市委发起的“衡阳精神”的征集活动,提出了提炼和培育“衡阳精神”,充分发挥“衡阳精神”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固本铸魂。通过这个活动,让广大市民经历了一次衡阳精神文化的洗礼,不少市民都开始细细咀嚼这个城市的精神内核,做了各种解读与提炼。经过市民评选与专家的审定,最后对3条“衡阳精神”表述语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这3条表述语分别是:“雁行天下”、“大雁腾飞,奋勇争先”、“崇大义、善包容、敢担当、开生面”。殊为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活动不果而终。虽说如此,衡阳的精神内核还是被大家很好地挖掘出来了,只是在表述上还不够精准,仍需继续打磨。最重要的是,不仅仅是将城市精神表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内化为大家的自觉和自信,要转化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指南,要成为当今衡阳市腾飞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3.积极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努力强化学校、机关、企业、社区与乡村的文化建设,让优秀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优秀文化转变成社会的高素质
在文化建设中,只有本土的文化,才有极高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只有增强社会的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品质与效能,才能增强活力与动力,才能转变成为社会的素质与素养,才能赋予文化软实力的真正内涵。因此,传承好本地的优秀文化,搞好各自的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要做实做细的一项工作。
第一,衡阳传媒要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积极传承本土优秀的文化。传媒在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它集生产、传播于一身,形式多样,传播快捷,受众稳定。要想在这个开放多元的竞争格局中生存发展下来,打造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是必定不移的趋势和选择。而本土文化则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们特色文化与品牌打造的主要来源。做好了,不仅能吸引大量的观众,也能对本土文化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因此,衡阳传媒必须立足本土,做足做活本土文化,推出系列精品,如《衡阳历史名人系列》、《衡阳历史故事》、《衡阳宗教文化系列》、《衡阳山水系列》《衡阳民俗文化系列》、《衡阳美食与特色产品系列》、《衡阳书院文化》、《衡阳近代革命文化》、《衡阳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系列》、《改革开放以来衡阳的历史变迁》等。
第二,衡阳优秀文化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要让优秀文化深入人心,还必须将工作做细。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推进。一是组建市级文化宣讲团。即抽调理论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领导干部和部分教师,组建一支20人的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现场宣讲,全面、深入诠释本土优秀文化,发挥其核心作用。二是依靠基层,结合本地实际与特色,开展针对性的宣讲。如学校可结合教学,编写乡土教材,讲授本土历史文化;各基层可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相关的活动,可将红色历史遗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学生和市民参观学习。
第三,增强各个单位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社会的品质与素养。文化,简单地讲就是对规律的认知与实践。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三大关系与准则。文化层次越高,它的自觉与自律程度越高,也就越理性、越科学。各个单位的工作既有共同规则与规律,也有独特的规则与规律。文化的作用就是提升它的自觉与自律。譬如,校园文化建设着眼于教书育人、求真求是,为的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自觉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建设;机关文化建设着眼于廉政、勤政与效能,为的是遵循机关工作的规律,提高广大干部和工作然人员廉洁自律、勤政爱民、积极有为的素质与能力;社区文化着眼于和谐与娱乐,为的是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互信与互助,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企业文化着眼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的是提高企业的诚信,社会责任,产品质量,以及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好和创造性。农村文化建设着眼于文明新风、科技兴农,为的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精神文化生活。只要我们将这些文化建设扎实地开展起来,当文化成为我们的自觉,并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必将会转化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能量,其作用是无法估价的。
4.强化文艺精品建设,尤其要制作一台代表衡阳文化的大戏,来扩大衡阳文化的影响,提高衡阳的文化形象
从微观层面来讲,文化建设必须要出精品力作,因为它具有标示性作用,有极大的辐射力、影响力与带动力。一首歌曲、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个网络游戏,一个好的栏目品牌,一台歌舞大戏等,只要搞好,搞出效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与广告,其价值与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一部电影《少林寺》及插曲,让河南的武术文化享誉海内外;一台高水平、高科技制作的《印象刘三姐》,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效果,让人流连忘返。衡阳市的文化建设就需要这样的点睛之作。为此,我们可以组织我市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这样的创作之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保障,并重奖那些优秀作品。同时要借助外来力量,着力打造一台代表衡阳文化的高质量大戏,如大雁文化、南岳宗教文化、衡阳抗战文化等。这台文化大戏要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尤其要充分利用当今的高科技,利用实景,制造出绝对的震撼效果,死死吸住大家的眼球。当然,这台大戏必须建在衡阳市内,必须要把观众吸引到市内来。
5.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现代化、社会化、高效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的覆盖和服务水平endprint
公共文化建设的目的,简单地讲就是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维护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目标就是实现公共文化全覆盖,努力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现代化、社会化、供给丰富、服务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其包含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有:
第一,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顶层设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所谓的标准化、均等化,即每个人依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应该享受到的公共文化的质与量的水平。包括基本设施、服务内容与服务水平。需要有一个量化标准,诸如人均拥有的书籍册数,拥有的活动场地的面积,电视、网络的全面覆盖,数字信息共赏等。必须要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与目标,必须要有具体的步骤与措施。虽说城乡差别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均等化也不等于绝对的相等与简单的平均,但政府必须要按标准化、均等化的理念去推进这项工作,努力做到保障的标准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考核评估的标准化。
第二,构建城乡数字文化体系和服务平台。当今的社会发展,高科技的进步,也把文化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文化数字化是当下文化发展的要求与趋向。利用网络技术与平台,可实现文化资源的快捷、高效与共赏。为此,我们要围绕这个目标,一是要构建“网络、技术、服务、资源、制度”五大体系,建成衡阳“数字服务、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三大数字平台。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
第三,加强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主要包括电视、网络、农家书屋、文化站、文化室和文化广场等。因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农村的经济落后,文化建设更加落后,农民的文化生活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与状态,虽说近年的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大大改善和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但在不少地区,一些地方基本的文化设施不全,经费短缺,书籍短缺,更不要奢谈城乡一体化。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让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诸如,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等建立起来。
第四,用“送、种、创”等方式帮助农村等落后地区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送”主要包括送戏下乡、流动书屋、科技兴农、技能培训、法律服务、文化指导等。“种”就是引导农民开展群众性娱乐活动,包括种植、养殖比赛,乡村歌舞表演等,让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创”指的是帮助农民发展本地的特色文化,诸如历史文化古镇,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
第五,积极培训农村文化人才。受落后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的文化人才极为匮乏,他们的专业水平,组织管理能力较弱。突出表现文化人才、文化团体少,即使有些人才和团体,也只是忙于演出,缺乏培训与进修,无法提高,特别是一些民间艺人、民间工艺后继乏人,等等。这在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因而,我们要着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这项工作:一是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把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中。二是探索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新机制。通过排练、演出、办班、展览、交流、大赛等形式,培训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三是选拔一批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文化组织和管理工作。
6.大量吸引社会基金与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虽说是政府的职责,但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引导和发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政府应要为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引导和政策保障。比如,出台和完善公共文化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搭建合作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乡村、企业、社区、民间文艺团体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等。
7.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因其参与性、广泛性,既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可以极大程度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都要重视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要认真谋划,精心筹备,积极推进。如“市民读书活动月”、各级大型的群众性的文化艺术节,诸如“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企业职工文化艺术节”、“美食文化节”、“创新文化节”、“十佳道德人物”、“十佳爱岗敬业标兵”等等。
(二)将文化有机地融入经济发展中,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和提升硬实力
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或者说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之一。“经济文化化”指的是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留有文化的痕迹,文化是经济的引领与导向,文化过程贯穿经济过程的始终。其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管理制度、员工素质,品牌的打造与营销等。所谓“文化经济化”,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文化的商品属性与经济价值正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扩大,在不断地增强和发展。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也是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选,甚至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化与经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难以兴盛和持久的,一个忽视文化产业建设的地方是难以快速地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要重视这项建设,必须要做好这篇文章。
基本思路就是,立足衡阳的实际,做活特色文章,兼顾长远,夯实基础,努力培育和创新新的文化发展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即要充分发挥衡阳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善于把特色文化变成品牌,把品牌变成精品,让精品辐射并带动相关行业与领域的发展,形成聚合与共振;同时,努力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文化人才与队伍的建设,着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等。endprint
1.充分利用衡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厚的优势,打造好特色文化品牌,将其有机地融入旅游之中,努力将其做强做大
一是继续做强做大南岳文化品牌与旅游产业。南岳文化品牌与旅游产业早在世纪之初就纳入了政府重点开发与打造的行列。2005年首届南岳国际寿文化节隆重开幕,之后连续办了9届,“心愿之旅”最终成了她的标识与符号。这些活动无疑极大地推进了南岳文化品牌与南岳旅游业的发展。虽说如此,其拥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与发展的效果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香客和冬季的赏雪成了其主要来源,许多人屁股一蹶就走,留不住客,更谈不了较大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缺乏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症结就在于缺乏创意与创新。没有很好地面对市场,没有很好地整合和开发南岳的文化资源。五岳独秀,三教合一,抗战圣地,民俗文化、民间表演和特色产品与美食,这都是南岳得天独厚、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要实现她的新发展,就必须要重新做好一个科学的规划。即重新定位,丰富功能,将文化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娱乐、大型会展、歌舞表演、特色产品与美食融入进来。尤其要在休闲、会展、歌舞表演与抗战文化上做足文章,要以一种多元汇聚的方式来增强她的吸引力。同时要继续做好她的宣传与推介工作。
二是各县(市)区要着力推出“一县一品”和“一县多品”战略,打造好自己的特色文化与品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自然资源,这就是它的比较优势,无可替代。目前做的较好的有常宁的“油茶文化节”,常宁“印山、西江、天堂山”自然生态文化游,耒阳的“蔡伦竹海”,衡东“土菜节”等。其他诸县(市)尚无较为成熟的产品,亟待开发。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在开发时既要突出亮点,同时又要把其他要素,诸如美食、民间工艺、民俗文化与表演、特色产品、娱乐体验等元素融入进来,能用线路连接起来的更好,没有的就要把它在主要景点的周围建设起来,最大限度地丰富它的内涵与功能,这样才能增强它的吸引力。
三是努力打造好船山文化、湖湘文化、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发挥其价值。王船山是与黑格尔齐名的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近代包括毛泽东、谭嗣同等在内的湖湘文化代表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作为湖湘文化的载体的衡阳四大书院(石鼓、南轩、文定、船山)及其代表人物周敦颐、王船山、曾国藩、彭玉麟、杨度等,他们与衡阳有着极大渊源,这让衡阳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湖湘文化的源头。
血战四十七天、南岳“游记干训班”、南岳“忠烈祠”等,让衡阳成为了抗战名城。
夏明翰、湘南学联、岳北农会、湖南三师、毛泽建、罗荣桓等成就了衡阳的红色文化。
衡阳湘剧、祁剧、衡山影子戏、衡州花鼓戏为代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
这些都是衡阳文化的代表与标识。虽说相关的保护与开发都做了一些工作,如石鼓书院的修复、船山文化节和船山国际研究学术会议的举办等等。但远远不够。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资料与遗迹的完整性不够,基础面太差。如书院中除石鼓书院外,其他的三大书院已湮灭在尘土之中,衡阳抗战的成列馆里东西太少,更谈不上以其他方式的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不够等。二是相关的推介宣传不够,品牌意识不强。作为标志性文化,我们必须要将其打造成文化品牌,必须要将其作为衡阳的名片推广出去。为此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与论证,必须要有全面的组织与保障,特别要在一些具体的方式与手段上做足做好文章。诸如大型的文化活动、大型的学术会议、影视、歌曲等。现实中我们在这方面想的不多,做的更少。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作为抗战名城的衡阳,是否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大型的公祭、学术活动、大型的文艺晚会、拍摄反映衡阳抗战的影视作品等方式,来宣传和推广衡阳的抗战文化呢?三是缺乏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发展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做许多事情都是一时的热情,干一下,歇一下,缺乏对问题的清醒认识、全局与长远的眼光,缺乏一种不断开拓和创新发展的韧劲。致使许多事情与工作都是虎斗蛇尾,徘徊不前。尤其这在见效较慢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大家的心思与精力不会太多地放在这个上面。也就不会时时琢磨如何不断地出新出彩,谋求持续、快速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特色文化难以打造出来,也不能很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难以做强做大。为此,我们必须要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能力上下苦工夫、下大力气,争取快速转变、快速适应,快速提高。
四是内联外合,打造精品线路。如今,各地都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亮点,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铁的飞速发展,已大大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这就为我们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这就需要我们对区域内外的资源实行有效的整合与联合,创设出精品线路,以增强它的吸引力。譬如,抗战文化旅游就可以与长沙、常德、桂林联合起来,湖湘文化旅游就可以与长沙联合起来;境内的可开设衡阳历史名人文化旅游,如王船山、彭玉麟、谢冰、蔡伦、唐群英、罗荣桓、琼瑶等;衡阳的美食文化旅游可将各县市的特色美食串联起来,衡阳的山水旅游可将南岳、衡阳的三江六岸风光带、衡南的江口鸟岛、常宁的西江与天堂山连接起来等。
2.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体验、休闲农业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消费观念与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此趋势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也不地强劲地展现它的文化内涵。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琳琅满目的特色种植与养殖、美味可口的农家饭菜、经济、快捷舒适的消费效果,让生态、观光、体验、休闲农业成为真正的“绿色经济”,方兴未艾。我市是个农业大市,“农、渔、林、果、园”齐全,“江、河、湖、水库”众多,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更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这是不可多得的发展资源。要做好这方面的发展,必须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必须要丰富它的功能,必须要打造好它的品牌,切忌雷同。这种建设,既可以就地取材、因势利导,也可以“无中生有”。比如,北京某地的葡萄种植,不仅面积大,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品种竟高达千余种;江苏某地就造出了千亩荷花,蔚为壮观。关键在于政府的规划与引导。endprint
针对衡阳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这一工作:
一是强化特色种植与养殖,充分利用既有的山水资源,开发和完善农业观光休闲区。在农业观光休闲区建设方面,一是要注重种植、养殖特色。不论是瓜果蔬菜,花卉苗木,野禽家畜、水产河鲜,必须是一地一品。一是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尤其是观赏性的产品,规模越大,效果越好。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资源,强化基础设施与配套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增加它的功能。一是要把体验纳入进来,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样就能让游客既能充分领略乡村秀景,又能同农户同吃、同住、同生产。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撒播耕耘、提汲浇灌、采摘瓜果,品尝美食中,愉悦身心,赏乐田园。
三是突出生态功能,突出文化功能,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高品位的生态农庄度假区。要做好这个工作,先要选择一个自然资源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度假区。其次是规划好度假区的功能建设。主要包括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等。第三是建好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把特色种植与养殖纳入进来。第四是建设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充分利用度假区的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景观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旅游。第五是将当地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特色产品和民间演艺、民间节庆纳入进来,让民俗风情为它增光添彩。
四是突出科技功能,完善和发展一批农业科技园区。以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示范园区、花卉苗木基地、种源农业基地为基础,改造、提升、新建批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教育于一体的精品农业观光示范园区。
3.积极推进衡阳市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衡阳市企业的发展活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血脉、灵魂与活力所在,一个拥有科学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高素质的管理与员工的队伍,健全的规章制度,团结和谐、积极拼搏、努力向上的氛围与习惯的企业,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生存力与发展力。只有重视和搞好了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让企业自觉产生强大的社会价值意识、科学经营与管理意识、团结协作与拼搏意识、开拓、进取与创新意识,并能有机地融入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形成大家共同的意识、目标、准则、规范与习惯,从而形成真正的自觉与自信,支撑企业拥有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文化建设关乎企业的成败与长远。
而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精神,诸如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关键是要让这些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并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企业文化的养成、培育与建设,不要仅仅理解为喊几个口号、贴几条标语、办几个生日晚会等,而是要通过制度、活动、自律等一切有效的方式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的规章,内化为员工与企业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打造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最核心的东西依然是如何“化人”,即以人为本,提高人的觉悟,提高人的技能,关心员工疾苦与诉求,激发人的潜能。相对于制度管人,而高素质下的自觉,则不仅降低管理成本,更能迸发出无穷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力。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员工与管理者的素质,变他律为自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些有效的方式与方法进行细致的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有:
一是增强目标认同、价值认同,打造利益共同体。企业要想凝聚人心与共识,就必须把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前景、面临的困难和应对之策如实地告知员工,让双方知己知彼,增强双方的认同,增强员工的信心、责任与担当,打造命运共同体,不论顺逆,进退与共。
二是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成功的经验熔铸企业精神,打造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与经验,而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特别是成功的经验,是企业发展的宝库与资源,是企业的个性与灵魂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需要很好地发掘与提炼,需要宣传与示范。如衡阳师院在2007年迎接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有一个细节感动了专家评委。在专家评委进入校门时,一个正在扫地的清洁工立即放下手中的工具,站在路旁,鼓掌欢迎。评委从这个环节中感受到了衡阳师院迎评工作的细致与员工的素质。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在这个事件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学校便以此为典型,通过学校媒体、会议和故事广泛宣传,集中讨论,让榜样深入人心,启人心扉。
三是强化教育与培训,打造学习型文化。素质与技能是企业软实力之一,也是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一个企业无论大小都要将员工的学习与培训做好,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具体做法为:第一,企业可通过读书活动将终身学习理念,思想道德素质,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理念与精神融入进去。具体可选定几本书,要求员工定期读完,做好笔记,开展讨论。第二,可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员工的技能培训,诸如企业内部的专项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外出学习与进修、请外面专家与技术能手来厂指导等等。第三,将技术、职称等级与工资挂钩,鼓励员工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四是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企业领导率先垂范。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统帅,他的理念、精神、素质与表现具有标杆、示范和引领的意义。因此,企业家本人必须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较高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管理经验与水平,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并能努力将这些转化为企业与员工的素质和行为。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应具有较强的自觉与自律意识,不仅要做员工的表率,而且要善于团结和带领下属,把文化建设与各自的工作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与成效。
五是善于用活动来培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爱岗敬业意识、赶超意识,用活动来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活动,尤其是专项活动,具有参与性广、针对性强,效果好的特点,是各类工作推进的重要方法之一。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关键要将其做好。事前需要很好地设计、组织与准备,事后需要很好地总结。成功的尽量将其固化和不断地创新发展,有欠缺的想方将其完善。此类活动主要有,优秀建议奖、技术与管理创新奖、爱岗敬业明星奖、优质服务奖、各类技能比武等。文体活动可以健康体魄、娱乐身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减轻工作压力,启发员工的青春活力,促进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此类活动主要有大小球类比赛、爬山运动、棋牌活动、钓鱼比赛、摄影、书画、歌舞、文艺晚会等文体类活动、旅游活动等。endprint
六市用福利送温暖,用扶危帮困解员工燃眉之急,用人文关怀凝聚人心。企业要做好,除了在一些刚性的地方着力外,尤其要在最软的地方用心用力。企业的潜力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员工的向心力与积极性。只要企业真诚地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真心实意地为员工谋福利,切实关怀和解决员工的困难,员工自然会有归属感,自然会为企业奉献一切。真正的力量源泉与智慧来源群众,只有真正地依靠群众,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4.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遵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其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单一行政管理向依靠法律、科技、经济等综合管理转变,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二是着眼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三是着眼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益,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即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文化交流与影响。五是着眼引导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加强文化政策法规建设。主要是加快文化立法步伐,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进文化领域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
结合衡阳市的实际,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是继续完善转企改制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植力度,用三年的时间消化改制后的遗留问题,让文化企业真正独立和正常地生存与发展起来。具体的做法是:在财政上逐步剥离,根据情况可一定程度地承担它们转企后的基本开支,维系它们断奶前的基本需求;对转企职工社保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或者拨专项资金用于国有院团转制后的退休人员事企待遇差的问题;通过演出补贴、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植院团走向市场;减免文化企业的所得税;每年拨专款用于艺术精品生产等。
二是继续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人才代理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三是鼓励和扶植改制转企后国有院团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打造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
四是完善改革工作领导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形成党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改革办公室综合协调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比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任务分解、课题承包、重点工作督办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会议、主任办公会议为主的议事机制。
五是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要承担制订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制定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具体组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工作;加强各级项目的管理工作,跟踪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具体承担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负责对全省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业务培训;建立和管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档案等。
六是着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快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电影放映、艺术品、文博旅游等文化产品市场,发展文化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重点培育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二是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加快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实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积极扶持农村连锁网点;建立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发展跨区域、数字及特色电影院线。三是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协会,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培育文化中介机构,在演出、影视、艺术品市场率先建立、发展和规范文化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等文化中介组织;加快发展文化经纪人队伍,在文化演出和电影放映领域推行演出放映经纪人制度。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把好资质、产品、资金等准入关;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档案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
5.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文化专才,打造一大批“高精尖”文化英才,为文化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较为薄弱,突出表现在,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文化投入不够,人才流失快 ;制度不完善,队伍缺少活力;文化领军人物与高端创新团队缺乏等。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为此,首先要要制定专门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诸如机构编制的配置与完善,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将他们纳入编制,要配齐配好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其次要注重发现和培养活跃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为她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帮助与扶植,充分发挥其作用。再次是要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如对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endprint
二是实施紧缺专业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与优化本地大中专院校的专业结构,加大文化专业的兴办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文化人才需求。如鼓励和扶持在衡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注重文化产业专业及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文化人才的培养,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三是打造高端文化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高层次领军人物和文化创新团队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而,我们必须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有意识地进行打造和培育。政府可用一些专项活动与项目来推进这项工作。如实施“文化名家工程” 、“优秀创新团队”、“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工程,在市内依托本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和民间文化团体,依据他们的特色、优势、实力与水平,确定10名文化领军人物、十大创新团队,设立专项资金和重大研究项目,扶植他们的发展,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专长与特色,助推衡阳的文化发展。同时还可设立优秀文化作品奖励基金、优秀文化创意基金、优秀文化营销基金等,鼓励优秀人物脱颖而出。
四是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的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文化人才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天人才为我所用,才能让人才脱颖而出,才能持久有效,因而一个健全和完善的机制显得必须和重要。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各级政府、各单位(部门)都要树立“人才为第一资源”的意识,都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人才建设规划,形成定期的人才建设会商制度,建立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文化人才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通报制度,促进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文化人才政策,努力形成进出通畅、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机制与局面。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对高端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对引进的人才在项目经费、工资福利、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较高的待遇,并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切便利。同时,对现有高层次人才也要同等对待。在文化人才的使用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实行绩效(下转83页)(上接80页)考核制度,对不履职、无实绩的人高职低聘或不聘,对实绩大的人员低职高聘;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与重奖和激励;对优秀创作成果进行重点表彰奖励。在分配制度上,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和承担重点文化项目的带头人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加大对体制外人才的保障力度,使编制内外的文化人才在享受评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待遇以及社会保障上地位平等,增强人才的活力和能力。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
加大文化人才投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文化单位的重点人才项目的投入。建立完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 欧长伏.芙蓉国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1.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